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非遗故事,携手共进

汴京的清晨,雾气仿若薄纱,轻柔地弥漫在大街小巷。初升的日光穿透薄雾,洒在青石板路上,泛出微微的光晕。街边的店铺纷纷卸下厚重的门板,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营生。

林宇的蜡烛店——瑞烛坊,坐落于一条繁华的主街上。店铺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瑞烛坊”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店门口,老伙计陈叔正手持扫帚,仔细清扫着地面,每一下都扫得极为认真,仿佛要把昨夜的尘埃都一并扫去。年轻的伙计小李则在店内忙碌,将新制的蜡烛井然有序地摆放在货架上,这些蜡烛形态各异,既有素净的白烛,也有添加了名贵香料的香烛,丝丝缕缕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便觉心神舒畅。

林宇从里屋走出,清晨的微风轻拂面庞,带来丝丝凉意。远处的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店铺门口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林宇深吸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店铺,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自上次成功将宋锦元素融入蜡烛制作后,瑞烛坊的生意愈发兴隆,但他深知,在这竞争激烈的宋朝商业圈,若想长久立足并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神奇的“古今通衢:科技兑换系统”,那无疑是他在这个时代披荆斩棘的有力武器。

与此同时,在城的另一头,苏瑶的“锦绣阁”也迎来了崭新的一天。锦绣阁位于一条清幽的小巷旁,周边翠竹环绕,绿意盎然。店铺门脸虽不大,却装饰得极为精巧,朱红色的木门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自然,彰显着工匠的精湛技艺。

苏瑶站在店铺门口,静静地看着伙计们将新织就的宋锦丝绸小心翼翼地挂在店内展示架上。这些丝绸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绝伦,龙凤纹象征着吉祥如意,山水纹则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风情,每一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林宇带着助手小王、小赵,一路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朝锦绣阁走去,途中还热烈地讨论着即将与苏瑶展开的合作计划。街边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刚出炉的热包子,快来尝尝嘞!”“又甜又脆的糖葫芦,不买可就错过了!”行人来来往往,衣着各异,既有身着华丽锦袍、气宇轩昂的达官贵人,也有穿着朴素麻衣、神色匆匆的平民百姓。路过“珍宝斋”时,店内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店内摆放着温润的和田玉吊坠,触手生凉,光泽柔和;璀璨的红宝石耳环,在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这些珠宝真是精美,要是能将其中一些设计理念融入我们的非遗产品,说不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王不禁感叹道。

小赵连忙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林老板,咱们之后的合作可以尝试把这种时尚元素与传统技艺巧妙融合。”

林宇的目光在店内的珠宝间缓缓扫过,思索片刻后,沉稳地说道:“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切不可让这些附加元素掩盖了非遗产品本身的魅力。毕竟,我们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才是核心所在。”

身旁的李师傅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认真地说道:“林公子这话在理。就拿这玉雕来说,每一刀的雕琢都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其中的手艺传承可不能丢。”

年轻的店员小张也忍不住插话:“没错,之前有顾客专门询问过制作工艺,对传统技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几人一边交流着,一边继续朝着锦绣阁前行。很快,林宇踏入了锦绣阁。苏瑶眼尖,一眼便看到了他,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林公子,今日来得好早啊!”

林宇微笑着回应:“苏姑娘,我想着要进一步挖掘,如何将更多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产品,以此拓展咱们的生意。”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用力地点点头:“林公子所言极是,我也正有此意!我最近整理了许多传统刺绣针法在现代服饰上创新应用的资料,咱们可得好好探讨一番。”

踏入锦绣阁后,阿福迅速引领众人来到阁内一处幽静的角落,动作娴熟地摆好桌椅。随后,他从一只雕刻精美的茶盒中取出茶叶,为众人沏上热气腾腾的宋茶。林宇凝视着杯中茶汤,眼中满是好奇,率先开口问道:“这宋茶与普通茶叶相比,在工艺和口感上有何独特之处?”

