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州学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2022)
- 彭锋主编
- 9字
- 2025-03-24 16:36:31
理论视野·城市发展
“文明互鉴”理念下的汉服符号建构策略
摘要: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和谐也在不断博弈。文明的交流互鉴为解决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与认知,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服饰是一种直观的传递文化精神的工具。汉服作为中国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根据操作主义符号学我们称汉服为“中华汉服”,丰富中华汉服作为身份认同、文化自信符号的内涵,推动中华汉服成为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符号,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文明互鉴;中华汉服;文化自信;操作主义符号学;“一带一路”
一、“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华文化传播痛点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有对立、冲突,也有统一、和谐。解决不同文明矛盾的最佳方式就是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彼此交融,消除误解与偏见,拓宽各个文明之间的认知与了解。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破解文明冲突提供了良策。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世界影响,使中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更加明显。西方国家不断指责中国的“修昔底德陷阱”,并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制造的“马歇尔计划”,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其称为中国的“地缘政治扩张”。但事实上,过去几年间中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明互鉴和“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西方媒体对主要信息渠道的霸占和舆论引导,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并形成了刻板印象。受西方政府与媒体的刻意打压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主动塑造在国际传播方面仍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同时,在过往中国形象与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其传播方式过于教条化、忽视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感受和文化特点等问题。很多媒体存在采用“喊口号”的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却忽略受众的接受度。日本、韩国已在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方面找到了合适的渠道。日漫和韩剧以影视文化传播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输本国文化,并形成了所谓的“亚洲热”。东方文化也更多地被认为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而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却在这场较量中处于下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急需极具代表性的共享文化符号,以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中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二、服饰:中华文化传播的最直观符号工具
在符号学中,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美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提出,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有7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当前,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火爆增强了视觉化。图片与视频比起文字更易抓人眼球。视觉符号具有形象化、直观性、易读性、生动性等特点,更具视觉冲击力,易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及不同语言的人接受和使用。服饰作为视觉符号中的一种,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思想价值,凝结了不同社会文化的核心内涵,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服饰的色彩、图案、样式等都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方式,可以传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传统汉服的经纬丝绸、华彩锦绣、章纹色彩及其丰富搭配就是文化积淀与呈现的一种方式;服饰还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如古代官员的官服、尚武之士的戎装、民间百姓的日常服饰等;古代的婚礼、葬礼、节日等,都对服饰有着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礼仪文化;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和传统,如汉族的汉服、壮族的锦衣、藏族的藏袍……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传播最直观的工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服饰符号通过自身的文本象征含蓄地体现背后所内涵的文化含义,传递其中的文化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服饰符号可以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预先选定的意义。中华文化服饰的视觉符号,将成为未来中华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
三、汉服:中华文化的服饰符号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中华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服饰符号。汉服从定义上来看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其原始意,即汉代的服饰;第二重是狭义汉服,即汉民族在清代剃发易服之前、具有汉民族传统风格的服饰;第三重是广义汉服,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风范的服饰体系。
