第一讲 引论
第一讲为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一下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书的学术背景主要是依托“神话学文库”一辑和二辑两套丛书。该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结项成果。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包括世界神话作品和神话学研究的全球新成果,突出中国神话的跨学科研究,两辑总计38部书。依托这38部书链接本书之外的相关内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宽阔的学术视野。

图1-1 “神话学文库”第一辑17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第二辑21种, 2019年出齐)。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神话学研究成果集成之一。
本书将世界神话分为外国神话和中国神话两部分,虽然题目为“世界神话二十五讲”,但实际上主要侧重于中国神话。前十一讲为外国神话欣赏,主要侧重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神话遗产,包括苏美尔和巴比伦神话、古埃及神话、希伯来神话、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印度和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这一部分中,有一些内容是今天常规教育基本没有涉及的,例如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过去的大学和中学课程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这是我们为弥补缺陷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它们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之外的东方神话以日本、韩国的神话为代表。本书还特别增加了以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非洲的部落民等为代表的原始民族的神话,即原住民神话的内容。

图1-2 希腊神话之斯芬克斯女妖像(复制品)
中国神话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从第十二讲到第二十五讲,除了第十二讲带有中国神话概说的性质以外,其余每一讲都会涉及一个中国神话专题。例如,第十三讲为鸿蒙神话和盘古神话,第十四讲为伏羲女娲神话,第十五讲为黄帝、炎帝与蚩尤的神话。这三讲主要介绍中国神话中具有老祖宗性质的神祇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从第十六讲开始进入了传说历史中的夏商周时代,主要讲尧舜禅让的著名传说、鲧禹治水与夏王朝的建立、夏启上天、后羿射日、西王母神话等。接下来的三讲把中国神话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联系在一起,分别介绍新年与饺子、端午与中医、七夕与织女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神话观念底蕴。第二十四讲的题目为“玄鸟生商与凤鸣岐山”,主要内容为商周两个朝代的神圣图腾动物及其变化情况。最后一讲专门介绍汉族以外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情况。
以上为本书的大致内容,本书主要面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旨在介绍与普及有关世界各国神话和神话学研究的学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认识人类各民族神话遗产,启发读者探寻神话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本书在每一讲后都附了多部相关的学术专著,以引导有需要的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
本书的切入点为一个跨学科的新角度——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虽然本书的对象为世界各国神话,但同样有理论的高度,那就是“大传统小传统对接”的理论。大传统指的是先于文字的文化传统,我们讲的神话内容,除了以语言文字讲述的,还有很多以图像的形式存在。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神话是由图像造型表达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神话讲成了具有大约1万年传统的人类表达过程。所谓小传统指的是用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最早的汉字叫甲骨文,在甲骨文以后形成的神话称为小传统神话。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简单的父亲、儿子的关系,这样就通过今天的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理论把这些图像神话的内容脉络发掘了出来,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神话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新理论、新方法提供的新知识观。
本书的神话欣赏和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是四重证据法。因为今天我们认知神话这个对象与古人不同,古人只是面对神话的文字文本或者口头讲述,而我们今天有了更为丰富的四重维度的知识。我们把传世文献等古书中记载的神话叫作“第一重证据”,把新发现的出土文字,也就是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等考古材料中发现的文字叙事称为“第二重证据”,第二重证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第一重证据的内容。第三重证据主要指的是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民间的活态传承文化,即老百姓能够表演、演唱的神话以及礼俗,这部分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极少被提及。第四重证据专指考古发现的文物和图像,其中有很多属于史前先民崇拜的偶像,也就是常说的神像和神话形象。与单纯依靠文字的叙事完全不同,运用四重证据法讲述的神话,呈现为立体式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所在。
我们把这两部分叫作“理论引领”和“方法论引领”。所谓“理论引领”主要体现在《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这部书中。它主要是指文化大小传统的重新划分,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讲述中举一些例证,作具体说明。2013年出版的《文化符号学》是“神话学文库”中的一部,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学者集体撰写,主要突出了文化大传统如何制约和影响文化小传统。此外,之所以将四重证据法作为本书的方法论引领,是因为我们欣赏神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故事层面和人物形象上,而是要发掘神话叙事背后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用到四重证据法。关于四重证据法,可以参考《文学人类学教程》《四重证据法研究》两本书。《文学人类学教程》是2010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的重点教材,该书最后两章有约10万字介绍四重证据法的应用。2019年出版的《四重证据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其主要内容是阐释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该方法解读神话、重建文化文本的尝试案例。
远古人类的神话叙事是一种最初的文化原编码方式,原编码和远古人类的信仰有关,所以我们的研究角度就是把神话当作信仰支配的文化原编码,它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21世纪在中国有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后来又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大家熟知的《狼图腾》。作者根据他在内蒙古下乡插队时体验的草原生活,提出对中国图腾崇拜的新看法:当代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却不知最早的龙其实就是狼,龙头就是狼头,所以他提出用狼图腾来恢复华夏民族的战斗精神。但是书中的有些内容对一般读者来说只是看看热闹,到底是什么图腾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我们在神话原编码的意义上,用四重证据法重新进入史前文化,看看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图腾。因为华夏民族的共祖叫黄帝,黄帝在史书中的雅号为“有熊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叫作“有熊国”,与狼并没有关系。但问题就在于我们需要从大传统视野弄清楚究竟哪一种神圣的动物才是华夏祖先的图腾。针对狼图腾文化的流行,我在2007年专门写了一本《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其中涉及的黄帝、炎帝、蚩尤会在后文专门介绍,这里先针对龙作一个提示。图1-3给大家展示的是距今3000多年在河南安阳商代后期王后墓中出土的文物,一般把它叫作“玉龙”。仔细观察,能够看出来这个玉龙就是一个猛兽的头加上类似蛇的身躯而已,但我们需要考证这个兽头是什么兽。国人能够在陆地上见到的大型猛兽有两种:一种是熊,另一种是老虎,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个上下都是獠牙的熊头。

