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一个最为诡异的日子,第二十七回出现的: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第一个诡异处是介绍这个日子过于隆重,不仅出现了日期、节气,还具体到交节时间。还专门为这个日子编造了一段民俗: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脂批点评道:“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可见所谓“尚古风俗”其实是作者杜撰。说“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卸,花神退位”也颇奇怪,芒种距立夏已经过去三十天,何言“便是夏日”?入夏之后,才是芙蓉、榴花、蔷薇等盛开之时,何言“众花皆卸”?
《红楼梦》的奇怪闲笔,必然埋藏着重要信息。
第二个诡异处是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太多。
黛玉葬花这个全书最重要的情节发生在这一天,宝钗扑蝶的名场面也在这一天。
冯紫英请客、红玉投靠凤姐、元妃派人送来端午节礼并吩咐到清虚观打醮都在这一天,除此外还有一大堆拉拉杂杂的小事。
这一天的事情实实在在写了两回书,而且之前之后的两回中又都提及这一天:
第二十六回中,薛蟠说这一天是他的生日,第二十九回贾府去打醮,张道士再次提起:
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得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这里就涉及到第三个诡异处:这一天涉及到了两个人的生日,一个是薛蟠,一个是“遮天大王”,但是红学家们翻遍丹经道藏、方志俗典,都找不着“遮天大王”这路神仙。“遮天大王”这个莫名奇妙的闲笔又有什么哑谜?
这一天最诡异之处是作者竟给出了两个日期!
第二十六回薛蟠说:“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又问宝玉“明儿你送我什么?”,但从故事的时间线来看,这个“明儿”分明就是诡异的四月二十六日!
当然,“明儿”也可以解读为“过几天”,芒种日一大段热闹情节过后,第二十九回确也简单提到“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但宝玉和黛玉呕了气,心情不好,一句“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就把前面隆重埋下的伏笔轻轻带过了。
作者是有意用“明儿”这个词的歧义,将“五月初三”和“芒种”联系在一起。
这里无数奇怪的线索、闲笔,无非是想提醒读者: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个日期大有考证。书中虽自言“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而脂批却点评道:“据余说,却大有考证”,那么就让我们认真考证一下“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这个神秘的日期。
我们的考证不妨建立在几个前提上:
1.考察的年份范围设定在崇祯元年(1628)到康熙三年(1664)
崇祯登基时政局还算稳定,所以从崇祯元年开始考察。前面我们论述过,1664年是小说设定的大观园群芳在北邙山会齐了,往太虚幻境销号的时间,也就作为我们考察时间的下限。
2.“芒种”影射的年份应该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发生。
在《冬至与贾天祥》一节中,我们看到作者用节气与日期结合的技巧确定了唯一的年份,用时间线索指向洪承畴投降的乌龙事件,这里的“芒种”应该也用了类似技巧。
3.我们以清代《御定万年历》作为考察依据。
明清两代的历法不同,明代用的“大统历”,清代用的“时宪历”,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为了不影响阅读,我放到后面的附文中讨论。
翻遍《御定万年历》,只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符合“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这个条件,已经超出我们的考察范围。这个诡异的芒种日还另外一个日期:五月三日。我们同样找不到符合“五月三日未时交芒种”的年份。
其实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年份也正常,如果一查历书就把这个年份对应上了,岂不很容易暴露创作意图?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不要求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或者五月三日交芒种,或者未时交芒种。
查《御定万年历》1628-1664年间有如下结果:
1.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
1630年(崇祯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卯时芒种
1649年(顺治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戌时芒种
