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工伤康复体系建设研究
- 刘雯
- 3971字
- 2025-04-08 14:27:50
一 康复的理论溯源
康复医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现代医学。康复医学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目前,康复医学正以全新的观念、模式、方法、范围及服务系统向各个医学领域渗透。
(一)康复的内涵
康复一词最初译自英文“Rehabilitation”,与“复原”“恢复”等同义,在香港、台湾亦被译为复康、复健。人类社会对“康复”的最初认识源于患病或伤残所致的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的下降。“现代康复医学之父”Howard A.Rusk博士在二战时期率先提出康复的定义,他认为康复是帮助残疾者从病床过渡到生活的重要桥梁。他和同事们在康复治疗中的大胆尝试远远超越医疗康复的界限,涉及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假肢、矫形支具装配等多个领域,康复效果明显。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通过《残疾的预防与康复》,对康复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表述,认为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社会、职业、教育的各种办法,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病、伤、残者丧失的功能以及其在体格、精神、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其重新融入家庭、工作和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全面康复”理念指引下,康复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拓展,以实现促进残疾人全面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重返工作岗位的最终目标。
(二)康复思想的理论溯源
康复思想理论起源于深厚的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于两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中,丰富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下。康复思想的理论演进为工伤康复制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和探寻康复思想的理论根源,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工伤康复制度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1.康复思想的起源
(1)中国的社会福利主张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入国》中就记载了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孔子提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福利主张。孟子将仁义与仁政学说建立在“行善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儒家学说仁政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社会是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养。
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继承了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中民本大同的思想基础,并提出了一些近代见解。如薛福成的思想深刻体现了民本思想:“西方富强之原……约有五大端:一曰通民气,二曰保民生,三曰牗民衷,四曰养民耻,五曰阜民财。”康有为设计了“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社会。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这些社会福利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伤康复制度的伦理取向。
(2)西方的社会福利批判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康复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样建立在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上。学者们对待国家与市场参与社会保障的责任存在不同态度,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奉行市场调节,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主要理论思想包括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提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以边沁为代表提出的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与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经济中的新自由,政治中的新保守)。这类思想倡导“自由”的观点,奉行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提倡社会问题是个人责任导致的结果,它的解决应该要依靠个人而不是社会和政府,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中要强调个人责任的理论依据。
第二类强调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主要理论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以霍布豪斯和霍布森为代表提出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德国历史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学派社会福利思想;贝弗里奇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等。这类思想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
第三类主张社会保障中国家、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平衡。它倾向于在前两类思想之间进行调和性选择,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与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社会保障中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相平衡,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这一思想成为当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主导思想。
2.康复思想的理论化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潜能完全得到发挥,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以实现;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人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摆脱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国家的狭隘性。
工伤事故在给工伤人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伤害的同时,也造成了其现实劳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使得广大工伤残疾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限制了其个人的发展。工伤康复服务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职业和社会康复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促使其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指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根据这一理论,工伤职工对工伤康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属于基本的生理需求,是维持其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一层次的需求之后,工伤职工才有可能恢复到工伤事故发生之前的需求状态,从而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与可能。
表1-1 现代康复与“需求层次理论”

表1-1 现代康复与“需求层次理论”-续表

(3)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公民权利理论是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1949年,英国社会学家T.H·马歇尔在剑桥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权利理论,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他认为公民权利是这样的资格:在一个政治性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或民族国家中,公民身份使个人拥有要求社会或国家对其承担责任的资格,使其能够享用到各种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同时认为公民权利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分别以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为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其中,社会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的最终实现,从本质上讲,是以成员资格为基础,把实现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看作一种公共责任。
当今时代,工伤已经成为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工伤职工的保障需要提升到社会公共责任层面。从公民权利理论的视角分析,享受工伤康复的权利是工伤职工一项合法且合理的基本权利,本身应该得到维护和实现。工伤职工有资格要求社会或国家对其承担工伤康复的责任,使其能够重返工作,摆脱贫困,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好处。工伤康复是工伤职工应当享受的一种权利,也是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
3.康复思想的政策化
(1)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发展观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公正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不仅包括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公民要求的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马克思基于公平正义提出了六大扣除理论,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为社会弱者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的观点。
当前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切实改善民生,让每位公民平等地享有改革开放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因而,社会公正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衡量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工伤职工处于社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必须加快健全工伤康复制度,以促进工伤职工平等地享有包括工作就业以及劳动创造在内的多项基本权利。
(2)体面劳动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所谓体面劳动,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这一概念是在1999年6月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已将“体面劳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来加以推进。2008年胡锦涛就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2010年再次对“体面劳动”进行了阐述,强调广大劳动群众体面劳动的实现,离不开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也离不开劳动保护机制的完善。
工伤康复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促进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实现,而体面劳动的实现又能够进一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