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假太子案

这几天一个个石破惊天的坏消息传来,不断挑战南明脆弱的神经。

先是建虏多铎率领四万大军南下直扑南京,没过几天,传来北来太子朱慈烺惊现杭州,历史上著名的真假太子案即将登场。

不仅如此,一个自称朱由崧妃子的女人也出现,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

南渡三大案,只差一个没有出现。

随着太子惊现杭州,轰动了整个南明,不少朝廷要员、士绅豪强纷纷前往拜会,一时之间,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风波,甚至已经出现让朱由崧让位的声音。

为此,南明朝廷提前开启了一次大朝会。

“陛下,臣以为可以让刘正宗、李景廉亲自去确认,这样也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礼部侍郎阮大铖上前一步说道。

刘正宗、李景廉两人以前都在东宫呆过,对太子朱慈烺十分熟悉,只要二人一去,真假便知。

朱由崧眉头微微一皱,阮大铖因为和马士英有些交情,南明建立,正当用人之际,马士英推荐阮大铖成为礼部侍郎,官居三品。

阮大铖在崇祯朝就开始崭露头角,政治资历足够,马士英已经建议提升阮大铖为兵部尚书,不过被朱由崧暂时压下。

原来历史上的阮大铖,不仅高升兵部尚书,而且还入阁,成为弘光朝权臣。

不过最终阮大铖还是投降建虏,还成为了建虏的马前卒。

“臣,复议!”一名四品文官出列。

“臣,复议!”

“臣,复议!”

不少官员纷纷出列表示支持。

闻言,朱由崧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火气,阮大铖作为礼部侍郎,正三品,当初大朝会结束,朱由崧就把建虏将派假太子南下的计划告诉三品以上的官员。

现在召开大朝会,一开场就把锦衣卫的情报已经告诉所有官员。

原本朱由崧以为众人会愤怒,然后纷纷上书杀掉假太子以儆效尤,没想到还是要去确认一次。

由此可见,朝廷还有不少人认为朱由崧并不是正统。

现在太子南下的消息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消息越传越邪乎,越传越对朱由崧不利,要说背后没有推手是不可能,毕竟因为信息的闭塞,百姓是很容易被糊弄,并且被利用。

“臣,认为不需要辨别,锦衣卫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得到假太子的消息!”左都御史李兴吉反驳道。

李兴吉是铁杆皇帝派,还是无脑那种,只要皇帝支持,哪怕是错的,他也坚决拥护。

李兴吉眼中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皇帝的立场就是他的立场。

“臣也觉得不用辨别,直接杀掉最好。”内阁大学士蒋德说道。

蒋德是南明少有的明白人,因为分析天下局势,主张北伐,被朱由崧看中,直接入阁,筹备北伐事宜,只不过蒋德制定的北伐计划,基本都被朱由崧一直压住,并没有施行。

“太子事件,兹事体大,万一锦衣卫消息有误,岂不是愧对君父。”御史熊亮一脸刚正的说道。

一时之间,朝堂又陷入了争吵,一边是主张辨别,一边直接杀掉。

龙椅上的朱由崧看到朝堂这一幕,有些明白崇祯了,要知道现在的朝堂,一半都是他朱由崧亲自破格提拔的心腹,属于无脑支持他的,这样尚且如此,想想崇祯基本是一人之嘴对抗整个朝堂,即便是皇帝,在无数张党争之嘴面前也是无能为力,一步步妥协。

再加上崇祯好面子,想做明君,圣人,更加掣肘他对抗百官,以至于大势已去,也坚守京都,自己没跑就算了,就连太子和皇子都没有送到南京监国。

最终被闯逆一锅端,一个都没跑掉。如果当时太子,就算是皇子到了南京监国,虽然不能挽回被消灭的命运,也不至于建虏已经兵临城下还在内斗。

“够了!”

朱由崧一拍扶手,南明史果然专治低血压,此时此刻,深有体会。

朱由崧这一大喝,顿时,让朝堂安静下来,众人纷纷看向皇帝。

这段时间,朱由崧做事虽不是杀伐果断,不过也是雷厉风行,喜形不露于色,给众大臣一种圣意难测的感觉,但是今天皇帝居然龙颜大怒。

“支持辨别太子站到右边?”朱由崧阴沉着脸说道。

众官员也不是傻子,看到皇帝脸色不好,纷纷低下头,不敢言语。

“建虏即将南下,尔等不仅不思如何退敌,反而只知窝里斗,为了一个明明知道是假的太子召开大朝会,还要辨别真假,居心何在?”

“难道想和北方京都那样,朝堂上以大义、以祖训为武器,不断争论,却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以贤臣自居,结果闯逆一到,纷纷投降!”

“丢人!”

朱由崧实在忍不住,半年后,北方京都的那一幕,也会在南京重现,多铎4万大军南下,朝廷寄予厚望的江北四镇,不投降的几乎被部下杀死,算下来共投降建虏20多万人,几乎等于全军投降。

号称80万大军的左良玉部,麾下十几个总兵大部分投降,这让还有些心虚的多铎感到明人的软弱,大清统一江山势在必得。

多铎大军还没有到南京,守备南京最高军事长官赵子龙直接开城门,文武百官整齐跪在城门两边,长长两列,极为壮观,让一生征战的多铎都从未遇到过这么盛大的投降仪式。

“陛下息怒!”众臣赶紧跪下,诚惶诚恐。

“冯可宗!”

“臣在!”

锦衣卫佥事冯可宗微微躬身。

“冯可宗,你带锦衣卫到杭州拿下假太子,直接凌迟!”

“高起潜、高梦萁,隐瞒不报,凌迟,诛九族!”

“所有知情隐瞒不报者,凌迟!”

“阮大铖、熊亮,耳聋眼瞎,是非不分,革除官职,永不录用!”

“从今往后,若有再敢替假太子说话者,以通敌罪论处!”

朱由崧一口气直接说完处理结果,直接交给冯可宗去处理,意味着这件事锦衣卫接手,完全绕开了大明所有的司法部门。

众大臣听到这样的处理结果,纷纷心中一惊,处罚不可谓不重。

作为锦衣卫的老人,冯可宗处理这种事情得心应手,顺藤摸瓜,大量抓人,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人,把假太子事件直接扩大化,最终一共抓捕865人,其中不少都是受牵连的下人。

至于高起潜、高梦萁两人被凌迟,抄家,诛九族,一共2343人全部斩首。

锦衣卫是朱由崧的绕开司法的利刃,皇明报纸则是唇舌,在冯可宗全城搜捕抄家时,朱由崧的御用文人开始在皇明报纸上发表一片片有利于朝廷的文章,开始引导舆论,这种宣传方式对东林党形成碾压。

在滚滚人头下,皇明报纸的舆论控制下,原本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假太子风波慢慢平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