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交通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 孟德友
- 3295字
- 2025-04-03 18:00:0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城市区域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城市体系的联系方式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相融合而形成的巨型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涌现,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都市连绵带、都市圈或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一体化作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战略,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是一体化的支撑条件,作为集聚辐射极核的特大或大中城市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空间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外部表象,城市集群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地域景观,当前世界上已形成了诸如美国东北部、北美五大湖、日本太平洋沿岸、伦敦和欧洲西北部等世界级的大都市带。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凸显,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日益深化,城市区域化逐步推进,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带等功能区域逐步发育,城市区域化研究也成为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之一,国内也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快速推进,2010年平均城市化率达49.9%,进入诺瑟姆“S”形曲线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化的形式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城市发展跳出了“摊大饼”式的拓展而转向城市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目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典型的城市经济体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活力最具前景的空间单元。分工的深化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在竞争与合作中推进了空间一体化进程,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网络化发育,有效地促进了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和集聚扩散效应的增强,交通的快速化和网络化将进一步重塑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因此,在交通网络化和快速化发展导向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特征、趋势、机制及组织形式。
二 长三角地区网络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空间相互作用日益深化,空间联系更加紧密,空间组织不断演化,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形式也逐步突破中心地等级联系向网络化互动联系转变,横向联系得到加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加快,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空间组织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空间结构呈现由“点-轴”式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的发展趋势。首先,交通网络化是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的基础和支撑。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长三角地区进入高速公路大发展时代。截至2010年,长三角地区已建成高速公路5000多公里,江阴大桥、南京二桥、南京三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崇明岛跨江通道等的建成使长江的阻隔效应大幅度减弱,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宁波与上海的距离缩短了120公里。2005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年)》,标志着长三角地区进入城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运和航空构成的现代化复合交通系统和以沪宁杭为主要节点的信息网络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联系通道,长三角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被深度压缩,沪宁杭1小时都市圈初见雏形,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其次,城市经济联系的网络交互式发展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网络化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交通的网络化、分工的深化与生产的网络化加速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化,要素、商品、人才、资金及信息等的交流日益频繁,区域性合作组织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刘俊(2009)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质是空间的一体化,具体是指合理城镇体系的构建和交通可达性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使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沪宁、宁杭和杭甬交通廊道组成的“Z”形空间结构形态格局逐步被打破,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塑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主骨架,依托各级基础设施发展起来的产业带使得长三角地区呈现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特征,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为中心,由众多次级城市组成的多中心格局,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逐步显现。
三 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研究的主要论题
区域分异和联系是区域研究的两大主题,人文-经济地理学过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异特征而对区域联系的研究相对滞后,事实上,区域经济联系对于一个区域融入更广阔的外部经济空间进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至关重要。蔡建明(1991)指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不在于对区域单元上某要素的研究,而应侧重于把区域作为整体来研究在空间相互作用下区域间所形成的动态有序的空间结构;李春芬(1995)也曾指出功能区域的区际联系研究将成为区域地理学的前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地理学对关系的思考,关系转向或关系经济地理学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关系和网络成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通过对行动者关系网络的分析能够透视行动者在关系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网络演化机制及空间经济的管制和治理模式等。城市作为复杂开放的适应性系统,由于在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上存在制约、互补或协同关系以及地理区位上的相互作用,城市间存在复杂频繁的纵向和横向经济联系,城市经济联系是劳动地域分工深化的结果,并通过人、物、资金和信息流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对流、传导和辐射而产生与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随着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凸显,城市经济联系更为活跃,行政边界的约束作用不断弱化,城市间的网络交互作用在区域空间组织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空间结构优化也逐渐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经济联系网络及空间格局发展演变的探讨,识别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对于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发展导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 复杂网络理论为区域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已有关于城市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均是对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等级及空间格局的探讨,无论是在全国层面上探讨城市等级体系或城市影响范围划分,还是在城市群、经济区或省域层面上探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时空格局特征等,都是源于对中心地理论的实证和拓展,但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各级城市间已不仅仅是交通、市场或行政原则导向下的等级体系关系,结节性和网络性将逐步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不同于中心地理论强调不同等级中心地间的相互嵌套和垂直联系,结节性强调互补、合作与横向联系,“等级+网络”或将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在城市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趋势下,渐有学者结合有向图论原理提出了对城市网络中城市中心性及网络化空间结构特征测度的复杂网络分析法,该方法在社会学领域也称社会网络分析(侯赟慧等,2009;冷炳荣等,2011;韩会然等,2011)。复杂网络理论是复杂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Erdos和Renyi(1960)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典随机网络模型掀起了复杂网络研究的热潮,Watts和Strogatz(1998)提出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Barabasi和Albert(1999)提出无标度网络概念后又极大地推动了复杂网络研究的进展。复杂网络的重心在于探索网络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复杂网络理论为复杂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已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医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如对社会关系、科研合作关系、知识网络、公司商务关系、企业生产网络、金融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等非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等。而在空间网络方面,复杂网络理论也成为交通系统、航空网络分析的有力工具,并被逐步应用于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变分析中,通过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提出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