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规律涉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认识问题,也就是必须弄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它与高等学校其他课程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只有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律。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

如果我们按照课程性质把高等学校课程划分为德智体美劳等课程,那么,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课程,属于德育范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育的功能。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同时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校课程不可能绝对地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课程,把课程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是课程近代化的产物,“这个问题在近代教育勃兴时期意义甚大;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似已经把它作为解决了的问题而淡化了对它的兴趣,而在中国,至今仍对此异常关注”[1]。现代课程观念淡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分类,认为任何课程教育效果都是全息的、整体的,都具有德育的功能,把课程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区分各种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有必要进行性质上的划分,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德育课程与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已经有了差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一般的德育课程,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核心的德育课,其教学内容涉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旗帜,反映着社会的本质属性要求,内容特殊而敏感。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也就非常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我们会以知识作为中介,但其本质是一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价值教育,它的取向是指向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不是学科知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依托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对大学生直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同于间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形成的具体知识,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的一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又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也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它们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主要要求在于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武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建构个体精神世界,从而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需要更多的个人投入和参与。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是具有特殊实践要求的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讲,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一种知识性传授,或者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就不符合课程的规律和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要求

为了便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们常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在学界也已成了“共识”。但如果从学理上分析,这样的简称并不具有合理性,因为这个简称中去掉的“理论”二字,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如果我们从课程形态上把高等学校课程划分为理论形态课程和实践形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以学科或理论教育为主的课程,也就是以学科知识或理论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课程,并且相对于间接、渗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课程,它是直接以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是一种特殊的理论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或学科性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尽管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理论知识为内容的理论课程,但它却是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起着直接指导作用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本身,还必须把它内化成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在现实思想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是一种特殊的理论课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讲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时,第一个讲的就是“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只不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科学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并且还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运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曾有一段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特别是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实践课程学时提出明确规定以后,如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焦点。在这一时期,一些学校也出现过借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改革,压缩课内学时,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要求的问题。这些表现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求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实践的要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其理论性,是通过理论来说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质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讲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的要求

高等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根据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一般来说,人们把课程分为两类:一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通称为专业课;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通称为公共课或通识课。所谓专业课是指高校设置的围绕某一学科专业而形成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题课、毕业论文或设计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总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设计和开发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专业性,但它不是一种专业课,而是具有通识课程的特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必修课的方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国家课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体现社会性质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要求的课程,因此在历史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变更都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我国古代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在很多时候都是封建君主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并监督课程实施。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也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制定统一标准加以实施,课程设计实施具有强制性和思想控制的特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课程,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育内容由国家确定,遵循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一种国家课程。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和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以理论形态开设的直接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服务的课程,是一种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的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