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全史2:天下归一(笔记插图版)
- 南门太守
- 5626字
- 2025-03-24 16:14:24
六、非常之人,随风而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孙权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听到关羽死讯时,曹操身在摩陂。“陂”指的是大型的池塘,也就是水库。摩陂位于今河南省郏县东南,大体位置在许县与南阳郡之间,曹操在此建立了临时指挥部,指挥襄阳、樊城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徐晃率部回师宛县,之后又前往摩陂向曹操汇报此战情况,曹操亲自迎出七里,又置酒大会为徐晃庆功,席间曹操亲自为徐晃举杯劝酒。曹操自己老了,像徐晃这样能征善战的猛将也慢慢老了。
不久,由居巢赶来增援的张辽所部也赶到,此时荆州战事已经基本结束,曹操命张辽率部也赶到摩陂,张辽快到时曹操乘辇出营迎接。还有一部分参加荆州会战的人马陆续赶到,摩陂一下子成了曹操的大军营,曹操不停地出来到各营慰问,有很多新加入曹营的将士还从来没有见过魏王,在曹操慰问的时候都争着一睹他的风采,只有徐晃所部军营整齐,将士原地不动,曹操赞叹道:“徐将军有周亚夫的风范哪!”那些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的将士,此时再见到魏王时,发现他突然老了,行动已经开始迟缓,目光也不像先前那么犀利有神,经过连续不断的打击和日夜操劳,他们的魏王已经彻底成了个老头子。
过了年曹操就66岁了,在那个时代已属于高龄。经过几次征战和叛乱,曹操在南阳郡和南郡北部原来的势力范围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生机,曹操想把这一带的老百姓以及在汉水两岸屯田的军士迁到内地去。司马懿认为这样做不妥:“荆楚地区向来局势不稳,关羽刚刚战败,那些想作恶的人正在观望,如果把那些一般的百姓全迁走,既伤了百姓的心,也使这一地区的局势更难收拾,原来逃走现在想回来的人也不敢回来了。”曹操认为有理,停止了迁移计划,逃到外地的人陆续回来了不少。
杀了关羽,解了襄阳、樊城之围,“首功”应该是孙权,曹操上表汉献帝拜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之前孙权的军职是车骑将军,虽然也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但地位略低于骠骑将军。至于荆州牧,孙权自己曾表奏给了刘备,曹操现在以朝廷的名义正式明确为孙权,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有。
孙权对此很满意,这一年荆州遭遇严重疫情,孙权下令免除荆州的租税,假节的授权里有没有这项不得而知,算是孙权行使了一次特权吧。为了答谢朝廷和曹操,孙权派校尉梁寓带着贡品前往许县。梁寓的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字孔儒,是吴郡人,孙权派梁寓进贡,除了答谢还有观察北方形势的目的。
孙权同时下令释放之前在皖城之战中俘获的朱光、董和等人。梁寓还捎来了孙权写给曹操的一封信,信中孙权直接向曹操称臣,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思。孙权虽然得了荆州,但自知也惹了大祸,为了应对可以预见刘备发起的报复行动,他在曹操面前不得不把姿态再放低些。曹操把孙权的信给大家看,笑着说:“这小子是想让我坐到火炉上烤哇!”但是侍中陈群、尚书桓阶等许多人都认为曹操应该接受:“汉祚已终,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瞩望,所以孙权都自愿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应该正大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呀?”夏侯惇等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天下人都知道汉室寿命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的,即是天下的主人。殿下从戎30多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归,应天顺民,不要再犹豫了!”