“公子有所不知,”阿福微微欠身,恭敬地解释道,“宋茶以点茶法闻名,需将茶叶碾成粉末,注水后快速击拂,直至茶汤表面泛起丰富细腻的茶沫。这一工序极为繁杂,成品茶滋味醇厚悠长,深受宋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宋徽宗赵佶对宋茶痴迷不已,还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详细阐述了茶叶的产地、制作、品茶等各个环节。他常于宫廷举办茶宴,与群臣斗茶为乐。在他的带动下,点茶之风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苏瑶轻移莲步,亲手为林宇递上一杯茶,轻声说道:“林公子,上次宋锦与蜡烛的合作大获成功。我近日思考,或许还能融入更多传统手工艺。汴京有位剪纸艺人张福,手艺精湛,他的作品栩栩如生。若将他的剪纸图案印在蜡烛上,或是用于装饰丝绸包装,说不定能开拓新的思路。”

“这主意妙啊!”一旁的伙计王二忍不住赞叹道,“我前几日瞧见张师傅新剪的花鸟图,那羽毛、花瓣,跟真的似的,印在蜡烛上,肯定特别好看!”

“王二说得在理。”阿福也点头附和,“张师傅的手艺在汴京那是出了名的,他的剪纸要是能和咱们的产品结合起来,肯定能吸引不少顾客。要是再配上咱们店里的香薰,这生意,肯定更红火!”

林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苏姑娘此计甚妙!我听闻张福师傅的剪纸作品在民间广受欢迎。若能与他合作,必定能吸引更多顾客。对了,咱们这儿的木雕工艺也十分出色,城中‘巧木堂’的李木匠,他雕刻的木盒、摆件精美绝伦。我们不妨尝试用木雕制作蜡烛容器,或是将木雕元素融入丝绸制品的边框装饰,定能锦上添花。”

“这可真是个好主意!”绣坊的刘大娘正巧路过,听到这话,忍不住加入讨论,“我那绣坊里的姑娘们,若是能照着木雕花样刺绣,保准能绣出不一样的韵味!”

苏瑶拍手称赞:“好主意!那咱们得尽快去拜访张福师傅和李木匠,商议合作事宜。大伙也都想想,还有哪些工艺能融入进来,咱们一起把这事儿办好!”

说干就干,两人起身离开锦绣阁。他们首先来到了张福师傅的住处,这是一间位于小巷深处的小院,院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繁花似锦,香气扑鼻。张福师傅正在院子里剪纸,他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形状的剪纸作品,有灵动的飞鸟,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复杂的人物场景,每一幅都展现出他高超的技艺。

林宇和苏瑶走进院子,张福师傅抬起头,看到他们,微笑着打招呼:“哟,这不是苏姑娘和林公子吗?什么风把你们给吹来了?”林宇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张福师傅,久仰您的大名。我们此次前来,是想与您商议一个合作之事。”接着,林宇将他们的想法详细地跟张福师傅说了一遍。

张福师傅听后,沉思片刻,说道:“你们的想法倒是新颖,不过将剪纸与蜡烛、丝绸结合,我还从未尝试过。我担心这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题。”苏瑶笑着说道:“张福师傅,您的剪纸技艺如此高超,只要咱们共同探讨,一定能克服困难。而且,这也是对您剪纸技艺的一种传承和创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您的作品。”

张福师傅点了点头:“你们说得在理,那我就试试。”

从张福师傅的住处出来后,林宇和苏瑶又前往巧木堂。巧木堂位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店铺门口摆放着各种木雕作品,有精美的屏风,古朴的桌椅,还有小巧玲珑的木雕摆件,每一件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李木匠正在店内忙碌,他看到林宇和苏瑶进来,热情地招呼道:“欢迎光临巧木堂,不知二位想要点什么?”

