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以下思路展开论文的写作。

引言首先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接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述,最后论述了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的内涵、特征和生命周期等问题;接着分别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征、分类、发展和生成逻辑;并分析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结构、介入的必要性和发挥的特征;最后论述了这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

第二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检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视角分析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启示。

第三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境遇,即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接着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主体的懈怠、客体的被动和中介体的困扰;最后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本文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危机管理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得不完善、突发自然灾害情境的复杂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研究的滞后。

第四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对人们思想、心理和道德等带来的影响,即突发自然灾害对人们政治观的影响、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和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接着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需要发挥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怎样实现,本文从突发自然灾害过程的视角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结为七个方面,即预警教育功能、稳定功能、动员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心理疏导和升华功能;最后分析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效果,即维护和提升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稳定、激发了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化了灾害治理成本、推动了公民公共精神的发展。

第五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体系构建。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综合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接着论述了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队伍建设、充实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扩大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载体、优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环境。

结语主要是对这一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二)研究方法

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既需要理论分析,也需要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和过程事件研究方法五种方法进行了研究。

(1)文献研究法。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已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可以让后来研究者系统地了解该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帮助后来的研究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2)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在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中采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的研究深化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的了解,在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研究中釆取逻辑的方法,力争从理论逻辑上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逻辑。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既要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有关理论,又要研究紧密联系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借鉴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思想组织教育功能的途径,结合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实例来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方法、途径及问题,进而体现出研究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4)跨学科研究方法。这一研究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同时还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灾害社会学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作为借鉴,在整合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

(5)过程事件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一直存在结构主义和行动主义的分歧,这个分歧是,对于解释社会现象而言,结构或制度与行动者何者更为基本,实际上也就是他们中何者能够令人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秩序问题,社会现象的发生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过程事件分析研究方法有助于将制度与行动策略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动态地分析社会现象。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较多,研究的难度较高、跨度较大。许多学者对这一研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然而,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和关注不足,例如对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如何进行引导等问题研究不足,因而,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来解决突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理等问题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但是,对于国内外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演变过程及规律性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因此,系统分析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实践及启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就本文研究的难点来说,由于不同突发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难度,具体来说,这一研究难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全面地总结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社会宏观环境与具体的微观环境的双重影响,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与我国应急管理和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具有某种交叉关系,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界定,哪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哪些是危机管理实践的问题和原因,就成为研究的难点之一。二是强化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体系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突发自然灾害中非只言片语能说得清楚,本文从系统性的视角进行了研究,这就需要很强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难点。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本文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历史的检视。不同社会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有着不同的效果,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国内思想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快速部署、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动员和整合不同社会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突发自然背景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管理法制中设置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管理机制中设置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强调阶段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与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本文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提升全体社会成员防灾减灾意识,解决大多数群众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无知”“无助”“无能”和“无为”问题,通过信息公开、宣传引导和救灾的实际行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功能,形成举全国之力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人力和物力支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功能推进救灾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激励和激发人们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信念和信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创伤、以达到恢复人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升华功能,丰富和提升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1] 〔荷〕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J].周战超,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46.

[2] 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0-09(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

[5] 朱华桂.突发灾害情境下灾民恐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海,2012(05):90-95.

[6] 陈世栋.发现灾民:灾害心理问题的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8-32.

[7] 郑富兴.汶川大地震的道德诠释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7-11.

[8] 张云熙.自然灾害对受灾地区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J].社科纵横,2012(03):148-149.

[9]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10]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8.

[1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58.

[12] 石书臣,郑建芳.实习德育功能的两重性及其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2003(04):69-70.

[1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1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0.

[15] 谭变娥.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J].前进,2001(5):37.

[16]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50.

[1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18]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79.

[19] 吴春霞.和谐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55-56.

[20] 王勇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164-166.

[21] 杜时忠.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15-20.

[22] 张存库.影响高校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03):18-22.

[23] 张翔毅.突发事件背景下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9-24.

[24] 刘伟.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45-48.

[25] 白书祥.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探析[J].探索,2010(3):134-137.

[26] 杜旭宇.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机制分析[J].求实,2010(9):74-79.

[27] 程洪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机制探析[J].求实,2010(6):80.

[28] 王震.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3):38-39.

[29] 王鸿.危机管理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4):10.

[30] 高志清,张齐学.危机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1):74-76.

[31] 刘新庚,李超民,李礼.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4.

[32] 周立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8.

[33] 刘新庚.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以汶川地震为例[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2-34.

[34] 马丽.论思政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6):8-10.

[35] 刘建军.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性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15.

[36] 范丽.面向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37] 李蔚然.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13.

[38] 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2-153.

[39] 白书祥.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作用的缺失及对策[J].探索,2011(2):134.

[40] 刘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反思与进路[J].理论与改革,2012(5):110-112.

[41] 刘艳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思政教育创新探析[J].江苏高教,2017(6):83-85.

[42] 饶国元.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突发事件的方法探析[J].求实,2011(2):74-75.

[43] 张毅翔.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理论探讨,2008(2):134-136.

[44] 朱红英,曾长秋.试论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11(7):72-73.

[45] 郭玲.灾害性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探析[J].世纪桥,2010(10):82-83.

[46] 郑大俊.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82-83.

[47] 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13.

[48]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9] 胡丁月.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3(3):37-39.

[50] 刘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反思与进路[J].理论与改革,2012(05):110-112.

[51] 张毅翔.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理论探讨,2008(2):134-136.

[52] 董伟武.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路径[J].教育评论,2011(3):55.

[53] 陈军强.群体性事件处置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0):44-45.

[54] 张家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有效应对突发事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3.

[55] 邓浩.突发事件下高校思政教育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89.

[56] Adger WN,Hughes TP,Folke.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oastal Disasters[J].Science,2005,309(5737):1036-1039.

[57] Peterson. The price of Federalism[M].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ion,1995:18.

[58] Furukawa.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Japanese Crisi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10(04):38.

[59] Charles. Crises Foreign Policy:A simulation Analysis Indianapolis[M].Bobbs Merrill,19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