图1-3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熊龙
熊跟龙有什么关系?其实熊跟龙有着渊源深远的组合关系,这一点从熊头蛇身的商代玉雕龙上就能明白。商代玉雕龙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尤其是故宫的龙造型完全不同,因为这是一个由神话嫁接出来的组合动物。只有深入到更久远的历史脉络中,才会看到远古时期的人对于熊的崇拜。过去我们知道熊很厉害,从熊虎为旗等一些说法中就能看出古人是把熊排在老虎之前的,在古人看来,熊是排在第一位的。

图1-4 汉代绿釉熊形灯台,距今约2000年(摄于上海博物馆)。熊灯的寓意是能量自我再生(取法熊的冬眠复苏),熊熊不熄。
这是一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汉代人用来点油灯的灯台(图1-4)。灯台表面用了一层绿釉,所以我们一般把这种陶器叫汉绿釉。这件汉绿釉陶灯台以熊的形象为主体。至于为何选用熊的形体,这与汉字“熊”有关。“熊”的本字是去掉下面四点的“能”,是生命力、能量的意思。为什么跟熊有关?因为熊身体的能量能够支持它6个月冬眠时间,熊也因此成为古人想象出来的生命能量的象征物。古代人点油灯都希望能够源源不断、灯火长明,所以古人在做灯台时选择神熊作为造型,也就明确表达了“能”的意思。这样的神话信仰如果只讲黄帝有熊,或者《山海经》中的熊山、熊穴,那么便不能挖掘出其背后的神话底蕴。

