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发展的理念变迁

发展理念关乎文化发展的全局、根本、思路和方向,也关系到如何看待文化及其价值功能,发展理念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变化。40年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明确、巩固与提升的历程,也是其主体性逐步彰显、完善的过程。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明确历史使命是方向,(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是手段,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见图1-1)。

图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素与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突破单一政治价值的定位。在随后的改革过程中,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国际价值逐步彰显。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3年开始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拉开了挖掘文化市场价值的序幕。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文化内涵与功能得以进一步丰富、完善,特别是文化的产业属性得以彰显,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文化的经济功能得以彰显,开始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同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出版,书中提到“文化产业”,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明确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3]基于此,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这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朝着更加完整、全面的方向发展,集中体现在文化服务于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价值凸显出来。2000年10月,“文化产业”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从中共十六大开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建设理论,首次将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将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同时,明确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分类发展、分开指导。由此,开始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文化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之中。这是党“对文化发展有了崭新的定位,再也不把文化看做一种经济工具、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正如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所说的,‘文化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指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全面深入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历史地位与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同主体,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