汉服不仅具有保暖蔽身的物理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符号象征意义。汉服的基本特质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冠冕堂皇、经纬丝绸、华彩锦绣”。“上衣下裳”象征了乾、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蕴含着一种“法天象地、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乾坤在八卦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黄帝创制上衣下裳制,是尚天地之象,仿乾坤之卦象。上衣下裳制与天象、卦象相应,以求穿着者能够趋吉避凶,成为沟通天、地、人的中介。上衣下裳制表达了黄帝时代人们渴望得到天地庇佑、实现天人和谐的愿望。这种符号功能在经历夏、商、周三代继承后,在周代以“礼”的形式被规定下来。“交领右衽”中的“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体现了方位,也暗示着古代社会中的尊卑贵贱等级意识。汉服右衽衣襟还体现着阴阳、生死的说法,融合了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宽袍大袖”则体现了和合文化与和合价值观。“宽袍大袖”在日常生活中不便于较为烦琐的活动,因此行动起来显得彬彬有礼而非雷厉风行。古代的宽袍大袖的衣着配饰一般为玉环,玉环象征着君子之德。君子要有礼,要和平,要和合之道,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它的整体设计导向就是让人的行为风范“和平”。“冠冕堂皇”凝结着中国古代“礼治”文化,是汉服礼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有着深刻而厚重的政治与文化寓意。“经纬丝绸”“华彩锦绣”是中国传统服饰制造的精妙工艺。
《左传》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历史体系,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及配饰体现出来,是我国礼仪之邦、和平文化的重要服饰符号。
四、汉服符号运用、建构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汉服运动:汉服符号的初运用
汉服在历史发展中因为族际冲突也出现过断裂的现象,因此人们对于汉服符号的运用与认同也并非一致。2003年,汉服复兴运动兴起,汉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汉族人提供一个在族际场合及人生重要仪式中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质的服饰。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进入现代后,却丢失了自己民族的代表性服饰。汉服复兴运动是汉族身份认同的需求下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活动。复兴汉服运动的初衷是恢复汉族的传统服饰,为汉族的身份认同提供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服饰符号。
(二)汉服符号运用、建构中的问题与成因
汉服复兴运动也存在颇多争议。有部分学者指责汉服复兴运动是一种大汉族中心主义表现,认为这种大汉族中心主义观念会对国内的民族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认为汉服运动是一种大汉族中心主义的观点,首先是对汉服运动的初衷与本质了解得不够,以及对于汉服本身的文化特性认识不足产生的。汉服是几千年来族际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战国时有“胡服骑射”,北魏时有异族主动汉化;唐朝时,华胡同风,反映在服饰文化上,既有胡化现象,又有华化现象。这期间的文化采借、同化和异化过程也是颇为复杂的。因此,汉服也不是单一汉民族文化的服饰,而是多民族服饰融合交汇的产物。
其次,是对于汉服符号的运用本身的国际视野不足。站在世界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汇集的环境下来看,汉族是中国占最多数的民族,华夏文化或者汉文化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汉服是几千年来族际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在中华服饰中,无论是从时间长度、内涵厚度,还是从影响广度上来看,汉服在代表中华服饰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传统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新时代汉服则是以传统汉服为依据,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再次,我国对汉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注度不足。汉服符号的运用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与发展,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服饰历史的梳理方面加大力度。对我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先自知,才能自立。在我国当前汉服传播的现状中,我们对汉服本身的服饰历史和文化呈现较为碎片化,对汉服文化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呈现汉服中的关键性元素和背后的文化意涵,建设汉服理论体系,完善汉服文化传播体系。
最后,国内大众对汉服的焦点大多数停留在“审美”的视觉感知层面。以抖音平台为例,抖音对于汉服文化的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汉服街拍、汉服文创、汉服剧情片、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介绍几个方面,对汉服背后的文化象征却鲜有人剖析。由于抖音平台本身特性的限制,视频大多限制在几十秒至3分钟之内,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汉服本身的文化意涵进行深挖。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汉服方面,大多数以景点打卡拍照为内容,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未来我国要对汉服本身蕴含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现实层面的审美意义、自我认同的精神意义等多重符号意义和文化属性进行深入挖掘,对汉服文化的内容呈现和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五、操作主义符号学导引的汉服文化传播策略
符号是承载精神意义的载体与工具。把一些简单的具有指示功能的文字图形提升到更为复杂的意义表达体系,使其具有揭示背后更为丰富与深层次的意义内涵的功能。同一种符号可能会承载不同的人赋予的不同意义,因此符号的意义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为了解决符号意义接受解码的不确定性,人们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来规定某个特定的符号,最终形成一个确定的公共意义。
符号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但是,在同样的人群内还是会出现对规则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人在使用同一个符号时编码与解码其意义产生偏差。为了消除这些偏差,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符号操作,让符号体系越来越精准,最大限度地消除同一语境之下人们编码的差异及解码者对于意义的误读曲解。因此,操作主义符号学就是基于目标导向的符号学。
基于操作主义符号学的基本逻辑和汉服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对未来汉服文化传播提出以下四点策略。
(一)采用“中华汉服”,确立中华民族身份