其中1630年发生了一件颇有影响的事情: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1649年有几个南明极重要人物亡故:堵胤锡病亡、何腾蛟殉国、忠贞营将领李锦病亡,反正的姜瓖、金声桓、王得仁和李成栋等人殉国。何腾蛟殉国同时发生了“湘潭之屠”,湘潭全城二十万人被屠戮殆尽;姜瓖殉国同时发生了“大同之屠”,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屠戮一空;金声桓、王得仁殉国同时的,有“南昌之屠”,二十万人被杀……
2.五月三日交芒种
1636年(崇祯九年)五月三日申时芒种
1655年(顺治十二年)五月三日卯时芒种
其中1636年发生了一件标志性事件: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55年无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件。
3.未时交芒种
1644年(顺治元年)五月一日未时芒种
1648年(顺治五年)闰四月十五日未时芒种
1652年(顺治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未时芒种
1660年(顺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未时芒种
其中1644年是最为重要一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相较这个重要年份,其他年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于是我们似乎找到了《红楼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大清立国那年的芒种是五月三日,“五月三日芒种”这一天是薛蟠的生日,薛家影射满清。这一天又是”遮天大王”生日,从字面分析,天被遮住说明暗无天日,“遮天大王”就是让世间暗无天日、生民涂炭的魔王。
综合起来,就是用薛蟠生日、遮天大王圣诞喻大清立国之事,骂满清治下暗无天日。
“未时交芒种”这一年北京沦陷、崇祯自缢。
“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的年份,前有袁崇焕就戮,后有一众永历朝的重要将领亡故,同时伴随数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除此之外,在这个诡异“芒种”日的前一天,四月二十五日薛蟠宴请时,冯紫英说:“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南明历史上发生在四月二十五日的大事有两件: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次日开始屠城;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皇帝被缢死。这场宴会上,还用隐喻的方式提及了1650年发生在广州的“庚寅之劫”。扬州十日、庚寅之劫,是明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场大屠杀。
宴会上涉及到的内容,应该也是黛玉葬花之前,作者伏下的哭祭对象。
于是我们知道了诡异的芒种日,隐藏了明末的血泪史。我们也知道了黛玉葬花究竟为何而哭、究竟祭奠何事。
她是哭崇祯、哭永历、哭那些奋起抗清的忠臣良将、哭无数惨死于清军屠刀下的华夏儿女、哭尸山血海的民族苦难、哭华夏民族的亡族灭种。
作者选“芒种”这个节气显然也别有寓意:亡种。
“芒种”日的两个名场面: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两个情节,宝钗代表满清,黛玉代表朱明,一个笑一个哭,一个春风得意,一个哀嚎悲哭,一个因满清立国而笑,一个为华夏灭亡而哭。
于是我们也就知道,“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说的是华夏民族亡国灭种了,“须要饯行”。“花”的本字就是“華”,黛玉葬花就是葬“華”,是一场为华夏饯行的祭典,《葬花吟》是一首哀悼华夏民族的挽歌。
品读《葬花吟》时,需要先了解《红楼梦》中几个典型符号的象征意义,“花”代表华夏儿女,“女儿”“红颜”代表抗击满清的志士,也是作者自喻,“春”代表南明、代表抗击满清的斗争。桃花盛开、柳絮飘飞时已经是暮春,梅花已消失殆尽,春天即将结束,象征抗清斗争已逐渐消亡。
诗歌的寓意,不能象解析“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芒种”一样,用逻辑思维进行推演。但笔者反复诵读《葬花吟》时,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作者是在收敛抗清志士遗骸时作下的诗篇。
例如永历皇帝死后,贵州布依族人扶纲,遣部属将永历帝骨骸带回贵州都匀,安葬于高塘山上。
再如张苍水在杭州弼教坊就戮后,白莲洲留锡庵的“石和尚”超直,挺身而出收殓了英雄遗骨,又在杭州士绅资助下,在南屏山北麓建坟安葬。
笔者相信《葬花吟》就是在这类收敛遗骸的场景下有感而发,创作出的诗篇。这是笔者的直觉,无法进行逻辑的论证,但我们代入这样一个场景,就能体会到“字字看来皆是血”的伤痛。
笔者曾到西湖边拜访张苍水墓,史湘云影射的张苍水是南明历史上最后一个殉国的重要将领,与他葬在一起的还有参军罗子木、侍者杨冠玉及不知名的舟子。
