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多数中国人的聊天,沟通方式就是微信。但是微信的回消息,可是大有学问,大家对其也众说纷纭。
前段时间,有人说微信是否会开通显示消息已读功能,这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有的网友说,如果微信开展了这个功能,他就不会再用微信,纵看网友的态度,发现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开展这个功能。随后微信官方表示,不会开通消息已读功能。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当代人的普遍价值观的改变。
A给B发消息:如果B并不想此时回A消息,那微信的没有已读功能,就极大帮助了B,因为他可以用没看到消息来进行推脱;如果B一直都不想回A消息,那微信的此功能,是给了A一个台阶下,A只有在B长时间的不回消息的情况下,就明白了,B并不想和他打交道。没有消息已读不回的显示,是给谈话双方一个都不尴尬的心理暗示。
但这些也充分证明大多数当代年轻人在拒绝无效社交,并通过用不回消息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网上,被称作感情里的“舔狗”,他的手机界面全是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他自己在发消息。
大多数人都有发完消息后,没有收到对方消息的情况。我也不例外,作为心思极为敏感的我,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杜绝主动给别人发消息。但有时由于工作,学习的需要,就得硬着头皮给人家发消息。这不,最近想问一些学习上的事情,给人家发消息,人家根本就不愿意回你,因为我们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但其实勇于给别人发消息,也有许多好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方回不回消息,回消息的态度,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对其的重要性,以及喜恶程度,让我们对其进行“朋友圈分组”,帮助我们避免无效社交,换句话说,阻止“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发生;再有好处就是,增加自己的勇气,让自己不那么社恐,对尴尬的容忍程度大大增加。要知道,能妥善处理尴尬处境的人,都不一般。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这句话太对了。近些年,层出不穷的炸裂新闻,真人真事,让我们意识到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我们的人生如此短暂,为何不肆意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而表演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台下的观众,而是让自己在“表演”中,获得喜悦,感受人生的美好。
对于不重视自己的微信好友,当他与自己利益不再相关时,那就该删就删,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认识新的朋友,微信的好友列表也会一直更新,我们又怎能让无关紧要,甚至讨厌的人占据自己那有效的、宝贵的好友位置呢?
就像网络热语所说,都是头一次做人,凭什么让着你!所以,对方是否回消息,只能促进我们决定是否应该把他踢出我们的朋友圈,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