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活字印刷难题

二月二日。

一切看似平静如常。

尽管时间已来到了皇帝与太后争吵的第二天,但乾清宫外的那场激烈冲突还未传遍大街小巷。

至少当日外朝的文武官员和京师的普通百姓还被蒙在鼓里。

然而,消息就像无形的风,已在官场的暗流中悄然涌动。

六部尚书中已经有人听闻了些许风声。

不过朱翊钧对此并不在乎,他早都做好了世人皆知的准备。

在他看来这没什么,自己的态度固然恶劣,但是他有把握外朝不会因此过分苛责自己。

因为他提到了潞王之事。

李太后是不是真的想要废立自己立潞王并不重要。

但是李太后对自己恶劣的态度是百官有目共睹的。

当中责罚,在百官面前责骂。

回忆着记忆的种种往事,这对于原主万历而言是噩梦,但对于他而言却是一种好事。

这代表着自己说李太后立潞王之事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

这便足够了。

要知道,潞王虽然已经封王,但人却在京师,还未就番。

这就不得不使人多加联想。

若参考历史上万历掀起的国本之争,皇帝和文官对抗了足足几十年。

外朝百官的态度不言而喻。

他甚至能想象得到,当事情传开后,官员们会如何反应。

他们或许会稍微委婉地劝谏自己,说身为皇帝不该对太后如此态度,但更多的言辞和压力,将会指向李太后。

那些恪守祖制的官员们会义正言辞地搬出“我大明自有祖制,天子之位当由嫡长子继之”的规矩。

还会强调“后宫不得干政”,劝太后要“三思,不可任性”,甚至可能会说出“牝鸡司晨”这般尖锐的话语。

如此一来,真正承受压力的,反而是李太后。

想到这些,朱翊钧微微扬起嘴角,在这场博弈中,他已巧妙地布局,占据了有利的先机。

在理清了关于与太后冲突之事的思绪,确认此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

朱翊钧盯着孙德秀,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他缓缓开口道:“孙德秀,有一件事需要你操心去办。”

“给朕用心地办好。”朱翊钧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地说道。

“敢问皇爷是何事?”孙德秀连忙跪下,小心翼翼地问道,心里面格外忐忑。

他暗自揣测,该不会又是什么杀人的脏活累活吧,毕竟之前皇帝处理冯保一事,手段凌厉,让他心有余悸。

“是好事,但也是一件麻烦事,朕要刊印文字。”

孙德秀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这活他并不陌生。

甚至他入宫之后还参与过。

司礼监虽掌管宫廷礼仪,但还肩负着掌管古今书籍、字画、笔墨纸砚等等职能,还有一个一千多人规模的印刷厂。

专门负责刊印皇家图书。

张居正编纂的《帝鉴图说》便是他们刊印的。

但他很快又意识到,皇帝只是刊印文字,似乎没必要如此郑重地交代。

于是,他试探着问道:“皇爷欲刊印什么文字?需要多久?”

朱翊钧赞赏的看了孙德秀一眼,心中暗道有悟性是好事,“我要刊印周报,每月四次,每期少则数万份。”

没错,周报,在大明玩日报实在是不太现实,但是月刊的话又显得太少。

权衡之下,朱翊钧打算试试周刊,就算时间比较赶,那也可以减少次数,一月三次,甚至两次。

总比每月一次来得好。

孙德秀面露难色,声音略带忐忑地说道:“这.....臣无能,这量太大,宫内厂房无法满足要求。”

他微微抬起头,偷偷瞥了一眼朱翊钧的脸色,接着又急切地补充道,“七天时间,怕是连雕版都刻不完。”

他真的被皇帝提出的要求弄懵了,少则数万份的刊印量,就算真给七天时间,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这根本不现实。

从编纂内容到校订,再到雕刻雕版,哪一项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是有活字吗?何须雕版。”朱翊钧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皇爷有所不知,活字宋时便有,但自宋至今,活字运用甚少,盖因印刷质量参差不齐,油墨又不搭配,容易污染纸张。”

孙德秀连忙诉说技术难度,这可不能让皇帝认为是自己的无能。

所幸他在司礼监还真的接触过这项工作,因此说得也算是头头是道。

“直到本朝,虽有能工巧匠解决油墨问题,但又涉及成本,其中木字、铅字虽廉价,奈何不耐用,损耗巨大。”

“且木字、铅字不搭配新油墨,新油墨适配最好者当属铜字,可铜昂贵,若刊印每月四次,刊印不同内容,所需铜字则为天价。”

孙德秀越说脸色越苦。

“好了,莫要再抱怨,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此事之前有人写过奏疏提过建议,可那份奏疏朕却找不到了。”

孙德秀闻言想要开口问什么奏疏,但却被皇帝的声音打断。

“那奏疏该是个工匠呈上来的,其人言可用铜为模具,铸造铅字,铅字则需用研究新墨,墨该用油性墨。”

作为艺术和历史双修的人,怎么可能不了解文艺传播的重要工具呢?

“可...即使如此,臣也....”孙德秀闻言更慌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奏疏提出的解决方案好不好用暂且放一边。

但他肯定是不懂的。

“听闻泰西夷人该是懂的,这办法本就是他们那边传来的。”

“你一边按照这个思路告诉工匠改进,一边派人去澳门或者什么地方找找泰西传教士,找他们交易也好,索取也好,把事情给朕办成。”

朱翊钧瞧着孙德秀一脸窘迫,心中明白,仅凭几句描述,就想让他攻克印刷技术难题,确实强人所难。

思索片刻,他目光一转,给孙德秀指明新方向。

当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已频繁在大明沿海活动,和他们互通有无,引进技术,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嗯,这样吧,我听闻这些泰西之人希望传教,你就让人和他们洽谈一下。”

朱翊钧身子微微前倾,声音不紧不慢,“就言:我朝乃文明之国,不与蛮夷建交,若欲在我朝传教、稳定贸易,则需展示泰西之文明是否先进。”

“让他们将天文、数术、军事等典籍尽数带来,朕可命他们进京,给他们一处驻地,若果为文明国度,朕便许诺他们传教。”

“除此之外,朕愿出自三十万两白银,帮助他们在天津建立一所教堂。”

“他们若嫌少,可自行找人募资,再加上朕的这三十万两银子,造个大的。”

朱翊钧忽然有了新思路,既然要交易干脆就交易到底。

他甚至愿意出点血,以后或许可以任命一个天津大主教,试着分裂西方教廷。

至于西方的基督教传入....哼哼,什么宗教在这片土地上都不好使。

因为有儒学在。

“不过其宗教典籍需交由翰林院审查翻译。”

朱翊钧看似随意的抛出一个条件,嘴角微微上扬,这才是他的关键一招。

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宗教典籍正是在儒臣的翻译和刊印下,逐渐本土化,才演变成如今的模样。

朱翊钧心中暗自盘算,说不定借着这个机会,新教的变革会率先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发生。

如果没有,那就把新刊刻的圣经免费送到欧洲人的贸易船上出口。

不接受就不贸易。

给西方宗教改革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