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高度肯定《老井》

朝阳区朝内大街166号,《当代》杂志编辑部。

一张显出木头纹路的旧长桌周围,围坐着六个人,其中就有四个都戴着眼镜。

几个人正轮番发言,各抒己见。

倒是有个约摸四十多岁快接近五十的中年男人,没怎么说话,而是拿钢笔在纸上沙沙记录同事们的发言。

男人身材中等稍偏高大,短袖碎格衬衣,头发梳着典型的“三七开”但略带几分潦草,戴着一幅双梁框架的眼镜。

虽然此刻记录得不声不响,但他面部神情并不平静,热切的目光时不时透过镜片闪烁几下,不时还张嘴欲说话但又暂时按捺了下去。

此时,正值一名年龄才三十来岁的年轻编辑发言:

“我来说我对这部《老井》小说的意见。首先,我跟刚刚老谢同志的一些看法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能是有些相反的地方!”

讨论正热烈,因此年轻编辑也没拐弯抹角,算是开宗明义了,然后接着往下说自己理由:

“老谢刚刚的主要观点,是觉得《老井》过于聚焦部分农村的苦难生活,读来让人有一种让人太过无奈的观感,整体调子也过于悲观。”

“我的感受恰恰相反。我同样觉得《老井》有问题,问题就在于,对长久以来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几乎看不到太大的批判意识,甚至是以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在歌颂那种近乎于麻木的忍受精神、近乎于愚钝的愚公移山精神!

这部小说的问题恰恰不是悲观,而是骨子里有几分偏于肤浅的乐观!”

年轻的张编辑继续罗列了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用来说明他的观点。

等他终于一气说完,坐在桌子最上方位置的主编孟委哉点了点头,问了句:“小张说完了?”

孟委哉魁梧的身躯在藤椅上挪了挪,右眼袋的那颗黑痣跳动了一下,目光转向一旁一直在做着笔记的中年编辑章中锷:

“中锷同志,你怎么看?”

“孟主编,我再听听,听完再完整地讲我的看法。”

于是又有一名编辑提出看法:

“首先我跟大家一样,看完这部《老井》还是非常震撼的。小说聚焦于具体,但背后的意涵丰富深远。不过,结尾两人分道扬镳,巧英远走他乡,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还是太向现实妥协了。

这是其一。其二,我有个很具体的问题,湖湘那地方会那么缺水吗?会有那种几十上百年都打不出来水源的村庄?”

直到这会,几名编辑关于《老井》的看稿意见算是都轮番说完了。

中年编辑章中锷放下一直在做记录的钢笔,推了推双梁眼镜,清了清嗓子,目光更见炙热起来:

“同志们的看法都很鞭辟入里,也很深刻!

我是第一个看完这部《老井》的,也是特别看好它,力主要在这一期把它发表出的,那就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从大伙发言来看,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家读完《老井》,都一致感到震撼,被它内在的那股张力所打动。

关于太悲观还是太乐观,大家各执一词。我认为,这恰恰就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

它是勇于直面农村沉重现实的,但悲怆的笔调之下,难掩骨子里的乐观信念,我觉得,这是何其宝贵!

我们看到苦难之下,笔下的人们像野草一样消失,但也看到人们像野草一样顽强延续下去,一代人、几代人,明知毫无希望却还是把根扎向贫瘠的土壤深处,寻找希望的源泉!

明知无望而为之,这种愚公移山式的壮烈,可能会被视作在向我们的古老传统文化回眸、倒退。

但我想,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与精华之分。

五千年文化中确实有太多枷锁,但愚公移山式的壮烈,它恰恰不是枷锁的一部分,而是我们为什么历经一轮轮的苦难后,却依然能够生生不息、大踏步向前行进的原因所在、信念所在!

这是一部个性非常鲜明的小说,它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是既能够批判传统、又能够从传统中找到宝贵信念的深刻力作,是已经超越了乐观与悲观之争的一部难得佳作!这是我力主马上采用它的重要理由!”

说到这,章中锷的声调已经高了好几拍,脸上微微有些涨红,抄起桌上搪瓷杯“咕噜”猛喝几口,声调一点不减:

“关于结尾两人分道扬镳,我也觉得,这不是一种向现实妥协,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处理方式。

巧英是个有知识的女孩,观念决定,她必定选择向外发展。我从中看到一种隐喻,那就是,咱们这个民族既有愚公式的坚持,同时在行动上又能面向外界、拥抱现代。”

听到这,在场已经有两三人颔首,似有所悟。

章中锷中气十足,继续补充道:

“再回答那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我本人就是湖湘的常沙人,缺水不是高原独有现象,我们湖湘那儿有一些偏远村庄,确实也是打不出来水井,存在饮水困难的。

我曾经去过祁冬县,那儿的河洲镇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南部,全镇就有很多村子存在饮水难题。

很显然,这个作者一米,作为我的老乡,是对当地农村情况很熟悉的,他的创作也是基于现实土壤,挖掘出了深远内涵。

说实话,这样的佳作,就算我们《当代》不发表,作者转身投个其他刊物,照旧马上发表,到时损失的不是他,是我们杂志社啊!”

一口气,几乎不带歇息,章中锷算是把同事们的意见全给回答了。

这时,副主编朱胜昌接过了他的话:

“中锷同志对这部小说研读得很深刻。我虽然指出了这部小说的一些缺点,但我仍认为这部小说应当发表!”

身材魁梧的主编孟委哉嗯了一声,颔首道:

“综合大家意见来看,这部《老井》瑕疵确实存在,但瑕不掩瑜。我个人也认为,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张力来说,它都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佳作!”

听他这一说,章中锷面色一阵轻松。孟主编这话等于是一锤定音了。

虽然在孟委哉之上其实还有个更为权威的主编秦兆杨,但目前大多数时候都是交由孟委哉来做决定。

然而,章中锷很快就发现,孟委哉对《老井》的看法,其实还并非限于他现在口面所说的这些。

只见孟主编转头微微侧向他:

“老章啊,等到刊物印刷出来后,你写封信,连同样刊一同寄给这个笔名叫一米的作家。

你不跟他是老乡么?信里面好好聊聊,争取让他以后还能多创作佳作,多多向我们投稿。说不定你们湖湘省,很快又要多出一颗文学新星了!”

这次章中锷是真的意外了。

孟主编对这部小说的看重,实际上似乎还要远高于他面上所流露出来的!

几乎是在电光火石之间,章中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推了推双梁大框眼镜架:

“主编,下个月我不是正好要去家乡出差么?另外岳山师专也一直在约我去交流交流。既然去了岳山,这种有潜力的作家,我还是想当面联络一下。到时我人在岳山,顺道下个乡,直接去到村里,跟这个作者见上一见!”

“那当然更好!”孟委哉赞成道。

走出讨论的房间,章中锷已经抱着几分好奇开始期待了。

他挺想知道,通讯地址中那个叫牛塘村的村落是个什么地方,而那个真实名字叫“孙来鹏”的作者现实中又是什么样子?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上一世的时空中,川籍作家郑艺的《老井》是在1985年被编辑章中锷看中,大加赞赏。

这次,从湖湘寄来的《老井》依然是被章中锷看上,只不过时间提前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