在56个民族中,当今汉民族是唯一没有代表性服饰的民族。这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占14亿人口92%的汉民族来说十分遗憾。汉服在历史发展中断裂,也让中华民族在选择代表身份的民族服饰上出现了争议。如前文所述,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服饰文化符号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此建议将汉服命名为“中华汉服”。这样可以从命名上直观地彰显汉服背后所承载的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以及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符号的内涵。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环境里,我国要利用“中华汉服”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共享文化符号,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二)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多维度体现中华文化
目前,我国对汉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注度不足。因此,要深入研究挖掘和汉服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风格特点等方面有关的学术资料,深刻理解汉服的文化内涵,建立系统的汉服文化研究体系;要举办相关汉服艺术展,发展汉服智能文创,合理利用汉服的艺术价值,传播汉服的审美体系和精神内涵;要将汉服与其他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中国画、书法、民乐等,增强汉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要发起汉服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建设汉服村,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对外传播方面,要加强与国际时尚和设计界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文化元素,丰富汉服的文化内涵,提高汉服的国际影响力;要做好汉服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多维度入手,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高汉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多场景应用汉服,明确“中华汉服”的意义勾连
汉服符号的运用和建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如上文所述,在现实中,汉服符号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和批评,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度,从而限制了汉服符号的推广和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研究开发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等。加强服饰文化传承,推广应用民族性与时代性、国际性相协调的中华服饰日益提上日程。汉服由于自身的特点,并不适用于日常。因此,建议在重大节日庆典、外交礼仪、文化交流活动、商务活动中,适时将汉服作为统一着装。在特定场景身着汉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增强群众对于汉服背后传统文化的自信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提升汉服本身的仪式感。
要提高汉服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率,使中华汉服(能指)与中华民族身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不断的操作与重复,明确“中华汉服”之间编码与解码的意义勾连。
(四)建立中华汉服传播体系,增大传播声量
当前,我国对汉服的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仍旧发力不足。在传统媒体方面,很多人初次了解汉服通常都是来自电视,尤其是古装电视剧成为传播汉服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方面,对于汉服文化的传播内容主要集中于汉服街拍、汉服文创、传统文旅游景点介绍。这就导致群众对于汉服的理解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视觉感知层面。因此,要发挥中央媒体、新媒体等媒介作用,从上至下建立汉服服饰系统传播体系。官方媒体对内要加大对汉服文化的科普宣传力度,深化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汉服的普遍认同感;对外要讲好中华汉服故事,宣传中华汉服背后的文化意涵与民族身份文化标志。自媒体要创新中华汉服的传播内容与形式,如中华汉服文化知识讲解、汉服穿戴介绍等,夯实中华汉服传播的底层基础;要建立完整的中华汉服传播体系,利用中华汉服的这一直观的人性化、民族化的视觉符号,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提高中华汉服传播中华文化的效率。
六、结语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可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我们要在文化互鉴的理念下,厘清汉服的历史意义,丰富汉服的当代符号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互鉴。汉服的服制特征集中体现了礼制精神。其本身所含有的符号象征,不仅可以作为区分地位高低、明辨等级贵贱的标记,还可以作为人们希望得到天地庇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这些服饰符号浸透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政治伦理观念,具有独特的气质。汉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符号系统,通过对汉服符号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感受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汲取契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有利于汉服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建构与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称汉服为“中华汉服”,利用好汉服这一视觉符号彰显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命名更加明确中华民族身份。汉服作为一种新的审美符号、身份认同符号、文化自信符号,将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建设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一、期刊
[1]郑保卫,赵丽君.视觉符号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封面图片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34(12):53-60.
[2]王晓彤.服饰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世界,2015(06):254-255.
[3]郭周卿.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32(05):59-62.
[4]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14,No.115(03):130-144.
二、学位论文
[1]高雅.汉服复兴运动的审美与实践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肖晨薇.新媒体环境下“汉服文化”传播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