可曹操意志却很坚定,他对大家说:“如果上天真有此意,我也只愿当周文王。”曹操一生多次提到周文王,看来他对周文王的功业及品德很景仰。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商代贵族,他遵从先人之法,继承祖先的业绩,礼贤下士,日益强盛。当时殷纣王执政,残虐无道,他害怕姬昌,把他囚禁起来,但是姬昌设法重获自由,之后励精图治,发展自己的力量,为讨伐商纣王做准备。后来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最后完成了父亲周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曹操明确地告诉大家,他在世时不想称帝,如果曹氏有代替刘氏承祚天下的那一天,也是在他儿孙辈手里完成。曹操不愿意称帝,不是他觉得自己没这个实力,也不是他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是他觉得自己确实老了。他想把那件事留给子孙去做,这是他的真心话。
曹操在摩陂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新年,随后下令回师邺城,他没有在许县停留,可能还是不愿意见到汉献帝吧,不过他绕道去了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一行抵达洛阳。几个月前,曹操从汉中率大军回来时也在洛阳做过停留,他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多年,20岁走上仕途也是从洛阳开始。多么美好的岁月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却让那时的生命如此充满激情,也充满期望。
眼下洛阳已残破不堪,经过战争的洗礼,尤其是经历了董卓纵火的摧残,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包括曹家旧宅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成为一堆堆瓦砾,但曹操对这里仍然充满了感情,曹操命令有关部门对原洛阳北部尉官署进行了复原,并特别强调修得比原来还要气派,这再一次证明曹操确实老了,只有老人才更留恋和回味自己的过去。
这一次由摩陂来到洛阳,曹操打算在此住一段时间,他下令在洛阳修建宫殿,宫殿的名字都起好了,叫建始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接连发生不祥之事,为修建始殿,工匠砍伐濯龙祠里的树木,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树被刀砍之后却流出了鲜血。还有一个记载,说曹操命令工程负责人苏越把一棵梨树迁走,在挖树根的时候树也流出了鲜血。苏越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树根出血,心里很厌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曹操一下子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已来日无多。去年曹操曾发布过《遗令》,对自己陵寝的位置进行了详细交代,他要求把他葬在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岗上,地方确定后曹丕等人就开始修建陵墓,这就是曹魏的高陵。病重期间曹操又发布了一份遗嘱,这篇文献正史没有提及,它保存在陆逊的孙子、晋朝著名文人陆机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大致如下:“半夜里我觉得稍微有点不舒服,天明时喝粥出了点儿汗,服用了当归汤。我在军中坚持依法办事,这是对的,至于因为一时之怒而造成大的过失,这些不应当学。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古代的葬仪不必完全遵守。我有头痛的毛病,很早就开始戴头巾,我死后,丧服跟平时穿的一样就行,这个别忘了。文武百官来吊孝的话,只要哭15声就行。葬礼完毕即脱去丧服。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入殓时不必再换衣服,不要用金玉宝器来陪葬。”
《遗令》对后事交代得很具体,还说道:“把我葬在邺城西边的高岗上,与西门豹祠紧邻,我身边的婢妾、歌伎等,都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好好对待她们。在台上安放一张六尺长的床,挂上帷幔,一早一晚供上祭物,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从早到晚向着帷幔歌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远望我西面的陵园。我留下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不要用香料来祭祀。宫人们如果无事可做,可以学着纺织丝带、做些鞋子卖。我一生为官所得的各种绶带都存放在库房里,我留下来的衣物可存放在另外一个库房,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吧。”
这篇遗嘱不太完整,中间可能佚失了不少内容,从语气上看它是写给曹丕兄弟们的,中间既有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有如何安排后事的具体交代,有些地方说得很细,有点婆婆妈妈,让人跟雄霸天下的曹操无法联系起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也善、也真,后世对曹操颇有争议,但对他之前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及这篇临终遗嘱,都不约而同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男人真性情的流露,是曹操本色的体现,这篇遗嘱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分香卖履”的典故。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魏王曹操驾崩,享年66岁。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20岁出仕,30岁时赶上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35岁时,曹操起兵反抗董卓,经过10年奋战,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42岁时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46岁时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48岁时,曹操远征乌桓取胜,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是第二年即遭遇赤壁之败。曹操42岁时担任汉朝司空,54岁时担任汉朝的丞相,59岁时晋爵为魏公,62岁时晋爵为魏王。
