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上突围
- (英)本·拉马林加姆
- 18字
- 2025-03-31 11:21:44
第一章 向上突围的心态:让蝴蝶编队飞行
逆境中流淌的钢琴独奏
1975年1月24日星期五,科隆歌剧院座无虚席,主舞台上摆着一架钢琴,坐在钢琴前的是基思·贾勒特。[1]那天的演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的一名听众在三十年后回忆:“我记得有个人在台上,旁边只有一架乐器,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从他的口吻可以明显听出,他对演奏者独自在台上表演的场景感到诧异。这个场景有一种巨大的反差感,因为一般来说,在歌剧院里举办音乐会,台上应该会有一群演奏者和歌唱者,而不是只有一个人演奏。
这场演奏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知道,在这之前,音乐会可是在准备阶段就状况百出,差点儿就泡汤了。直到演出当天下午早些时候,贾勒特与他的制作人兼巡演经理曼弗雷德·艾彻才抵达科隆。在那之前,为了参加在欧洲即兴音乐会巡回演出的第一站,两人在路上已经连续奔波了好几天。贾勒特还因为背部出了问题得佩戴支撑架,而且他有好多天没睡过好觉了。然而,糟心的事远不止于此。
这其实是科隆歌剧院有史以来首次举办和录制爵士音乐会。贾勒特在抵达后发现,由于黄金时段要用来演出传统歌剧,他的演奏被安排到了晚上11点开始的深夜场。更糟的是,演出合同里指定的钢琴没有出现在会场。
贾勒特听说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最近已经有人在德国用一架非常特殊的三角钢琴来演奏,他要求在会场使用这架特殊的钢琴。然而,在音乐会发起人薇拉·布兰德斯向歌剧院提出要求后,剧院管理层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他们压根儿没有订购钢琴,却告诉布兰德斯说已经有钢琴了。有是有,但那是架小型的三角钢琴,又破旧又走调,踏板也有问题。布兰德斯在后来提及此事时说,这架钢琴尺寸不对,听起来像电子羽管键琴。“人人都知道,贾勒特是完美主义者,拥有完美音准的他对乐器非常挑剔,根本接受不了这架钢琴。”[2]
一开始,贾勒特和艾彻拒绝演出。但禁不住布兰德斯苦苦哀求,再加上音响师和录音设备都已经准备就绪,两人还是妥协了。在演出前的紧要关头,当地一位钢琴调音师及时赶来,试着通过调试来提高乐器的演奏质量。他们做了一些小修补,但还是没有解决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琴键故障与踏板损坏的问题。无奈之下,贾勒特得用中音区的琴键演奏,而且为了让整个音乐厅里的所有观众都能听到声音,他还要加大弹奏力气。
雪上加霜的是,去吃饭的时候,餐馆迟迟没有招待他们,贾勒特什么都没吃上,空着肚子就回歌剧院演出了。到演奏开始时,已经非常晚了。不过,还是有1 400名左右的听众到场,座无虚席。贾勒特走上台,坐下来,在短暂停顿后,开始了演奏。布兰德斯在描述当时的场景时说:“在弹出第一个音符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神奇的魅力。”
《科隆音乐会》这张专辑录制了贾勒特在面临各种限制时的精湛演出,用艾彻的话来说:“他之所以采用那样的演奏方式,也许恰恰是因为那架钢琴不够好。因为他没办法爱上钢琴的声音,所以用了其他的演绎方式。”[3]还有一名听众是这样评价这场演奏会的:
从内在看,他紧紧掌控一切,而从表面看,他借由演奏纵情释放激情……他毫不退缩的态度立刻吸引了听众……他的左手几乎像是在沉思一样……节奏感惊人……他用右手绽放出美妙的旋律,不断向外延伸……你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他就像朋友一样,带着你踏上未知的私人旅行。[4]
我的家人朋友都知道,我不是很擅长音乐,但即使没有怎么经过音乐的熏陶,我也能从《科隆音乐会》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地方。大多数摇滚、流行、古典或爵士作品从开头、中间段落到结尾,一般呈线性展开,但贾勒特的演奏似乎是围绕不同的旋律片段展开的。我能想到的最相似的音乐是印度宗教节日上音乐家演奏的拉格,这种音乐形式颇有节奏感,在表演时,塔布拉鼓手会进入狂喜状态,脸仰起,眼睛后翻,听众只能看到演奏者的眼白。
贾勒特的演奏也给人带来同样的感觉,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听众会一下子被吸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是出了名的爵士乐迷,她曾说:“喜悦感和满足感不是来自旋律本身,而是来自听众能否辨别出旋律何时浮出水面,何时隐藏起来,何时销声匿迹,何时回归原位……如同贾勒特奏出的共鸣、暗流、转折和主题。”[5]
禅宗的信徒中流传着一个假设的哲理问题:“一人即兴演奏,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张专辑被视为对这个问题的绝妙回答。[6]
