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部门经济运行与管理

科技管理

重庆市科技局

一、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回顾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5年的0.5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专利授权4.57万件、同比增长31.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9.08件、同比增长25.24%。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均排名全国第8位。

——优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301家、同比增长24.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3家、同比增长24.5%。引进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24个。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获批我市首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创新平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新增永川、荣昌2个国家高新区和涪陵、合川、长寿3个市级高新区。新增酉阳、铜梁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园区41个。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9家、占全市的37.1%,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147.3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增速达到5.8%、高出全市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技赋能取得新成效。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均增长5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增长59.4%,智能产业销售增长19.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3.7%。

2018年,重点抓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坚持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为重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制定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培育大数据智能化研发平台37家,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式,推进实施重大主题专项9个、重点研发项目310项,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等有新突破。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研发一类新药3个、三类医疗器械9个。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智能化改造企业203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启动运行,飞象工业互联网、中移物联网等综合性平台建成投用。加大产业基础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项目836项、同比增长49%,“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着力引育优质创新主体

坚持以开放理念推进科技创新、以开放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军博会,签约项目483个。以智博会、军博会为平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5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52个。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科技型企业达到1102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4家。举办人工智能国际前沿论坛、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100余场,来渝交流合作“两院”院士258人次。实施各类人才建设专项和基础科学与前沿探索研究计划,累计培育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608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评定市科学技术奖152项。

(三)着力推进科技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推动科技惠民利民。构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在交通、医疗等领域搭建全市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10个,建设高血压专病、血管外科学、检验医学等专科医联体5家。实施生态环保专项,聚焦水、大气等领域污染防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40余项。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分农业产业化技术瓶颈得到解决,培育一级优质杂交稻品种2个。深入实施科技精准扶贫,组织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1220名,实现贫困村服务“全覆盖”。

(四)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新机制、新制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阻碍创新的陈规旧章和繁文缛节,整合科技项目、科技平台、科技型企业等8个业务管理平台,建成科技服务“一网通办”系统,经验做法在《国务院大督查专刊》刊载。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合作银行为50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13.03亿元,获资助企业在资产规模、业务收入、研发投入上有较大提升,成为我市十大重点改革之一,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科技日报》等媒体相继刊载。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横向委托项目人员经费等20项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将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作为成果产权改革试点,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两个“不低于50%”激励政策,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充分挂钩。

(五)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协作,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部市会商,争取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平台等经费10亿元以上。推进部门科技协作,与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交通局等部门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区县创新协同,推动奉节县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创新驱动示范县。两江新区、永川区、猪八戒网络公司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8家、众创空间322家。举办“百问百答”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活动,服务企业3815家,实现区县“全覆盖”。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登记交易成果2952项、成交额2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27%。种子、天使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78支、规模213亿元,投资项目1048个、投资金额132亿元。市级科普基地达到147家,举办全市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01%。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刊发报道220余条,《重庆日报》头版刊登31条、头版头条6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资源聚合度不高。高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资源集聚不够,创新爆发力不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优质企业总量偏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三、2019年目标任务

(一)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实施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颠覆性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择优支持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研究基地建设。

(二)加快创新园区建设,形成多点联动创新格局

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全面推动高新区提质增效,探索重庆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加快推进两江协同创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编制,充分结合两江新区产业及城市规划布局情况,以协同创新区为核心载体,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

(三)培育引进创新主体,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力争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5000家、3000家。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支持在渝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启动实施重庆市“外专双百计划”,研究拟定引进外国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同时注重本土创新人才培育,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创投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专项。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扩面增量,基本实现所有区县的“全覆盖”,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以上。打造“双创”品牌活动,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等比赛。推动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

(五)发挥民生科技作用,助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开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与应用。聚焦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先进适宜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着眼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出台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快农业科技平台布局。

(六)加快创新开放合作,高效利用创新资源

推动我市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高端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合作交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创新,搭建民参军“直通车”。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设计,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科技监督与评估,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强化科研诚信建设。

(八)强化科技综合服务,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优化升级“一网通办”系统,提高科技行政服务效率。依托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更大范围内集聚大型科研仪器,加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提升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服务水平,增强融资路演、企业培训、行业交流等服务实效。

(执笔人: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