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西安事变大显神威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蒋介石突然远离了那风起云涌的政坛,跑去日本。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尤其是在蒋介石还宣布,这一趟与政治无关,只是为了得到宋氏家族的同意,来成全他与美龄的婚事。这话说得轻松,可背后的玄机可不简单。

当时,政坛的局势已经变动不居。曾经起伏不定、逼迫蒋介石下野的桂系军阀们,早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而蒋介石呢,正是那时显现出了他罕见的冷静——他明白,想要再度掌控局面,绝不能着急,要稳扎稳打。这次的日本之行,俨然成了他当务之急。

这不仅仅是为了和随母赴日的宋三小姐完成那些微妙的婚姻事务——这背后,是一场宏大的政治棋局。蒋介石还要通过这次机会,同日本的朝野建立更深的联系,赢得未来的支持。而就在这番铺垫之后,他的回国之路也显得越来越顺风顺水。10月,蒋介石满载而归,12月,终于和宋美龄结成连理。

翌年2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重新崛起,恢复了三把交椅——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几乎是瞬间,他重新掌控了党政军三权,一切似乎都在他手中。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虽然权力归位,稳了些,但暗流汹涌,风头未必就此消散。特别是得到了宋美龄和宋家强有力的支持,他并未忽视局势的紧张,反而趁机做起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首先,他听取了内阁的建议,将舅舅宋子文扶上了财政部长的宝座。这个人,手腕了得,很快为蒋介石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宋子文利用家族关系,与江浙财团的高层打成一片,成功把财源引入了国民政府的金库。为了支持蒋介石的军事扩展,宋子文还以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的方式,为政府筹得了大笔资金。而且,他通过宋家和英美的广泛联系,顺利实施了对外国资本有利的税制政策,一举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渠道。

有了钱,又有了外交的支持,蒋介石在军事上也如虎添翼。隔天他和唐生智打,后天又和李宗仁、白崇禧打,甚至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都成了他的“目标”。关键时刻,他还不忘用钱来拉拢地方实力派人物,玩起了倒戈的把戏。几番过后,蒋介石终于稳住了自己的脚跟,度过了那段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

有人说,蒋介石的成功不过是侥幸,总是能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他自己倒是很少争辩,偶尔他提起自己结婚的那句“与宋女士结婚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总是带着一丝得意。

但不可否认,宋美龄的政治手腕逐渐显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许多人开始明白,原来牵动蒋介石命运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谋略,背后还有那个才华横溢的内助。西安事变时,宋美龄的坚定立场,更是其中最亮眼的一笔。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驻西安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兵谏”,他们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作为释放的条件。消息一出,震动全国。

南京那边,形势紧急。12月12日晚11点半,中央常务委员会开了个紧急会议,大家激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绝不能容忍张、杨这“劫持主帅”的行为。会议决定改组军事委员会,暂时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冯玉祥被彻底架空,连会议主持的权力都失去了。而与此同时,南京方面也表态,要严惩张学良,并准备对西安发动军事打击。

可在西安,局势则愈发扑朔迷离。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初希望蒋介石能够接受他们的条件,然而,蒋介石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不但不接受条件,反而大怒,连连骂张学良。事态愈演愈烈,张、杨也转而希望通过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来为自己助力,然而,这个计划并不如他们预期那样顺利。

就在形势紧张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开始蠢蠢欲动。第二天,黄埔系将领们便联合发表通电,要求讨伐张学良,简直气势如虹。

西安方面,气氛则愈加紧张。学生、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要求蒋介石接受八大主张,联合抗日。整个国家,仿佛被这股力量推向了一个临界点。

中央方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彻夜分析形势,商量对策。内忧外患,国将不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当务之急。各方力量,势均力敌,局势真是捉摸不定……

这场局面,简直是僵持得像冻土般不见一丝生气。张学良心急如焚,整日绞尽脑汁地思索,想要找到能打破僵局的办法。于是,他决定偷偷地给宋美龄发了一封电报。电文里并没有对蒋介石的剿共或媚日行为做激烈的指责,也没有热血澎湃地谈论抗日救国,只有几句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慰问话:“学良一生未曾负人,心怀耿耿,天知地知,夫人请放心。”他心想,或许通过宋美龄,才能稳住南京政府,暂时拖延这场风暴。

然而,南京方面,特别是那些要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声音,已经如狂风骤雨一般,压得人透不过气。宋美龄,身为一介女流,能凭什么力挽狂澜呢?

