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太爱讲概念化的内容,更爱讲一些实操、实用的方法,但在真正创作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厘清一些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故事”。
■ 对故事的理解
故事这个概念,可大可小,要知道,我们创作的本质就是讲故事。但故事究竟指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去理解它,然后看看你的理解在第几层。
第一层,故事实际是人类语言表达的补充
严格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语言表达的补充,而故事只是艺术的一种,除了故事,还有绘画、舞蹈、唱歌等都是人类语言表达的补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们是人类的一种沟通方式,并且暗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人类这个物种是非常依赖沟通的。我们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语言,当语言涵盖不到的时候,就需要用艺术去补充。比如过去的人不识字,就用画去交流,古代绘画高速发展之时,往往也是宗教发展的时候,因为宗教教义是最需要传播的。
故事是人类语言表达的补充,这个理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
第一,语言表达之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事作为补充则进一步达成强化,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听故事,都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第二,故事终究还是要表达一些什么的,表达某种观点的人往往担心听者不接受、不信任,抑或传播效率太低,于是以故事的形式去传播他想表达的内容。
第二层,故事是人类多态化需求的必然产物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人的肉身有限,能抵达的地方有限,也终将湮灭,偏偏人类的思想被困在肉身之中,思想的强大与肉身的弱小,如此矛盾就会产生人类多态化幸福的追求,想过各种各样的人生,但却无法满足。正因为如此,就催生出艺术,以故事去满足。过去的故事,往往都是人类的幻想,幻想着上天入地、奇珍异宝,多态化是幸福的本源,故事包含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愿景。
这一层理解带来的启示在于:我们要刻意地去描绘人们想得而得不到的内容,尤其是短剧。但那些惨痛的悲剧又说明什么呢?人性是复杂的,既有追求幸福的,也有体验痛苦的。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悲惨的故事也是多态化追求下的一种幸福。
第三层,讲故事,是人类的起源
这个概念在很多年前很流行,人类这种动物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人类的?有人提出是制造和生产工具,但后来被推翻了,因为其他有些动物也会。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认为,故事,是人类的起点。当动物开始讲故事时,他便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成为人类。学会讲故事,是人类的第一次认知革命。
八九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开始了他们走向全世界的迁徙之路,最终征服整个人类世界。尤瓦尔·诺亚·赫拉利认为,来自非洲的智人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学会了讲故事。
讲故事,即虚构。智人学会了虚构,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们在全世界的人猿之中脱颖而出。研究发现,智人在体能和脑容量上并不占优势,比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比他们更加身强体壮,更加聪慧机敏,在那时已经会制作皮袄御寒了。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尼安德特人是最有资格统治全球的。
不过,尼安德特人部落只是一个依靠血缘来维系的数十人团队。智人却不同,他可以通过虚构来凝聚团队,比如,崇拜某个共同的精神象征,这就让更多的智人聚集在一起,同仇敌忾,形成更强大的力量。不仅如此,智人还能依靠虚构来制定战术,当明天战争来袭,谁负责左右包抄,谁负责偷袭后方,谁负责在家守卫,这些都可以通过虚构去解决。尼安德特人则不一样,他们只有动物最直观的反应,无法预知未来,无法想象不存在的景象,没有假设的能力,只能看到什么就做什么。这些就连最聪明的狗都做不到,尽管它们的智力可能相当于人类的六七岁,但它们依旧不能虚构。当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的山谷中狭路相逢,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战术上,穿着皮袄的尼安德特人都无法与智人匹敌。
这些能力,实际上就是讲故事的虚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事就是人类的起点,或者说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讲故事的那一天起,人便成了人,支撑着文明持续发展。
第四层,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故事