图1-5 欧洲温查文化熊形灯台,南斯拉夫出土,距今约6000年。

图1-6 捷克出土熊形红陶灯台,距今约7000年;乌克兰出土熊形红陶瓶,距今约5500年。1
这是一件在南斯拉夫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文物,也是一个熊形灯台(图1-5)。在肥硕的神熊身躯上面点灯,证明它的能量源源不断,所以它又被称为“长明灯”。东欧出土的这一件史前文化——温查文化的文物就把所谓的大传统神话和小传统神话连接起来了,这也就是突出大传统的意义。捷克出土的史前熊形灯台(图1-6左),也选用神熊身体为主体造型,还有乌克兰出土的熊形陶器(图1-6右)等,都表明熊代表生命的能量。将这类文物纳入探究范围,运用四重证据法链接上神熊背后的图像叙事,就找到了欧亚大陆上拥有万年历史的熊崇拜。
除了做灯台以外,还有直接把熊做成偶像的,所以关于狼图腾还是熊图腾的问题,在看了大批量的文物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说把四重证据作为检验先民图腾的标准,就需要依据材料说话。神话的阅读与欣赏,应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华夏文明是一个由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集合体,国族的图腾不可能选取某一种具体的形态。从最早的熊开始,后来变成熊头蛇身,再加上鹰爪、鹿角或牛角,最后形成一个整合的图腾形象,这也表明了华夏族是一个广大的部落联盟。
这样一来我们就对远古神话的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这也是一开始强调理论引领、方法论引领的意义,即能够引领我们深度理解神话内容。而“深度”究竟深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第四重证据的年代能够追溯到什么程度。现在给大家呈现的是目前找到的神熊崇拜最早的物证。21世纪考古学者在法国南部的洞穴中新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图像(图1-7),由于是彩绘作品,因此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幅油画。这个洞穴叫“绍维洞穴”,是熊冬眠的地方,结束冬眠后熊会从洞穴走出去。史前的先民猎人把神熊出洞的形象,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画在了山洞口,表现出古人对生物的观察,也就是狩猎时代的狩猎者对于狩猎对象的观察。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先民只能用图像记录下来冬眠苏醒以后熊出洞的情况。结合《山海经》中讲述的从熊山熊穴中走出来的神人,我们就能够探明《山海经》文献叙事神话的背后有多么深远的宗教崇拜背景,这样看,我们对于理解文字记载的神话也就有了真正深度的认知。
除了神熊以外,还有另外一种神圣动物,即古汉语中的“鸮”。“鸮”字也可以写成“枭”,两字同音同义。“鸮”就是猫头鹰。但是在现代观念中,尤其是在中国民间,老百姓只要一听说谁家夜猫子(即猫头鹰)叫了,肯定有不吉利的联想,这就是文字叙事小传统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我们看一下这件文物——青铜鸮尊(图1-8),这是一件被铸成猫头鹰形象的青铜器,与玉雕熊龙均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尊”就是盛酒器,代表着尊贵,是商代人祭拜祖先神灵的礼器。

图1-7 法国南部绍维洞穴中发现的彩绘神熊出洞图,距今约3万年。
为什么要把猫头鹰的形象铸造在酒器上呢?这本身就带有图腾崇拜的意义。《诗经·商颂》中有一篇《玄鸟》,讲述了商人祖先的由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商人祖先由天神派来的玄鸟而生。对于什么是玄鸟的问题,仅仅依靠文献难以判断。出土文物在这时便提供了更丰富的线索,四重证据法能在神话解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1976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商代墓葬,即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之墓,出土了两件青铜鸮尊。目前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细看这两件一模一样的鸮尊,它们呈现出明显的猫头鹰造型,其身体的威武感也是非常突出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禽类的形象塑造细爪,而是将其设计成了像猛兽一样拥有粗壮的腿,这实际上是猛禽类和猛兽类合体的形象。

