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iews10.0的应用与计量分析
- 陈昭 欧阳秋珍 肖小勇 苏静
- 2886字
- 2025-04-08 14:43:34
序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促进自身的发展,众多地方高校将自己的定位由教学型大学转向应用型大学。高校的转型必将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教育部1998年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教学对培养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专业的学生要分析统计资料,在标准的统计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描述性统计,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将之应用到实际经济分析中。经济学家探索出相对适用于分析经济资料的统计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若想要比较深入地将统计方法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必须好好学习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发展大量借用矩阵代数,而近年来则相当广泛地引用概率论数理分析。正因为如此,计量经济学的初学者常为矩阵代数符号所困扰,而其在学习较深入的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感到数学背景不足,总有一种信心不足和不踏实的感觉,以至于写作业、答考题乃至读文章时,一碰到未曾见过的数学术语就相当心虚,最后也就对计量经济学产生了敬而远之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即使掌握了理论,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与工作时对如何应用计量经济学摸不着头脑。但是学好计量经济学能在后期的研究中产生巨大的回报。借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陈强教授的话说就是“高投入,高回报”。
在大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已不是“买鱼的人”,而是“打鱼的人”。既要解决计量经济学中的教学难题,又要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的。
我们查阅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发现理论教材偏多,实验教材偏少。大部分实验教材不仅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还包括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导致初级部分讲解得较浅显或者不够细致,本教材以初级为主,适当引入部分中级实验。大部分实验教材案例较少,代表性不强,本教材包括大量案例,而且每一个案例不仅有详细的软件操作解说,软件操作还根据案例特点包含了初中级计量经济学必要的、完整的软件操作过程分析,并且有详细的案例解析,案例都是选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包括我们发表的论文、学生制作的小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以图的形式为主展示,以软件操作为主,所以读者读起来没有什么压力,可以很快地熟悉并应用基本的核心步骤和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完基本的实验教材之后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命题或者模型进行模拟了;通过“干中学”不断强化自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反复理解模型,可以不断深化对经济模型和命题假设的理解。为此,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如何从选题、文献梳理、论证到结尾等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上篇主要以案例为载体介绍EViews 10.0在计量实证中的操作,以具体操作为主,介绍了适合本科生的近几年流行的EViews 10.0软件操作方法和计量模型拟合技巧,力图为经济学界的数量分析初学者提供一本简洁的参考书。同时,也想从某种角度帮初学者树立一些信心,因为本书不涉及艰深的计量经济学原理,可直接进入数量模型的拟合程序。
中篇简化了操作,主要介绍如何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软件进行实证研究。每一个案例都包含了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四个步骤:设定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和模型检验。实施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逼真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四个步骤去思考、分析与处理实际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下篇告诉读者如何撰写计量实证论文,包括如何选题、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论证、结尾、参考文献等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并提供了运用本书内容进行实证分析的两篇较好的论文供读者参考,最后指出计量经济学建模误区和回归技巧。
但是,我们觉得应该在序言中提醒读者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希望读者深入思考,若有一定的心得,则有百利而无一弊。
第一,在研究绝大部分经济问题时,经济学理论都不可能直接拿来套用。要深入研究某一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与待研究问题所在时空的市场条件是否一致或贴近。一旦发现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经济运行的前提发生冲突,势必需要修正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进而增减因果关系函数中的自变量,得出与现实一致或贴近的结论。然而,这一修正过程需要研究者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以便从新前提推出新结论,从而杜绝“三言两语”的敷衍。
这里,谈谈我们对经济学中的“前提假设”和“前提”两个概念的理解。众所周知,经济学纯理论不是对某一具体时空的分析,而是探索更为“一般化”的规律。所以,理论模型的充要条件被称为“前提假设”或简称“假设”。也就是说,如果任何时空的经济中具备如此条件,那么就有如同理论模型所指出的因果关系。然而,在具体的经济分析中,经济运行条件和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前提”,而不是“假设”了,在分析的最终结论上,也不应该再有任何理想化的“假设”。当然,不排除在研究过程中为分析方便做一定的技术性假设,但最终必须全部放开这些假设。
第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做实证分析。实证是对某种逻辑结论的证实或证伪。因此,在动用数量分析工具之前,一定先有逻辑分析的结论。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用这个分析工具“说服”读者“相信”前面的逻辑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的逻辑结论大都是以函数形式给出的。一个符合经济学范式的研究,必先要以严格的推理得出反映因果关系的一般函数,然后做相应的数量模型,这个程式大概可以被称为“逻辑指引”。经济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发现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哪怕是不为人重视的某一经济层面的因果关系。然而,这个新发现的因果关系需要逻辑严谨的推理,而不是仅仅以三言两语敷衍一下。在完美的逻辑推理基础上,再做科学合理的实证分析,才能使读者信服。
第三,再对上一个问题说几句具体的分析思路。大学里的经济学教师经常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们“认真”读书,但少有师者能够教给学生“怎样认真”读书,这往往令想认真读书的学生们或事倍功半或茫然不解。我们在此谈谈体会,为肯于认真读书的初学者提供些许方便。
我们仅以经济学教科书为例。读书时,除了看懂书中交代的逻辑分析过程和结论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掌握前面说过的“如果……那么……”之思路,即“如果有如此前提假设,那么就有如此逻辑结论”。但是,经济学教科书,特别是初级经济学教科书很少或根本不讨论前提假设,这需要初学者自己去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请教高人。
总之,只有在打牢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条件下,才能做出高水平的数量分析。否则,数学就应该可以取代经济学了,然而,事实上经济学的逻辑不可替代。同时,提高数量分析水平,反过来有助于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论、修正经济学理论,甚至发展经济学理论。衷心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哪怕是一点点。
本书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材,也可以作为对计量经济学或者计量实证论文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或者社会人士的参考用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
陈昭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