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食用食品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生物性和化学性风险,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每年因此患病甚至丧命,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FBD)逐渐成为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不仅危害人群健康,更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动物饲养、食品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和消费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食源性疾病风险呈现复杂性、潜在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在食源性疾病风险防范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FBDOs)的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文化特征、消费模式以及消费者认知水平,使得各国的食源性疾病风险特征呈现显著的不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世界各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以获得科学的数据基础,评估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污染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本章采用文献组学的研究策略,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中国卫生统计年鉴》、WHO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询到2005~2014年10年间相关数据,依据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分布特征(暴发数量特征、风险食品特征、风险病原特征、风险人群特征、风险环节特征等),对国内外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进行比较分析。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特征,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奠定基础。实际上,食源性疾病和流行病学的数据资料存在显著缺失,大部分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是腹泻、呕吐、腹痛、发热或便血。除非产生巨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否则食源性疾病很难被认识、报告并调查[1],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