图1-8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鸮尊(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们再仔细看猫头鹰翅膀的部位,刻画为两条盘蛇。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的思维是神话式的,不讲究逻辑排中律。神话思维能够突破逻辑界限,因此古人就把禽兽、爬行动物等整合到一起。希腊罗马神话这一讲中,会专门提到希腊雅典的城邦守护女神雅典娜,她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鸮,另一个是蛇。显然,全人类的神话有许多共同点,既然把人类看成是命运共同体,那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雅典娜表面上是守护神,但她通常号称智慧女神,并且用猫头鹰做自己的象征。猫头鹰跟智慧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只从文献上看猫头鹰,它多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哈利·波特从虐待他的姨夫家去魔法学校,给他送信的就是猫头鹰。罗琳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运用了希腊神话典故,猫头鹰在这里代表的就是智慧女神。一般的文学读物并不会去深究象征性内容,而本书要从更深的层次上介绍雅典娜作为智慧女神为什么要以猫头鹰为象征。原理其实很简单,人类的眼睛在阳光下能够看见各种事物,但只要天一黑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人类不具备夜视能力,而在夜晚,猫头鹰却开始活跃和出击了。史前人类观察到,猫头鹰的眼睛能够通过旋转穿破夜间的黑暗,猫头鹰的夜视能力突破了人类的视觉局限。所以在古人看来,猫头鹰的眼睛代表着超人的智慧,也就是神灵的智慧。因此,先民开始崇拜猫头鹰,并且认为它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智慧。由于夜晚在神话的阴阳宇宙观中算作阴的部分,又因为猫头鹰在夜间出现,所以猫头鹰就往往和阴曹地府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猫头鹰又象征着死亡和生命的再生。这样一种生命转化,对于初民信仰而言意义重大。诸如此类的一些复杂联想和观念,如果不通过对文物进行仔细辨识和解读,今人是很难理解的。
让我们再回看一下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为什么翅膀上有两条盘蛇?因为蛇具有自然蜕变的能力,能够通过蜕皮获得“新生”。古人认为蛇这种生物能够实现生命的自我更新,甚至认为它能够返老还童、死而再生。古人在对猫头鹰、蛇等生物进行联想的基础上产生了阴阳转换的观念。如果不对这些观念作深度解读,那么文物上的造型只能当作美术作品来欣赏,但一旦解读出了古人创造这些神话形象的动机和内涵,我们就等于找到了神话的“底牌”。
如果把猫头鹰崇拜放在史前文化大传统的背景来看,它应该也是具有近万年传统的,而绝不是哪一个作家、哪一个思想者独立发明出来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于鸱鸮的记载,鸱鸮就是猫头鹰。但此时的猫头鹰形象已经被颠覆了。殷商时代的先民将猫头鹰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而以玄鸟作为图腾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推翻了商朝的周人又确立了新的神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即我们常说的凤凰。中国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龙凤配对,但根本没有人提及猫头鹰,这就是远古大传统在我们生活的小传统中被遗忘殆尽的情况,具有万年传统的猫头鹰神鸟甚至变成了勾人魂的夜猫子,这就导致以后越来越难理解属于我们本土的文化基因。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猫头鹰文物(图1-9),这是距今约6000年的先民用陶土雕塑的猫头鹰,一个大圆脸,两只大圆眼睛;先民还用尖尖的器物在上面刻画出了猫头鹰的羽毛形状。
这个陶塑鸮面是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华山脚下的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发掘的,是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的产物。陶塑鸮面的出土就把商代青铜器鸮尊的“文化底牌”揭示出来了,因为它们是一个没有中断的崇拜链条。我们再看给哈利·波特送信的猫头鹰,它让哈利·波特离开迫害他的人间,来到了神奇的魔法学校,实际上这就是神灵显现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代有以猫头鹰等鸟类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包括新出土的《神乌赋》,这些鸟类代表的都是神灵显现,它们给人类提供的是一种深远的教诲。此类鸟神现身说法的作品中,以贾谊《 鸟赋》成就最高。