《科隆音乐会》距今已经40多年,它成为基思·贾勒特职业生涯的代表作。他借此跻身爵士乐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列,并在全球乐迷中声名鹊起。这张专辑没有被大肆宣传,84分钟的录制不过花了500美元的成本,但它凭借良好的口碑,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爵士独奏专辑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专辑。
《科隆音乐会》给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乐曲,演奏者在面临压力时的表现,更是堪称教科书级水准。许多评论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贾勒特当晚的成就发表过评价,而我想强调的则是他所经历的过程。一个精疲力竭的音乐家出现在音乐厅,面对一架坏的钢琴,开始了一场惊艳听众和世人的演奏,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答案就在本章的标题中:心态。我想通过贾勒特自己的话来探索他那天晚上的心态,解释“向上突围”如何造就了这场让人惊叹的演奏以及他随后的艺术和音乐生涯。不仅如此,我还想展示:贾勒特的经历能给面临压力的人带来哪些启发。在开始之前,我会首先介绍有关充分利用压力的最新科学思维,以及这种思维与“向上突围”的首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1]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两个节目为此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第一个是保罗·甘巴奇尼制作的For One Night Only系列纪录片:Paul Gambaccini,“Keith Jarrett:The Cologne Concert,”December 29,2011,in For One Night Only,series 6, radio program, BBC Radio 4,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103z8j.第二个节目记录了薇拉·布兰德斯描述的经历:Vera Brandes, “Keith Jarrett in Cologne,”November 5,2011,in Witness History,radio program,BBC News World Service,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0ldwyp. 此外,蒂姆·哈福德还在2019年播客节目Cautionary Tales的其中一集探讨了贾勒特的作品,以及人在受到限制时发挥的创造力的相关主题:Tim Harford, “Bowie, Jazz, and the Unplayable Piaon,”December 20,2019,in Cautionary Tales,episode 7,produced by Ryan Dilley and Marilyn Rust, podcast, https://timharford.com/2019/12/cautionary-tales-ep-7-bowie-jazz-and-the-unplayable-piano/. 蒂姆·哈福德还展开了深度探讨:Tim Harford,Messy:How to Be Creative and Resilient in a Tidy-Minded World,(London:Hachette UK,2016).
[2]Charles Waring, ‘The Köln Concert’: How Keith Jarrett Defied the Odds to Record His Masterpiece, uDiscover Music, January 24, 2022, accessed July 4, 2022, https://www.udiscovermusic.com/stories/koln-concert-keith-jarrett/.
[3]同上。
[4]Gambaccini “, Keith Jarrett.”
[5]Toni Morrison,“Toni Morrison,the Art of Fiction No.134,”The Paris Review,128 (Fall 1993), 1-33.
[6]Bill Janovitz,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Keith Jarrett's Legendary ‘Köln Concert,’”Observer,March 12,2015,accessed July 4,2022,https://observer.com/2015/03/the-40th-anniversary-of-keith-jarretts-legendary-koln-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