不妨想象三百六十年前,那个收敛英雄尸骨的“石和尚”,为义士们修葺了坟冢,黄昏时荷锄回到自己的茅庵,窗外凄风苦雨,室内孤灯冷被,回想朱由榔、朱以海、李定国、郑成功、张苍水已纷纷亡故,抗清斗争已烟消火灭,华夏已经亡国灭种。再回想张苍水一生漂泊东南,风霜刀剑相逼,坚持与清军苦苦抗争,一生事业东流水,此时已经身首异处。
此情此景,“石和尚”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华夏儿女尸骸遍地,抗清英豪们纷纷亡故,有谁来怜惜汉室江山?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拿锄头走出茅庵,只为不忍心义士的尸骨遭人践踏。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汉家天下已灭亡,我的满怀愁绪何处宣释?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天,你都在清军屠刀威胁下竭力抗争。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你取得的胜利转眼既逝,失败后便漂泊天涯,难觅踪迹。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你的事业开始得轰轰烈烈,消亡得无声无息,让埋葬你的人伤心欲绝呀!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我独自站在墓前依着锄头,悲从中起,血泪抛洒在树枝上。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已啼叫得嘶哑,黄昏时扛起锄头回到茅庵,掩起柴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人刚刚睡下,被子寒冷,昏暗的灯光照在墙壁上,冷雨敲打窗户。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是什么事情让我黯然神伤?对于南明,一半是怜惜,一半是恼恨。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怜惜华夏已经亡逝,恼恨抗清斗争消亡得迅速而又无声无息。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多么期盼我能长出双翼,陪伴你的英魂飞到天涯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涯尽头,哪里是安放你英魂的乐土?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既然找不乐土,不若把英雄的骸骨收敛起来,用一抔净土掩埋。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生为华夏之民,死为华夏之魂,总好过投降清廷,如同落入泥淖沟渠中。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你死于清军的屠刀,我来埋葬你,我什么时候死于清军刀下还未可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今天冒死收葬你的遗骨,别人笑我痴傻。我死后会有人来收葬我的尸骨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华夏的英雄杰俊们都已老去,抗清事业日渐衰败,华夏大地被倾吞。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朝一日抗清斗争完全平息、英雄杰俊们纷纷故去,便是华夏民族撤底灭亡的时候了。
附:究竟该用“大统历”还是“时宪历”
明清交替之际,历法的情况有些复杂,明代与清代计算节气的方法不一样。
具体说来,明代一直沿用“大统历”,到了明末大统历预测日月食的误差已经很大,徐光启、汤若望等人便依据西方的第谷宇宙模型制定了《崇祯历书》,但是崇祯还没来得及颁布天下明朝就灭亡了。南明政权沿用了传统的“大统历”,与此同时汤若望将《崇祯历书》进献给顺治,于1644年颁行天下,命名为“时宪历”。
两种历法在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上有差异,简单说“大统历”是将一年按时间二十四等分。“时宪历”是把黄道按空间二十四等分。这就导致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节气交节时间会有差异,最多的时候相差可以达到两天多。具体到芒种这个节气,两个历法确定的时间会相差三十多个小时。如果明代“大统历”的芒种为四月二十六日,那么清代“时宪历”的芒种应该为四月二十五或二十四日。
如果《红楼梦》作者是用设谜的方式把一个重要年份隐藏在历法中,而这个年份对应明清交替之际的一个重要事件,那么他究竟是依明代“大统历”呢,还是依清代“时宪历”呢?
我认为应该是清代的“时宪历”。原因有三:
1.《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在清代,除非刻意保存,要想找到几十年前的历书恐非易事。
2.即便作者有意保留了以往历书,他也要考虑读《红楼梦》的人能根据线索解开这个谜题。但经过几十年战乱,很少有人会刻意保留或搜集前朝历书,这就会导致设置的谜题成为无解之谜。
3.最关键一点,作者除非精通天文,未必能意识到前朝历法与本朝历法计算节气方式的差异,于是会采用现行历法推算结果作为设谜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