图1-9 陕西华县出土仰韶文化陶塑鸮面,距今约6000年。(摄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位20世纪著名的美国神话学家,名叫约瑟夫·坎贝尔。他除了在学院派中研究世界神话以外,还专门为当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为好莱坞的导演和编剧们做学术顾问,参与作品的策划。例如《星球大战》就是他直接参与指导的作品。导演卢卡斯相当于他的学生。好莱坞和迪士尼的影视作品中有大量的内容取材于古老的神话,其中坎贝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吸收了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神话作了重新的解说。在这里主要介绍他的神话四功能说。神话的第一个功能为神秘主义功能,即神话能够唤醒并保持个体对宇宙神秘维度的敬畏与感激,先民创造神话的时代没有无神论者,所有人都是虔诚的信仰者。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神话连接到那个虔诚的信仰时代,进入当时的语境之中。除此之外,人们习惯把好莱坞叫“梦工厂”,实际上也有这个作用。坎贝尔用当代视角对神话遗产的心理学功能作出解说,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理论指导。
神话的第二个功能为宇宙论功能。坎贝尔特别强调活态的神话。什么叫活态神话呢?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原住民,大多没有文字,没有教堂,也没有《圣经》,他们生活在神话的信念之中。他们的神话用口头来讲述,用仪式来表演。人类学家的这一部分研究就是我们强调的第三重证据,即书本以外的活态文化传承。将一些古老神话和出土文物带回到活态的信念语境之中,进而提供一个逼真的神话宇宙观,这也就是坎贝尔所说的宇宙论功能。我们可以将此称为“神话情境还原”。
神话的第三个功能是社会性,即神话能够支持个体在其所生活的社会中形成特殊道德规范,并铭刻在个体身上。这实际上相当于说,神话确认了人类很多的规定动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作息制度以星期或礼拜为周期,第七天就叫礼拜日。礼拜干什么呢?礼拜通常是信徒们在教堂里念《创世记》,为了纪念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出宇宙和人类,第七天上帝需要休息,所以,人类在这一天也需要休息。这种礼拜制度来自古代希伯来人的创世神话。换句话说,神话的这种功能也叫作文化的潜规则,一般的老百姓均被它支配,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通过学习神话,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深远文化的潜规则部分。这是坎贝尔所认为的神话的第三个功能。
第四个功能强调神话能够引导个体,并使其保持活力和内心的和谐。这点主要是从精神上分析人为什么需要神话。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人工智能的时代,神话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人类是从洪荒中走来的,数万年来伴随的信仰和神灵现在突然消失,只剩下一片空虚,这时候就特别需要神话讲述来调节和平衡人的精神。神话讲述能够产生强大的平衡力量,能够缓解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回归自然,恢复人和宇宙的和谐。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今天像卡梅隆这样的文化创意者在诸如《阿凡达》之类的影片中将人和宇宙设置在了一个人神共存的情境之中的原因,因为这些影片的制作者都具有丰富的神话知识。
以上就是坎贝尔的神话四功能说。
本讲的最后要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两个特色。其一,本书所讲的世界神话强调的是五大洲、全人类共同体所覆盖的神话。过去我们讲世界文学,从古希腊罗马一直讲到西方的现代派,可能还会有埃及、印度等东方文学的内容,其他部分鲜少涉及,而原住民的部分几乎未涉及。本书所讲的世界神话突出整体覆盖的概念,过去我们所知甚少的、没有文字的原住民神话,会在本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原住民在世界上所覆盖的族群大约有2000多个,90%以上都是没有文字的,我们过去把这一部分当成“下里巴人”,借用今天一个通行的词叫作“沉默的大多数”。实际上,我们忽视了这部分的价值。因此,我们除了讲西方强势文明的神话,也会关注到原住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口头叙事,专门在外国神话部分中增加了原住民神话这一部分。另外,在中国神话部分也增加了少数民族神话概况的内容。
其二,本书采用四重证据的新方法作为方法论支撑。四重证据法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神话是怎么来的,神话想象与神话逻辑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同的动物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死而再生的特点,并组合成了一个神圣的形象。这类问题的答案在于文化基因。但文化基因并不能够在短浅的文字叙事中找到,一定要在先于甲骨文字的崇拜脉络中去寻找才能找到。文化基因的基因库的时间跨度都在四五千年以上,这种新知识观有利于提升欣赏神话作品的学术水准。
下面是一个具体案例。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一部小说——《蛙》。有人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觉得内容可以看懂,小说讲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但莫言为什么给这部小说起一个动物的名字,一般的读者是看不懂的。大家都知道,莫言熟悉民俗,会把民间的东西写到作品中去;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把很多奇幻的东西写进现实生活中。但为什么关于“计划生育”的作品采用一个动物的名字来命名?实际上这一行为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神话的编码。没有破解神话编码,就只能看懂字面上叙事的意义,而看不懂莫言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隐喻意义。生育的对象在汉语中叫作“娃”,“娃”是女字旁,而“蛙”是虫字旁,“蛙”和“娃”在今天的读音类似,字形也很像。其实,莫言就是要在这两个汉字中进行神话联想,因为蛙代表的就是史前先民心目中神圣的生育之神。相比于人类的生育,蛙的繁殖能力强大,人类产生了对蛙生育能力的神圣崇拜。
图1-10是甘肃洮河流域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距今约4500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经常出现半人半蛙形状的造型,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蛙人神”。这个模仿蛙的彩陶形象,还特别雕塑出一个人头。该人头张着大嘴好像发出了声音。当我们回到5000年的蛙崇拜传统中,再来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蛙》,我们就会明白:作者其实巧妙运用了蛙和娃的隐喻,表达了他对计划生育现象的深入思考。《蛙》并非一部纯粹的写实主义小说,小说中蕴含的深层文化需要神话专家去作深层的解读。我们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并逐渐熟悉石器时代以来传承至今的蛙神信仰。

图1-10 甘肃临洮出土马家窑文化蛙人神彩陶罐,距今约4500年。(摄于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图1-11是河北滦平出土的一件史前文物,呈现为一个人用双手举着自己头上戴着的巨型面具,面具的形象正是个蛤蟆,文物整体上也是半人半蛙的造型。图1-12呈现的是距今3000多年、青海出土的史前陶罐上的图案。陶罐上的蛙形象为几何形状,类似蛙泳的姿势。实际上,这个蛙形象代表的是阴,在它上面所画的符号代表的是阳。阴和阳、天和地、父亲和母亲,乾坤和宇宙在相关的图像符号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把这些连接起来,一个近万年的神话思维、神话崇拜传统就被整合成一个整体了。
本讲特别强调了两种神话动物,其一是猫头鹰,其二是蛙。一般人认为商代青铜器上的造型是装饰,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不像现代人一样拥有如此多的美学、艺术等的设计理念,实际上这些造型表达的都是古人心目中崇拜的神圣偶像。所以,青铜器上出现的大眼睛、展开翅膀的猫头鹰(图1-13),代表的就是神圣;出现的蛙、蛤蟆等动物的形象(图1-14),代表着生命再生。这就是史前时期的鸮和蛙崇拜在青铜时代的延续性呈现。

