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曹操收榄天下方士

炼丹术发展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成为一种有体系有方针的学识,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投入炼丹大道,和当时道教交相辉映,逐渐融合到了一起。

曹操,一位风云人物,汉末的枭雄,而那个时代,恰恰是道教刚刚萌芽的时期,社会风起云涌,变动剧烈——所以,曹操不得不与道家有些牵扯。

说到道教,得从汉末皇室讲起。那时的汉朝皇帝们,跟道教其实也有点接触,特别是汉顺帝之后,道教才正式成型。当时黄老学说、神仙方术,甚至鬼神迷信,像一股潮流席卷了整个社会,东汉的道教组织就在这种氛围下萌芽。最初道教的两大派别,一个在东方,叫太平道;另一个在西南,叫五斗米道。

《后汉书·襄楷传》里提到,汉顺帝时,琅琊人宫崇带着他的师傅于吉所传的《太平青领书》来洛阳,这部书实际上就是后来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书里讲的内容,既有政治理想,也有炼丹养生的方术,甚至还带着一些巫术色彩。顺帝一看,觉得这玩意儿不靠谱,立刻下令没收。后来,到了汉灵帝时期,《太平经》终于得到了官方认可,开始广为流传。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本书竟会引发一场大乱,最终促成汉朝的崩溃。

张角,就是那个点燃这场风暴的人。张角利用《太平经》,在民间传播太平道,他自称“大贤良师”,号召百姓反抗朝廷,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一时,黄巾军如火如荼,势力几乎覆盖了京师。曹操当然看到了这一点,也深知,这股力量不容小觑。于是,他既镇压,又招降,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手段,最终将黄巾军彻底打垮。

黄巾军失败之后,东汉的政权逐渐四分五裂,而曹操等军阀在这种动荡中崛起,进入了割据的局面。你可以说,曹操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道教引发的那场社会大震动。所以,曹操对道教势力心存警惕,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与道家的关系却并不简单。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曹操与道家之间的联系究竟有多深?原来,道教的另一支派——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的曾孙女,竟然成了曹操的儿媳妇!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它却真实发生了。

张道陵,这个在蜀地学道的“大师”,精研炼丹术,后得“天师”封号,传授金丹之道,收徒无数。五斗米道的名字,也来源于当时信徒每家每户都要奉献五斗米。张道陵的家族传承下来,逐渐成为了道教的重要一支。而这个五斗米道的势力,也正是在曹操的治下,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变迁。

当时,五斗米道的权力在四川、陕西一带尤为显赫。曹操要对这些地方势力进行整合,甚至不得不与其中的领袖人物打交道。张鲁,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原本是五斗米道的继承人,也因为道术和政治手腕,一度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割据政权。

曹操征战西川时,张鲁的势力一度陷入困境。张鲁识时务,最终投降了曹操,得到优待。不仅如此,张鲁的后代和部下,甚至都成了曹魏的亲信。张鲁的女儿,最终也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宇。这种政治婚姻,早已超越了宗教层面,变成了权力的博弈。

所以,曹操对待道教的态度,充满了“实用主义”。他严格打压民间的道教势力,但对五斗米道这种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宗教势力,反而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甚至借助他们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换句话说,曹操的战略就是“既要防范,也要利用”——他懂得,如何将这些方术与道家势力为己所用,以便于自己在乱世中稳步发展。

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汉末魏初,方术之士悄悄地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出现了。这些人,有的潜伏在民间,有的隐居在山林,心中抱着一个共同的幻想——能够炼丹服药、导引行气,最终得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他们继承了自战国、秦汉以来的黄老道家传统,却并不关心那些庙会、祭祀、斋醮的宗教活动,更看重的是自己修炼、求仙成道的个人道路。

这些方术之士,虽然与我们常说的民间道教有些不同,但很多时候被统称为“道士”——甚至有些人被叫做“杂散道士”或“流移道士”。他们的道术,往往不止于符箓禁咒,也有服药养生、行气导引等修炼技巧。于是,就有了后来所谓的“神仙道教”或者“丹鼎派”,这些道士的方术通常也被视为“左道”或“妖道”,不过在当时的许多史籍中,神仙道教和民间道教常常是混为一谈的——你看那些民间道士,也会偷偷传授些服饵养生的诀窍,而那些所谓的神仙道士,他们的道术中,也时常夹杂着一些占卜、符箓、巫术,甚至更荒诞的事,比如御女房中术、食粪饮尿之类的怪异法门。两者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难以分辨。

而曹操,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些方士们的活动。他怕这些方士与民间道教勾结,煽动不安,威胁到自己的政权。于是,他采取了一项相当独特的政策——把那些方士招致魏国,集中在一起,严格控制他们的活动。

有人说他是在监视这些方士,防止他们造反,这自然不无道理,但从曹操的做法来看,他也并不是完全抛弃这些“神仙术”,甚至有些人说他自己也很迷信,喜欢养生、服药、炼丹什么的,甚至动不动就让身边的官员去学学“房中术”。

而曹操的儿子,曹植,在《辩道论》中提到了一些当时的著名方士:甘始、左慈、郗俭,这些人声称自己有三百年的寿命,个个都是方术的高手。曹植说他父亲招这些方士来,目的就是不想让他们在民间胡乱传道,迷惑百姓。那些方士,也确实让魏国的官员们对他们的“辟谷”、“房中术”十分着迷,以至于市场上的茯苓价格都涨了几倍。

其中,左慈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左慈,是庐江人,年轻时就修炼道术,后来他学会了炼丹之术,甚至连鬼神都能驾驭。

曹操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召他进宫。左慈的到来,不仅吸引了许多人争相跟随,就连宫中的宦官都想学习他的房中术。有一次,曹操设宴,话题一转,他随口提到想吃吴淞江的鲈鱼,左慈立刻就说,“这个容易办”,然后他便用竹竿在铜盆里垂钓,没一会儿就钓出了两条大鲈鱼。曹操大为震惊,接着又要求他弄些蜀中的生姜,左慈也说能办到,然后就不见了,居然带着生姜回来。这些神奇的事迹,使得曹操既惊叹又心生疑虑,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左慈甚至能在人群中瞬间消失,躲避追捕,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曹操对待这些方士,并不是单纯的怀疑和控制。有个有趣的例子是华佗。华佗,作为当时的名医,技艺非凡,一度为曹操治愈了“头风症”(一种剧烈的神经性头痛)。曹操大喜,决定把华佗留在身边做私人医生。但华佗性格独立,并不喜欢待在官府,常常以妻子生病为由请假回家。曹操多次催促,他始终没有回来,最终,曹操派人查明,华佗的妻子根本没病。这让曹操非常愤怒,认为自己被戏弄了,最后把华佗囚禁并杀害了。

曹操集中所有方士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为了防止他们勾结造反,实际上也是在利用这些方士的“神术”来为自己服务。他既想通过他们的知识来延年益寿,也想借助这些方术,稳固自己的统治。其实,曹操跟这些方士的互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既是控制者,也是利用者,既有政治上的审慎,也有生活上的依赖。他广招方士,既是防备,也是依赖,因为这些方士的特殊能力,对他来说,既是治病养生的法宝,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