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补丁人生

一、春絮纷飞的教室

苏愈心推开美术室的门时,柳絮正从破窗纱里钻进来。少女蜷缩在石膏像后的阴影里,蓝白校服上沾着水彩颜料,像幅被揉皱的向日葵。

“童夏?“她轻声唤道,墙上的康定斯基画作复制品正在漏雨。这是校长特别关照的学生,档案里夹着张皱巴巴的诊断书:创伤后应激障碍,病源栏空白。

女孩突然抬头,打翻的调色盘溅出普鲁士蓝。画架上绷着的亚麻布在风里摇晃,苏愈心看见半幅未完成的油画——无数双手从灰雾里伸出,却托着块褪色的百家被。

“我带了奶奶的顶针。“童夏从帆布包里掏出铜制指环,绿锈斑斑的凹痕里还嵌着棉线,“美术老师说民间手艺...“

二、针脚里的童年

第五次辅导时,童夏终于说起那个永远弥漫中药味的家。八岁那年,当中医的爷爷将祠堂改成晒药场,房梁上悬着的蜈蚣干在风里摇晃,像吊着无数个未完成的噩梦。

“女娃拿针线没出息。“她机械地重复着,指甲在画布上划出裂痕,“每次偷缝布偶被发现,爷爷都会把棉花塞进药炉。“

苏愈心的速写本被雨水洇湿。她想起上周热搜里#传统手艺传承困境#的讨论,配图是某地拆毁的绣楼。评论区却刷着“老物件早该淘汰“的嘲讽,点赞数最高的说“矫情文青无病呻吟“。

三、布艺教室的除湿机

每天清晨,苏愈心都会提前到校打开除湿机。父亲改装的老机器轰鸣着,这是他从倒闭纺织厂捡回的设备——十年前母亲病逝后,他把所有遣散费都投进了民间手工艺保护协会。

“愈心啊。“父亲从工具箱上抬起头,助听器闪着银光。墙上挂着那床用手术服拼的夏凉被,是母亲临终前在病房完成的最后作品。

当年抢救室的红灯熄灭后,这个总飘着樟脑丸味的储藏室成了避难所。父亲教她用纱布扎染星空,拿输液管编中国结,甚至允许她把解剖图绘成刺绣纹样——这些在童夏爷爷看来“离经叛道“的举动,却让苏愈心在硕士论文选题时,毫不犹豫写下《创伤记忆的手工转化路径研究》。

四、崩裂的绣绷

当童夏扯断绣架上的湘绣时,苏愈心正对着教育局的整改通知皱眉。蚕丝线在晨光里纷纷扬扬,像极了女孩描述的“永远拼不全的记忆拼图“。

“他们烧了奶奶的针线匣!“童夏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呜咽,“说死人东西晦气!“

除湿机的排水管突然涌出暖流。苏愈心打开手机相册,展示父亲昨天传来的视频:福利院的孩子们举着布艺绘本,有个小女孩兴奋地指着“中药图谱“章节——那是用童夏被烧毁的绣片复原的。

五、缝合的清明雨

谷雨那天,童夏带来了没绷紧的绣框。素绢上躺着幅未完成的针灸穴位图,空白处却用红线绣满歪扭的“奶奶“,针脚比艾灸烫过的皮肤更密集。

窗外老槐树滴着水,苏愈心把姜糖茶推到她面前。父亲刚发来消息,说中医协会想合作开发布艺教具,附带照片里是童夏连夜缝制的百草香囊——用爷爷药柜最深处的陈年艾绒。

“昨天我擦了牌位上的灰。“童夏突然开口,水汽在睫毛上凝成珠帘,“原来那些蜈蚣...在雨里看着像龙。“

六、正在编织的续章

非遗展览会上,童夏的《重生》系列引发轰动。当记者追问创作灵感时,她突然奔向观众席某处——有位白发老人正颤抖着往展品里塞东西,保安后来发现是把祖传的湘绣剪刀。

此刻学校天台上,苏愈心正帮父亲晾晒百家被。某个瞬间,她想起童夏撕毁的油画,其实和这些补丁一样,在逆光里都会闪烁细密的金边。

父亲轻轻调整除湿机角度。轰鸣声中,十六岁的少女和六旬老汉合力修补窗纱,柳絮悄悄飘过了那些被中药熏染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