图1-11 戴蛙面具蹲坐的石人像:高9厘米,夏家店上层文化,山戎人。2

图1-12 青海民和核桃庄出土辛店文化陶器上的蛙人图案
再看比青铜时代还早的玉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图1-15和图1-16所示的两件文物分别出土于辽宁建平和江苏南京附近,都是距今5000年以上的珍稀玉器文物。尤其是这件双首一身的猫头鹰玉雕(图1-15),它体现了先民在用神话想象和最高工艺塑造他们所崇奉的神圣形象。这种双头一身的动物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有所记载,而《山海经》中讲述的这些奇奇怪怪的形象,在文化大传统的文物中或许能够找到它们的“底牌”或者原型。从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也就是从文化大传统到小传统,从没有文字的史前社会进入到具有文字记载的华夏文明,这样一种整体性的视野和考察脉络,就是本书的突出特色所在。通过对人类神话的较全面覆盖和深度的四重证据认知,我们能够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用图像表达的双蛇神话,还能够理解“龙蛇不分”这一成语背后隐含着的对于蛇的崇拜,等等。

图1-13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上的鸱鸮展翅造型

图1-14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提梁卣上的蛙神纹饰

图1-15 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红山文化玉雕鸮,双首一身。(摄于辽宁省博物馆)

图1-16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文化玉雕蛙 3
在本书二十五讲的内容中,这些神圣意象会反复出现。例如在“希伯来神话”这一讲中,我们会讲到为什么苹果手机上的那个苹果标志少了一块,其背后的神话含义为蛇引诱人类的祖先夏娃啃了一口苹果而犯下原罪。此外,蛇的蜕皮代表着生命的再生,而生命的再生就代表着永生不死。所以,蛇在所有原住民的神话中几乎都是永生不死的符号和象征,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神秘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虽然神话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神话思维也是有其自身逻辑的,这个逻辑与形而上的哲学逻辑不同,是类比联想。当我们没有找到神话的逻辑或“底牌”时,会感觉到无法解读神话的内容,好像神话叙事多为一些奇谈怪论。但一旦找到了神话逻辑,那就会发现,神话思维至今还支配着所谓的“第四世界”的人们。
什么是“第四世界”?所谓“第四世界”就是在世界各个角落上生存的没有文字的原住民族,在过去的教育和知识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内容。我们今天生活在后殖民时代,这些原住民族过去通常被殖民者当作野人、原始人。实际上,这些原住民族的神话遗产中保留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联想模型,尤其蕴含着生态方面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第一讲的最后要用澳大利亚原住民梦幻时代的神圣蛇崇拜的图像(图1-17)作为结束语。蛇,在基督教思想笼罩下的西方文明中,早已蜕变为上帝的敌人或恶魔的化身,而在原住民文化中却依然保留着至高的神圣性。对同一种现实生物的不同文化编码,
其原理何在?希望本书能够启发读者关于这方面的深度思考。

图1-17 澳大利亚原住民绘画中的双蛇母题(2010年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热带博物馆)
参考书目
1. 谭佳主编:《神话中国:中国神话学的反思与开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2. 萧兵:《神话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9。
3.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38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2019。
5. 叶舒宪主编:“神话历史丛书”9种,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2015。
6.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7. [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郭净、陈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8.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9. [日]吉田祯吾:《宗教人类学》,王子今、周苏平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 《如何阅读世界神话——日本民族学家大林太良与神话学者吉田敦彦对话录》,唐卉译,《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1. Armstrong, Karen.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Canongate Books Ltd, 2005.
12. Billington, Sandra& Green, Miranda, ed. The Concept of Goddess . Rout-ledge, 1996.
13. Bradley, Richard. Image and Audience: Rethinking Prehistoric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 Campbell, Joseph. The Masks of God : Primitive Mythology . the Viking Press, 1959.
15. Cauvin, Jacques. The Birth of the Gods and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 [美]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苏永前、吴亚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131页。
2 图片来自滦平博物馆官网。相关考古报告见赵志厚:《河北省滦平县营坊村出土兽面石人》,《文物》1985年第2期。
3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科学出版社,2005,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