无论什么样的英雄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从性格上来说,曹操实际上是个有点内向的人,但有的时候又表现得十分外向,他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人,这可能与他特殊的出身有关。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祖父曹腾是个大宦官,这个家庭给他带来了财富和权势,但也让他从小遭受别人的议论和歧视,曹操走向社会后竭力摆脱这个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倾心结交士人,努力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消除那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曹操的母亲去世得很早,他出身于一个单亲家庭,这一点有些像诸葛亮,这对曹操的心理成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曹操的独特经历使他的性格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他很要强,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拼命地表现自己,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坦露过自己早年的心路历程,那时候他的人生目标还不是很大,开始想当个称职的郡太守就行了,后来的志愿是死的时候能当上征西将军,这应该是真实的,不是成功后的曹操故意作态。曹操越是渴望别人理解、关注和认可,心里越是敏感和多疑,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平时曹操对待下属既宽和又严厉,他很有威严,很多下属都怕他,对最亲近的下属,曹操也很少跟他们称兄道弟,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十分明显,下属们对他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崇敬。但曹操严肃的时候很严肃,活泼起来也很活泼,他不喜欢穿官服和正装,喜欢穿便装,平时在身上带个小香囊,里面装着手巾等随身细物,史书上说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叫“帢帽”的帽子,目的是节俭且穿戴方便。曹操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往往很随意,喜欢开玩笑,说到高兴之处,就欢悦大笑,有时头都埋在了杯盘里,菜肴的汤汁沾满巾帻,有的史书说他不够稳重、没有威仪,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曹操的个人爱好很丰富,他的诗文属于当时的最高水平,他一生四处征战,事务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登高赋诗,他写的诗经常被谱成歌曲演唱,这是因为曹操本人也很懂音律,可以和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桓谭、蔡邕相提并论。他还是一个围棋高手,可以与当时最著名的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一决高下,他擅长骑射,能亲自射杀天上的鸟,也能亲自捕杀猛兽。曹操还在城市建筑规划和器具设计方面有突出才能,经常亲自制定宫室、器械的“法则”。
总之,曹操是一个精力充沛、个人能力突出、性格丰富的人,是一个有文治武功,也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他用自己丰富的人生辉映了那个时代。陈寿评价曹操的一生说,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虎视于四州,强大到无人可敌。曹操依靠智慧和计谋,以武力统一全国。他采用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制、权术,吸取韩信、白起的奇思妙计,设置官职,任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思考问题,不计较别人的过错。陈寿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总揽朝政大权,完成建国大业,完全在于他的见识和谋略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是超世的英才。司马光对曹操的评价是,曹操最能知人善用,能洞察人的内心。他发掘提拔那些有才能的人,无论他们出身如何卑微。他善于用兵,与敌人对阵,有时看似安闲,然而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发起霹雳攻击。对于建立功勋的人,他赏赐起来不吝千金,没有功劳的分毫不与。他执法严厉,只要犯罪绝不轻饶,即使痛哭流涕求情,也绝不宽赦。他性情节俭,不好奢华。司马光认为,正是由于曹操有以上这些优点,因此他才能芟灭群雄,几乎统一了中国。
曹操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较之西汉初年的刘邦和东汉初年的刘秀,曹操可能都会有生不逢时之叹。刘邦只用六年就取得了天下,刘秀用的时间更是不到四年,而曹操打了30多年的仗,直到临终前还在四处征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值得分析总结。
从战略层面看,造成这个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三足鼎立这种特殊局势所形成的。三个支点形成一个面,三足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结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形式当然更复杂些,但曹魏“一强”对蜀吴“两弱”,这种格局形成了一种较难打破的平衡,蜀吴只要联起手来,曹魏就很难同时战胜他们,这是一种“恐怖平衡”。
除大势外,有没有主观上的原因可以总结呢?应该也有。从曹操自身来说就有可以总结的地方,比如曹操用兵的特点。曹操擅长突袭战,擅长孤军深入作战,尽管手下战将如云,其中不乏一流的猛将,但曹操仍然有亲自带兵执行重要任务的习惯,他曾不止一次带兵孤军深入,如乌巢奇袭战、远袭白狼山之战以及当阳追击战等,曹操都是亲自率孤军深入作战,作为一名军人,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是优点;作为一名统帅,过于冒险又是不足。《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为将的五种基本素质里勇敢只排在第四位,比它更重要的是智谋、威信和对士卒的仁爱,当然不是说曹操在智谋等方面不足,而是说曹操凡有大事都习惯亲力亲为,这未必是明智之举。刘邦手下有韩信,刘秀手下有邓禹,就连孙权手下都有周瑜、陆逊,这几位都是“元帅级”的人物,可以帮助主公独当一面,而曹操手下没有这样的人。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重要的事情你自己都亲自干了,别人没机会。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以“诸夏侯曹”为核心,无论曹洪、曹仁还是夏侯惇、夏侯渊都不具备“元帅”的资历和气势,具体完成一项任务没问题,但无法替曹操指挥一场大战役。曹操晚年,夏侯渊曾独自镇守汉中,却因一次战场上的冒进而战死。在曹操的管理体系中,无论文武都以他为核心,武将中有一批资历差不多的人,个个听命于曹操,但也往往只听命于曹操,所以经常出现诸将之间互不服气的情况。从管理学角度看,扁平化可提高执行效率,但过于“扁平”会因管理手段的单一而引发内部的矛盾。
曹操的身边如果有一两个韩信、邓禹、周瑜那样的得力助手,就可以在自己指挥一个战场时去领导另一个战场,从而使曹魏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曹操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在实战中只能攻一方、守一方,这就让蜀、吴抓住了他的弱点,他们经常从东、西和中三线同时向曹魏发起攻击,让曹魏首尾不能相顾,造成了曹操生前难以捕捉到统一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