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想法只能去慢慢推行,却不好用来说服张居正。
“但即使如此,只要开垦田地,兴修水利,种植如冬小麦等耐寒作物,辽东或许不能供给其他军镇,但自给自足,留有余财,并不是什么难事。”
朱翊钧决定转变思路,即使自给自足,也足够大明对辽东进行投入,他还拿出了辽金当例子,“不然昔日辽金何以立足?”
“但国朝在推行新政。”张居正不想一边开战一边改革。
财政并不宽裕。
但朱翊钧计划让辽东自给自足的提议也稍稍打动了张居正。
从地图上看辽东距离京师很近,但实际上却格外遥远。
辽西走廊狭窄、道路泥泞,运输物资损耗巨大,路途上竟没有一处河流可供漕运。
至于海运则自不必提,海运在大明已经讨论烂了,能大规模海运早都运了,和阴谋论者说的什么百万漕运体系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了维持漕运,大明可是冒着几千万人受灾的风险不让黄河改道的,哪里会因为什么百万漕运而不去海运的。
不大规模海运只是因为海运不现实。
但懂地理的都知道渤海、黄海秋冬季多大风、海浪,航行条件恶劣,不仅如此,初春时节海面上还漂浮着从更北方海洋流下的大块浮冰。
故而,大明理论上只有不到半年的海运时间。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辽东半岛南部在春夏之际会时常起雾,可达每年九十六天,部分地区可以连续二十七天都有大雾。
这么一算,大明只能保证每年三个月左右的海运时间,而且还不能遇到偶尔会出现的春夏季的台风海浪。
三个月左右且不稳定的海运如何和稳定运输一整年的漕运相比?
因此海运在大明只有尝试和屡次提起,却自始至终没有被正式采用。
辽东的大量物资都是依靠陆地运输和短暂的海运。
若辽东能自给自足,仅凭节省损耗,大明可省下大量开支。
“辽东女直已经不成气候,只需戚继光、李成梁两路人马再配合朝鲜军队足够犁庭扫穴。”
朱翊钧胸有成竹,这个时期大明的辽东力量并不弱,而且名将云集,于是他很肯定道:“战事不会持续太久的。”
“大军北上,也不需几路开拔,只要一个县一个县的慢慢推进。”
朱翊钧也知道张居正担忧什么,于是强调道:“另外,此次对建州女直,兵事规模不会太大,海西女直我欲加以笼络,使其为西边蒙古的屏障。”
“先生莫忘了,既然推行新政,丈量田亩,那么也可顺势统计人口,查看各地百姓土地可够养家,若不行则令其迁至辽东。”
“一户一百亩土地,一户如有十口人,则翻倍,人愈多则田亩愈多。”
朱翊钧无所谓辽东土地分配,只要辽东有足够的人,那他就满足了。
“也可让其结伴而来,几百人为一堡,授其世袭百户,总旗,小旗。”
“百姓未必愿意。”张居正叹了一口气,他发现皇帝好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乍一听决定异想天开,但是他总能被皇帝说得哑口无言。
“若真为一无所有者,那其没得选。”朱翊钧不以为然,他对移民还有一招,“另外,可在辽东颁布开矿令,凡发现金、银、铜、铁等矿者,可报与官府,矿归其所有,朝廷分四成利,可供贷款帮助其招揽人手开矿。”
这是他见识到大明的矿匪的彪悍之后想到的好办法。
闯关东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矿匪。
“如此辽东必然生事,或有匪徒勾结外族。”张居正听到这话就觉得不靠谱,随后还忍不住提醒皇帝:“朝鲜贪图女直各部久矣,如使朝鲜出兵恐怕引狼入室。”
“朕知朝鲜野心,先生放心就是了。”朱翊钧摇了摇头,不是很在意。
明朝和朝鲜在辽东地区的龌龊不是什么秘密,双方都在争夺女直人口以及各部的宗主权。
朝鲜虽然对大明朝廷忠顺,年年朝贡,但其位于半岛,久不能扩张,唯一扩张方向只有东北。
因此私下里没少和女直往来。
但没事,就算把朝鲜在东北扩张又能如何?
日本的征夷大将军丰臣秀吉,用不了几年,他就会替明爹收拾逆子,打孩子屁股的。
朱翊钧就没有把朝鲜放在眼里。
他唯一纠结的是彻底郡县朝鲜还是分割朝鲜,留半个傀儡国放在那,避免消化不了,闹出叛军的问题。
其他的他丝毫不在意。
“无碍,辽东本就地广人稀,环境苦寒,又是军镇管制,百姓尚武,闹不出多大乱子。”
朱翊钧见张居正还想说什么,便摇了摇头,不以为意道:“退一步讲,如今辽东治安就很好?”
“蒙古、女直频频入寇。”
“可若如此辽东势必需增派人马,戚继光带兵去辽东,那....”张居正还是想反对,移民也好,犁庭扫穴也好,这些都是增大开支的项目。
但话还没说完便被皇帝的财大气粗堵了回去。
“朕出内帑银二十万支援辽东。”
“陛下当真会拨款?”张居正总算意识到了皇帝对辽东的执着。
“君无戏言。”朱翊钧保证道。
如此也好,内库存银本就不多,这样皇帝就算组建那什么总理衙门,也不会大兴兵事。
张居正脑中忽然闪过这样的想法,想了想他没有再阻止,让辽东改土归流、移民实边,总好过组建军队北伐蒙古。
“如此,朕的事情算完了。”
果然,凡事能爆皇帝金币,文官基本上不会反对。
朱翊钧长长舒了一口气,他很满意,和张居正的这场交锋并没有太超出他的预料。
当然,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是皇帝。
在政治上天然具有优势,能打出的牌太多,即使张居正也不能不受他的影响。
听皇帝如释重负,张居正苦笑,这场交谈不知道是他亏了还是皇帝亏了。
皇帝好像没有获得什么实权,甚至因为承诺召回各地镇守太监,权势有所下滑。
但这貌似都是皇帝希望的。
张居正知道此时不是细思的时候,于是开始自己的第三件事情。
“家和万事兴,臣素闻天子以孝治天下,陛下往日按时去慈庆宫、慈宁宫问安,敢问陛下今日为何不去?”
张居正话说完,见到皇帝不以为然的样子暗自叹息,他发现皇帝的变化真的很大,尤其是对皇太后的事情上。
判若两人。
“朕知道了,如今心生间隙,自然需缓几日。”朱翊钧说了一句场面话,看着宫外阳光暗淡,天色渐黑。
时间好快。
朱翊钧端起案上的茶碗,将其一饮而尽,然后好奇看到欲言又止的张居正,笑道:“难道先生还有第四事?”
——
注1:本章节涉及渤海、黄海地区内容取自高中地理、以及笔者自己查阅到的渤海、黄海、辽宁的气候知识。海运在明代可行,但大规模海运不可行,季风、水文环境、洋流、都不利于大规模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