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始皇寻访不死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段话一出,简直是气吞万里如猛虎!秦始皇,那个雄心勃勃、声势赫赫的帝王,横扫六国,终于统一了整个天下。一个挥剑就能斩断万千浮云,诸侯们一听消息,全都来投降。这一刻,秦始皇如天命所归,威风八面。

然后,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开疆拓土,铭功会稽岭,眼光又远远地投向琅琊台。可是,成千上万的劳民伤财,帝国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荒唐的故事。

话说,秦始皇的神话也从这时开始了。最早的“仙药”故事,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那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顺便拜访了泰山、琅琊台,举行封禅大典,宣称要接受天命。这时候,他已经不满足于称帝了,开始幻想自己能成为不朽的神仙。

于是,各路方士纷纷来献计献策,声称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州,是神仙的栖息之地,可以采得神奇的仙药。秦始皇信了!不仅信,还叫徐福、方士们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前往三座仙山寻找仙药。为了表现虔诚,秦始皇亲自送别船队,从琅琊一直到成山头(今山东半岛的成山角)。他甚至宣称要在成山头修建一座直通仙山的大桥,方便自己日后随时去取仙药。

船队浩浩荡荡,徐福带着一群人,扬帆远航,目标是遥不可及的神仙岛。船队的成员们可不只是童男童女,还有弩箭手、铁匠、木匠、舵手、气象师,简直是一个庞大的流动小社会。说不定,徐福走的可不仅仅是去找药的路——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远航,而且很可能,大家都带着一颗探险的心。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药没找到,船队也杳无音信。有人猜,徐福他们可能真的成了海神的祭品,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徐福带着这些人,最终航行到了日本。听上去有点神奇,是不是?在日本,徐福的队伍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甚至有今天的日本人声称自己是徐福的后代。

关于徐福一行是否真到了日本,虽然历史无法考证,但相关的传说至今在中日两国广为流传。在日本,甚至可以找到徐福的墓地和像。水野明等日本学者认为,徐福的船队很可能成功地航行至日本,并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到了日本,为日本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徐福是否归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的求仙之心始终没有停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山(今河北昌黎),他派遣方士卢生等继续寻找不死仙药。此时,各地的方士纷纷上书,声称可以为秦始皇提供长生不老的药方。事实上,这些方士不过是在空口白话,根本没有找到什么仙药。为了圆谎,卢生甚至编造了一本《录图书》,声称自己在海上遇见了神仙,并得到了一本神秘的“仙书”。

这本《录图书》中甚至有“亡秦者胡”几个字,这使得秦始皇十分警觉。他误以为“胡”指的是北方的匈奴,于是派遣大军攻打匈奴,还修筑了万里长城,试图阻止预言的实现。可是,历史的戏剧性在于,所谓的“胡”并非匈奴,而是秦二世胡亥,这也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尽管卢生因欺骗而心生忌惮,最终偷偷逃走,但秦始皇依然深信不疑,甚至下令对在宫中的儒生进行严刑拷问,以找出“妖言”的源头。最终,460位儒生被残忍杀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因无法得到仙药而愤而坑杀儒生,实在是昏庸至极。

这次,他带着丞相李斯、太子胡亥,还有一众随行的官员,一路东巡。他们的目的地是茅山——一个坐落在今天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的神秘山脉。这座山形似“己”字,奇峰怪石,深藏洞穴,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副巨画,简直是方士和皇帝们的天堂。

茅山,这地方早就吸引了无数帝王和方士。传说,夏禹巡视天下时,还曾在这里和大臣们讨论治水之策;周文王的两位叔叔为了治病,也曾带着方士来采药。你可想,茅山的药材真是不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茅山的药材就有三百多种。而秦始皇,这次来这里,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寻找那传说中的不死之药。

不过呢,他的结果,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巨大的骗局。茅山上有个叫李明真人的方士,声称自己在这里修炼多年,炼丹采药,甚至有个“炼丹井”至今还存在。但说实话,秦始皇心中抱的那个仙药梦,依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实现。甚至连一块石碑都没有浪费,秦始皇在茅山留下了刻石留念,标榜自己的伟大——“始皇三十七年东游会稽,刻石颂德而还”。仙药没找到,石碑倒刻得挺欢。

接下来,秦始皇又一头扎进了寻仙之路,这次他把目标锁定了海上的蓬莱仙岛。可是,仙岛远在海上,那些追随的方士却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仙药可以找到,但有一条大鲛鱼挡住了我们。”秦始皇听了,果然相信了方士们的话,竟然亲自下令,组织船队,带着连弩等各种捕大鱼的武器,来打击这所谓的“恶神”。他甚至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和海神大战一场,问了占梦的博士,博士说梦中的“恶神”正是那条挡住仙药的大鱼。

于是,船队出发了,经过三天三夜的巡游,终于在海上遇见了那条巨大的“恶鱼”。连弩的箭雨如潮水般射向它,最后那条鱼被打死了。但说实话,除了大鱼,什么仙药、仙人,连个影子都没见到,秦始皇顿时变得失望透顶。

更令人讽刺的是,在他返回咸阳的途中,因重病突然去世,享年仅49岁。

回顾秦始皇的短暂一生,虽有统一六国、扫平天下的伟业,但他却因过度迷信方士和对长生不死的执着追求,最终一命呜乎。有人说,秦始皇一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但也许正是这份对永生的渴望,让他陷入了无尽的幻想与虚妄。

在晋代方士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有一段文字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其卷四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子婴问狱吏曰:‘赵高的神通真有那么厉害吗?’狱吏回答说:‘最初囚禁赵高时,我见他怀里有一颗青色的丸子,大小如同雀卵。’当时有方士补充道:‘赵高的先祖曾受过韩终的丹法传授,冬天坐于坚冰上,夏天卧在炉火旁,寒热之感全然不觉。’赵高死后,子婴将其尸体弃置于九达之路,送葬的哭泣之人家家户户,竟有人看到一只青色的雀鸟从赵高的尸体中飞出,直冲云霄。这便是‘九转神丹’的验证!”

这里提到的“韩终”,又作韩众,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秦始皇时期的方士之一,他与侯公、石生一道,曾共同寻找仙药,试图获取不死之药。而所谓的“九转”,即王嘉所提到的“九转神丹”,正是指文中提到的“青丹”和“韩终丹法”。

如果这段记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那么可以推测出两点:第一,炼丹术在秦代已经开始萌芽;第二,既然韩终掌握了炼制九转神丹的技艺,那时的人们很可能已经开始从丹砂中提炼水银。要知道,从技术角度来看,秦代在冶炼铅锡、青铜、钢铁等金属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从丹砂中提炼水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因此秦代很可能已经具备了炼丹的能力。

其实,如果真的追溯下去,丹砂——就是炼丹的关键物质——早在商周时期便已为人们所熟知。当时的周天子还曾收到过以丹砂进贡的礼物。而秦朝的技术,完全能够支撑炼丹术的开展,尽管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记录表明,秦始皇的方士们已经成功炼制出不死的“青丹”,但可以推测,那时的炼丹活动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秦始皇的故事,像一场宏大的戏剧,让人感慨不已。一个如此雄心勃勃的帝王,最后竟然因为对长生的执念,落得一个英年早逝的结局。试问,谁能不为之唏嘘呢?

这便是那个为了“长生不死”而耗尽心力,最终命运却狠狠开了个玩笑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