世界是由一些定义构成的,定义本身也是故事,世界是定义的总和,也就是故事的总和——这是老子提出来的思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界即我们对其的命名。自从一个人有了意识,就以想象构建了世界,但每个人对世界的构想可能都不一样,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认为:这个世界可能只有你自己存在,你的所见所闻都是你构建的,都是你的投射,你的出身、金钱、地位,都是在你大脑中构建出来的故事。当然,那些共同的构建就称之为“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人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做着共同的事情。
第五层,故事是人对定义了世界之后的痛苦和恐惧
这一层的理解,来自庄子。人在大脑中创建了这个世界,但定义永远不能抵达世界的本质,因为一旦有了定义,本质就扭曲和消失了,一切的定义都无法还原这个世界的本真,永远达不到“道”。比如,我来定义我:查理。那么查理到底是谁呢?是这个肉身还是这团思想,还是其整体?每个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细胞到底要更新多少之后我就不再是我呢?这些都是定义,一旦定义了查理,查理也就崩塌了。
庄子认为,一旦你定义了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在你面前崩塌,而它带来的痛苦与恐惧将会伴随人类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人要不断地去构建新的故事,有新的追求,在痛苦与怀疑中不断创造新故事、传播故事。这个追求是无止境的,仿佛追赶一道光一般。
对于故事的五层理解,创作者只需要理解前两点,后三点则送给有缘人。
■ 故事的特性
传播性
故事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有传播性,越好的故事传播得越广越久,千古流传。
交互性
即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都不一样。因为故事不是只有故事本身,它还由讲述者和聆听者这两部分构成。
成长性
讲述者和聆听者有交互,在这个过程中故事会重新生长。任何故事在被创造出来之后,在传播过程中将不受原创人的控制,焕发新生,这是故事的成长性。
共通性
一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故事,在于它包含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也称之为:共鸣、共情。有一本书叫《千面英雄》,其中提到,古代世界各地人们生活得很分散,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文明之间很难沟通交流,但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居然都差不多,这就很不可思议,比如西方的一些神祇与我们的孙悟空,不知父母,惹祸上身,被欺压、被凌辱、被镇压,再愤而反抗,最终招安。这个例子就充分证明了故事的共通性。
成瘾性
前面说过,人们在恐惧、空虚和崩塌中追求新的故事,因而上瘾也就不足为奇,尤其是在短视频狂轰滥炸的现在,在算法之下平台不断给你推送让你成瘾的短视频,刷完两个小时之后,你更空虚、更崩塌了,因为你知道那些东西都在加剧你的崩塌。
权威性
上述特性可以说是故事与生俱来的特性,最后一种特性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权威性。每个人讲故事的能力有强有弱,而故事讲得更好、有更多渠道讲故事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权威感。在以往文明刚刚发展的时候,每个村子或每个部落都有专门的人去记录故事,这个人可能会比村长或部落首领的地位都要高,因为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故事。如果无法理解,那么放到现在的社会,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报纸和电视上的内容通常都有先天性的权威感,人们都坚信不疑:都上报纸或电视了,肯定是真的呀。
■ 互联网对故事的影响
既然这本书探讨的是短剧,而短剧又是标准的互联网产品,那么互联网对故事又有哪些影响呢?我是经历过互联网诞生的那批人,经历过要打一个电话需要翻厚厚一本通信录、去一个地方要打开纸质地图的时代,据我观察,互联网把传播性、交互性、成长性、共通性和成瘾性全部增强了,因此我们进入了故事大爆发的时代。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故事和过去几十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故事少,《渴望》《西游记》等电视剧达到了惊人的收视率,全国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曾看过。然而在故事爆炸的现在,互联网唯一削弱的就是权威性,也就是说,人们对故事越来越多地怀疑。
关于这一点,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好的方面是,它带来了机遇,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故事的发展,将创作权下放,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发表意见、彼此互动,所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机会。
坏的方面是,观众看的故事太多了,不那么相信了,因此创作者更需要从故事的角度去服务观众,不要像以往的权威者那样,因为掌握了绝对的权威、垄断了绝对的渠道,所以在讲故事时只顾自己的表达和艺术追求,毫不顾忌观众的需求和体验。
在这个时代,服务观众是我们要放在第一位的,要好好利用这个时代,迎接这个红利,赶上风口,创造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