12月12日晚上,正在上海的宋美龄突然从孔祥熙口中得知,蒋介石被扣在西安的消息,这犹如晴天霹雳,吓得她愣了好一阵,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她试图通过电报了解西安的情况,但无奈通讯中断了。急忙搭上专车,和孔祥熙连夜赶回南京。13日清晨,宋美龄终于抵达南京,和大姐夫孔祥熙以及私人顾问端纳商量对策。这时,何应钦赶来,一边递给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电报,一边告诉她昨晚中央常委会的决定。宋美龄这才明白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变的原因,心里不禁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就在这时,张学良的电报传到了,告诉她蒋介石安然无恙,宋美龄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她开始冷静地理顺自己的思绪,思考局势。她从自己想到国家,从丈夫想到全局,心情时而低沉时而激愤,无法平复。她对中央常委会的决定深感不满,立即指出:“中央的决策太过急躁,几小时之内就决定了张学良的处罚,根本没有弄清楚真相,况且此时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这简直是非理性的行动!”何应钦根本不理会她的意见,依旧按中央的决定调兵遣将。

战云密布,西安的天空仿佛随时都会被炸成废墟。宋美龄焦虑万分,再去找何应钦理论。两人在办公室里争执不下,一个坚持讨伐,一个反对动武。最后,何应钦不耐烦地说,宋美龄不过是妇人之见,只顾着为丈夫担忧,把家事搀杂到国家大事中。宋美龄却毫不退让:“委员长的安危与国家的生死息息相关,难道不应该考虑吗?没有了委员长,这个国家还会有统一政府吗?”何应钦满脸不屑,宋美龄怒不可遏,指着他说:“我虽然是妇人,但绝非只顾私情。如果委员长的死能为国家带来利益,我一定会劝他为国捐躯!”

双方争执不下,宋美龄只得转身去找其他中央大员,然而无一人支持她。戴季陶更是火冒三丈,坚决主张立刻开始讨伐。连平日里不太言辞的居正也站了出来,大声喊道:“不赶紧行动,岂不是要坐视国家灭亡?”于是,讨伐的命令正式下达,何应钦也开始做作地举行了个誓师仪式,仿佛是为了蒋介石戴上孝,激起士兵的悲愤情绪。

宋美龄眼看局势越来越紧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拨通电话给洛阳,要秘书端纳尽快去找蒋介石,争取一纸停战令。终于,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的亲笔手令赶回南京,停战三天,暂时中止了对西安的进攻。

然而,即便是如此停战,蒋介石依旧态度坚硬,拒绝与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代表谈判。宋美龄深知,若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必须有一个人能在两方之间斡旋,而这个人,正是她。

她开始为亲赴西安做准备,决心以自己的身份和智慧,帮助丈夫度过这次生死危机。为了避免南京方面不顾停战令而贸然行动,宋美龄隐瞒了蒋介石在信中的态度,顶住了众人的质问,稳住了何应钦。同时,她还让宋于文以私人名义急飞西安,并带去了第二封信,声明若三天内不见到丈夫,她定将赴西安与蒋介石生死共赴。

蒋介石看到信后深感触动,感慨万千,却依旧认为西安可能是他的死地,不想让妻子也陷入绝境。急忙催促宋于文赶紧回南京。

第二天,宋于文果然回到了南京,带来了蒋介石安然无恙的消息,也带来了中共的最新动向。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积极调解,达成了统一意见。然而,蒋介石顽固的态度却让一切进展停滞不前。

宋美龄在听完这些消息后,更加坚定了亲赴西安的决心,她相信,这才是唯一能够拯救丈夫、拯救国家的希望。

12月22日,宋美龄带着宋子文、端纳和蒋鼎文一行,飞往西安,迎接一场意义非凡的“拜访”。她刚到西安,就迫不及待去见蒋介石了。由于没提前通知,蒋介石一见到她,既惊讶又有些忧虑,他看着妻子说:“你真来了,这可是虎穴啊!”