林宇说明来意后,李木匠显得很感兴趣:“将木雕与蜡烛、丝绸结合,这想法有意思。不过,木雕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可能会比较高。”林宇回应道:“李木匠,成本方面我们可以再商议。关键是这种创新的产品一旦推向市场,肯定能吸引不少顾客。而且,我们也希望通过合作,让您的木雕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李木匠考虑了一会儿,说道:“行,那咱们就合作试试。”

与张福师傅和李木匠达成合作意向后,林宇和苏瑶回到瑞烛坊。他们立刻召集老陈和小李,以及锦绣阁的几个伙计,开始讨论具体的制作方案。

首先是将剪纸图案印在蜡烛上,这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印刷方法,既能保证剪纸图案的清晰,又能让图案在蜡烛燃烧过程中不易脱落。林宇通过系统查阅现代的印刷技术资料,发现有一种特殊的蜡染印刷方法或许可行。他将这个方法详细地告诉了众人,大家便开始尝试。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成功地将张福师傅的剪纸图案印在了蜡烛上。看着那精美的剪纸图案在蜡烛上栩栩如生,众人都兴奋不已。

接下来是用木雕制作蜡烛容器。李木匠捋了捋胡须,对身边几个徒弟说道:“咱今儿个做蜡烛容器,可得用心。先琢磨蜡烛的形状大小,这是根基。”徒弟们纷纷点头。李木匠拿起一根木料,比划着说:“就拿这莲花形状来说,先得把木料大致削出莲花瓣的轮廓。”说着,他操起斧头,“嘿”的一声,几下就砍出了雏形。徒弟小张在一旁跃跃欲试,李木匠见状,把斧头递给他,“来,小张,你按这感觉试试,注意力度和角度。”小张接过斧头,小心翼翼地削着,李木匠在旁时刻指点:“轻点儿,对,就是这儿,慢慢修正。”

随后,李木匠又拿起刻刀,开始雕琢细节,他边刻边讲解:“这花瓣的纹理,得顺着木料的纹路来,这样刻出来才自然。”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便在他手中呈现。紧接着,他们又开始制作动物形状的容器,在师徒们的精雕细琢下,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木雕容器诞生了,有的像灵动的小鹿,有的似威风凛凛的狮子,每一个都独具匠心。

在制作丝绸包装时,他们将剪纸和木雕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用剪纸作为丝绸包装的封面装饰,再用木雕制作包装的边框,使整个包装看起来既精致又富有文化内涵。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批融合了剪纸、木雕和宋锦元素的新产品终于制作完成。林宇通过系统将这些新产品的图片和介绍发送到现代网店上,同时也在宋朝的市场上进行推广。

在现代网店上,这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顾客们纷纷留言称赞,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在宋朝的市场上,这些新产品同样引起了轰动。

“快瞧!这瑞烛坊新制的香烛,造型竟是如此别致,闻起来还有股奇异的芬芳,当真是妙极!”一位身着华服的达官贵人手持香烛,满脸惊叹。

旁边一位文人雅士微微颔首,抚着胡须道:“不错,此香烛不仅实用,更添几分雅趣,实乃不可多得之物。”

不远处,几位闺阁女子正围着锦绣阁的新品绣品叽叽喳喳。“这绣工,细腻得如同天成,这花鸟鱼虫好似活了一般!”其中一位女子眼睛亮晶晶,满是喜爱。

“是啊是啊,这般精美的绣品,若能置为衣衫,定能成为汴京最出众的装扮。”另一女子附和着。

林宇站在一旁,望着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他深知,自己距离传承非遗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一步,对未来的漫漫征途,也愈发信心满怀。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林宇顺利完成了系统派发的任务——于限定时间内成功售出指定数量的瑞烛坊香烛与锦绣阁绣品。当任务进度条满格的瞬间,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清脆响起,随之而来的是珍稀香料配方、顶级绣线制作工艺等丰厚奖励。这些珍贵收获,无疑将成为两家店铺后续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一时间,瑞烛坊与锦绣阁前人声嘈杂,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闺阁女子等纷至沓来,对店内别具一格的产品赞不绝口,生意火爆得如日中天。

然而,成功之路向来荆棘丛生。瑞烛坊和锦绣阁的对面,有一家名为“琳琅斋”的店铺,主营传统烛火与织物,原本生意也算风生水起。可自瑞烛坊与锦绣阁推出创新产品后,琳琅斋的生意便一落千丈,门前冷落鞍马稀。

这日,琳琅斋内,老板钱富贵正坐在太师椅上,脸色阴沉地听着伙计汇报。

伙计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开口:“老板,瑞烛坊和锦绣阁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咱们这……”

钱富贵猛地一拍桌子,大声骂道:“我还不知道!你们倒是想办法,得把他们搞垮!”

