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娃娃头》15——16

十五

在1983年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民办教师由所在的生产队记工分,并参加生产队的按劳取酬。在当时大队和生产队结算制度缺失公平的情况下,哪个生产队的民办教师越多,哪个生产队就吃亏,哪个生产队社员平均负担也就越重。因而,生产队长和社员也影响民办教师的去留问题。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实施,县以下行政机构的名称也随之换了新的名字。公社改名叫乡政府、镇政府,大队改名叫村委会,生产队改名叫村民小组。行政领导的称呼也换了名字,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改名叫乡镇长,大队长改名叫村委会主任,生产队长改名叫村民小组组长,社员改名叫村民。公社党组织的领导依然叫书记。大队党组织的领导称呼有一点小小地变化,过去叫“大队支书”,现在叫“村支部书记”。

尽管民办教师和村干部每人按1.5的比例给分配土地,以弥补过去在生产队给记的工分。但这多的半个人的土地与民办教师以往的工分收益相差太多,与他们全年在学校的辛苦劳动不想匹配,影响了民办教师的积极性。

国家因此出台了以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对民办教师每月按教龄补助3至7元的工作津贴。1981年,李宝珠刚参加工作的月工资是31.5元,民办教师最高的月工作津贴是7元。这项津贴发放政策一直维持到八十年代末。

从1990年开始,国家在对农民征收农业税、“三项提留”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五项统筹”任务。其中,用于乡村两级办学的所谓教育费附加,给民办教师提供了工资来源。虽然他们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与公办教师扯平,但与过去相比增加了不少。

民办教师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据1977年统计,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他们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他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基层尤其在乡村学校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宝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小学时,全校十五个教师中有徐老师和魏老师两个是公办老师,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上初中时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老师都是民办教师。参加工作后,他所在的三河学校民办教师还是多数。一年后,他来的小庄中学民办教师成了少数。

多年来,地方政府按上级的政策要求鼓励年轻老师参加中考高考考走了一批,通过按“工龄+考评”的办法把年龄比较大、工龄比较长的老教师招转了一批,通过下达指标定向招生的办法向当地师范学校送走了一批,通过县一级的选拔考试把文化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年富力强的教师又招转了一批。

由于恢复高考后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师范生分配到中小学校,民办教师不仅再未从农村选拔,而且在职的民办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大多的人在知识积累方面已对日新月异的教改内容力不从心。

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已经完成了“师资补充”的历史使命,需要给源源不断的师范毕业生腾出他们那难以割舍的三尺讲台。

2002年,定县参照国营企业破产改制买断工龄安置工人的办法,给民办教师发放了微薄的现金补助,一个不留地让他们回了家。

从此,“民办教师”只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名词而已。

十六

李宝珠上师范时一直用两个水壶打开水,虽然有时需要排队,但学生专用的水池上一字排列的水龙头有二十多个,不大一会就都打上了。如果老师打水的少,还可揣着厚脸去老师们打水的地方沾个光。

三和学校打开水不方便,炊事员规定除了校长和总务主任一天打两壶开水,其他人只能一天一壶,而且壶送迟了就没有了。

老师们在早操前第一件事是把水壶拿到厨房,炊事员用柴火在铁锅里把水烧开,先找到校长和总务主任的壶用铁马勺灌满,然后按水壶的队列从前到后依序灌水。尽管这些水壶只吃了个多半饱,但排在最后的水壶往往就喝不上一口水。

李宝珠他们住在一起的三个老师年龄不大,忘性却不小,时常忘了拿水壶去排队,往往一天不喝一口水。李宝珠实在想喝了,就端上搪瓷碗去刘老师那里倒。

炊事员之所以那样做也有他的道理,学校吃水用得是操场边生产队保管室旁社员们井里的水,需要一担一担地挑,来回一趟一里多路程,开水灌完后立马还得做早饭在上课前吃结束。

随着学校老师的增加,炊事员叫苦不迭,学校才在灶房门口打了一口压水井,而且叫炊事员调整烧水和做饭的顺序。但炊事员有他的想法,他利用下面条烧水的时间把开水灌完,然后按报伙的人数把面条舀在碗里沿锅台摆一圈,节省下时间自己回家干活。

老师们下了操按先来后到的顺序,选择一碗就地吃完,将碗筷放在锅里回宿舍准备进教室。到了做中午饭的时候,炊事员赶来先洗碗,接着再做淘菜做饭的事。

学校规定每周吃一顿肉,每月由一名老师轮流管灶。管灶的这一月粮油菜肉盐辣调料都由老师去买,一月结束后由学校安排其他老师一同算账,节余部分移到下一月,由接任的老师把钱补出,然后以全月吃得总粮数,算出每斤的费用,再摊到每人名下张贴在灶房门口公示一日。无异议后,交学校会计在发工资时扣除其生活费。

有趣的是吃米饭,炊事员按报伙人数把饭舀好后,将锅巴分成差不多大小盖在米饭上不说,还要将米汤分在碗里,防止谁舀多舀少的不公平现象发生。

李宝珠不光不习惯学校打水、管灶,他还听说今后不让小学老师考大学。这怎么得了?

放假前,他把教初中课程的想法与校长谈了,校长推到文教支书那里。他担心校长与文教支书通气,就抓紧时间去找。支书坐在藤条椅子上正在看个报告,等他回头看他的时候,他矜持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古镇公社的文教支书个子矮胖,他瞪着眼惊奇的表情更像电影里的“胡汉山”。“胡汉山”抬起下巴吐出个烟圈。烟圈好浓,转的好快,好久才散完。李宝珠还是第一次看到抽烟还有这么个玩法。等烟圈散尽,他开口了:“成绩这么好,正打算通报表扬你,别瞎折腾。”

说完又把报告拿在手里。李宝珠明白这是在逐客,就灰溜溜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