宋美龄淡定一笑,回道:“你在这里,我怎能不来?”蒋介石叹了口气,似乎有些无奈,他告诉妻子,自己现在真的是左右为难,什么承诺也不能做。

宋美龄温和地说:“我们得从大局出发,既要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得顾及你个人的安全和前途。你是党政军的首脑啊!”接着,她又告诉蒋介石,张学良和周恩来都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张学良明确表示,兵谏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地盘,唯一的要求就是蒋介石同意抗日;而周恩来则希望蒋介石停止内战,联手抗日,甚至表示中共可以支持蒋介石作为全国领袖。这真是一个改变局势的机会,周恩来也劝蒋介石千万别错过。

蒋介石听完后,轻轻哼了一声,似乎不置可否。可至少,他没有再提“玉碎”的话。

自西安事变以来,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放下心来,完全听完宋美龄转述的中共立场和他们的解决方案。之后,宋美龄还与周恩来有了长时间的交流,她知道杨虎城对放蒋依然心存疑虑,于是希望周恩来能去说服他,而周恩来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周恩来的大义和诚恳打动了宋美龄,她也坚定地表示会全力劝说丈夫停止内战:“我们是黄帝的后裔,不能自相残杀,任何内政问题都应该通过政治解决,不该动用武力。”周恩来也深表同意。

会谈结束后,双方握手告别,各自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继续努力。

宋美龄和宋子文联手劝说蒋介石,蒋介石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最终同意了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的要求,决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然而,他还是坚持只由宋美龄和宋子文出面,谈判的协议不签署书面文件,只有以“领袖人格”作担保。

中共和张、杨方面表示理解并同意。于是,经过两天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八项主张:孔祥熙和宋子文负责组织行政院,务必让各方满意并清除亲日分子;中央军撤出西北,宋子文、宋美龄承担责任;蒋介石回南京后释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以先行通知;红军的名称保持不变,停止剿共,张学良负责接济红军;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开放政权;政治犯分批释放,具体与宋庆龄商定;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可公开活动;联合苏联,并与英美法保持联系;蒋介石回南京后自责,辞去行政院长职务;西北军由张学良和杨虎城负责。

到了24日晚上,宋美龄应周恩来的请求,未经蒋介石同意,将他带进了蒋介石的居室。蒋介石看到周恩来进来,一时有些措手不及,勉强起身打了个招呼,寒暄过后才恢复常态。他对周恩来说:“你曾是我的部下,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不慌不忙地回应:“只要蒋先生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不仅可以听蒋先生的话,红军也能听蒋先生的指挥。”蒋介石微笑了。

接着,周恩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蒋先生为什么不肯停止内战?”宋美龄知道这是关键问题,立刻在一旁替丈夫开口:“以后不会再剿共了。”接着,她转向周恩来:“这次真的多亏了你,千里迢迢从延安来调解,我们深感感谢。”

蒋介石也感慨万千,思考片刻后,他作出了三点承诺:第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并由自己指挥;第二,宋氏兄妹和张学良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此前的商谈内容;第三,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直接上门谈判。

矛盾的各方开始逐步缓解,局势也逐渐转向平稳。最终,张学良应宋美龄的单独请求,将蒋介石送回了南京。

一念之差,蒋介石从生死边缘走了回来,国内局势也开始恢复秩序。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蒋介石都感慨不已。他曾告诉陈布雷:“我每天念圣经,圣经上写着,上帝会派一个女人来救我。”这是庆幸自己死里逃生,还是表达对宋美龄的感激呢?

五年后,宋美龄应邀访问美国,蒋介石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道:“内子不仅是我的妻子,也是过去十五年我共同生死、患难的同志,了解我的心意,绝非他人能及。”这些简短的话语,传达了宋美龄不仅是蒋介石的伴侣,更是他背后的坚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