这时,账房先生凑上前,小声献计:“老板,要不咱散布点谣言?就说他们产品华而不实,质量有问题。”

钱富贵眼睛一亮,点头赞同:“好主意!你去安排几个嘴碎的,在那些常客跟前多念叨念叨。”

伙计面露犹豫,小声提醒:“老板,这样会不会不太好?万一被发现……”

钱富贵瞪了伙计一眼,不耐烦地说:“怕什么!只要做得隐蔽,他们能拿我们怎样?都给我把事情办好,要是还不能挽回生意,你们都别想好过!”没几日,集市上便有了流言蜚语。瑞烛坊门口,一位常来的书生模样的人,正和同伴交谈。

“你听说了吗?瑞烛坊新出的香烛,烧到一半就灭了。还有锦绣阁的绣品,洗一次就掉色,质量堪忧啊。”

“真有此事?我还想着去买些香烛祭祖呢。”同伴一脸惊讶,忙问道。

这时,旁边一位大娘也附和:“可不是嘛,我本来还打算去买锦绣阁的绣品,这下可不敢了。”

一位路过的大爷,停下脚步,皱着眉头说:“这可不行啊,这两家店以前的东西可都是好货,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

另一位年轻人也凑过来,疑惑道:“该不会是有人故意抹黑吧?”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瑞烛坊和锦绣阁的顾客耳中,部分顾客产生了疑虑,店铺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林宇和苏瑶并未因此退缩,两人坐在店铺后堂,神情凝重地商讨对策。

林宇率先开口:“这谣言传得太离谱了,咱必须得做点什么,让顾客亲眼看到咱们产品的品质。”

苏瑶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没错,我觉得可以在店铺门口设置展示区,现场展示产品的制作过程,这样顾客能直观看到咱们产品的质量和工艺。”

一旁的老工匠张师傅也忍不住插话:“我赞成,我可以在展示区演示蜡烛制作的关键步骤,保证让大家明白咱们瑞烛坊的蜡烛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绣坊的李婶也附和道:“俺也能展示刺绣针法,让大伙瞧瞧锦绣阁的手艺可不是盖的。”

林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光靠咱们自己展示还不够,得邀请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苏瑶,你认识不少文人雅士,能不能请他们来店铺参观体验,帮忙宣传宣传?”

苏瑶思索片刻,点头应下:“行,我这就去联系几位平日里交情不错的先生,他们的话在这城里还是挺有分量的。”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紧锣密鼓地筹备。店铺门口的展示区布置妥当,张师傅和李婶每日在那里专注演示,引得不少路人驻足围观。同时,苏瑶邀请的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也陆续来到店铺,他们对产品赞不绝口,还纷纷提笔写下赞誉之词。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店铺生意逐渐好转之时,一天夜里,瑞烛坊突然燃起大火,火势迅速蔓延,伙计们发现时已经来不及扑救。林宇和苏瑶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地赶到现场,只见店铺已被大火吞噬,一片狼藉。林宇看着眼前的惨状,拳头紧握,眼中满是愤怒:“一定是有人故意纵火,我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苏瑶强忍着泪水,安慰林宇道:“林公子,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一起想办法重建店铺。”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这场火灾极有可能是钱富贵指使手下人干的。林宇和苏瑶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们收集证据,将钱富贵告上了官府。在铁证面前,钱富贵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经过这次磨难,林宇和苏瑶更加珍惜彼此,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决心。他们齐心协力,在众人的帮助下,迅速重建了瑞烛坊。新的店铺更加宽敞明亮,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而且,随着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主动找到林宇和苏瑶,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共同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在这不断拓展的传承之路上,新的机遇与挑战正悄然浮现,林宇和苏瑶又将如何应对?下一章,让我们继续见证他们在非遗传承征途上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