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和茶杯——康熙的行为艺术

当夜,康熙以下棋为名召见索额图密谈。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是索尼临终时留给康熙的一把刀。这把刀藏了太久,现在终于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

第二天,索额图主动上奏,请辞去二品吏部右侍郎,改任三品御前侍卫。要知道,索额图是元勋子弟,又是当今皇后的亲叔叔,正经的皇亲国戚,突然放着好好的吏部侍郎不干,跑去当警卫员,这摆明了就是另有图谋。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今天我们觉得有些事简直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但当事人偏偏就看不出来。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开了上帝视角,如果真的身处其中,我们一样当局者迷。鳌拜就没看出来索额图有什么问题,他认为索额图就是一时冲动。其实就算鳌拜看出来也没用,收拾鳌拜的计划从索尼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鳌拜的铁杆亲信被康熙陆续外派出京,整个京城的卫戍权已经掌握在了康熙的手里。索额图只是整个计划的最后一枚棋子,就算没有索额图,也会有其他人。

接下来发生的事,史书上记载得非常简单,一共只用了十三个字:“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翻译成白话就是,鳌拜来见皇上,皇上命人把他抓了起来,就完事儿了——一代权臣鳌拜,就这样轻飘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是不是意犹未尽?

没关系,还有另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版本。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一早,康熙忽然下旨要鳌拜进宫议事,鳌拜奉旨而来。

康熙具体在什么地方召见的鳌拜,史料记载不一,有说在南书房,有说在武英殿。理论上说应该在武英殿,因为南书房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才设立的。而且作为南书房的那间小屋实在不大,不适合干这种动武的事儿。鳌拜来到武英殿门口正要进去,却被当值侍卫索额图拦下,要他交出佩剑才能入内。

武英殿

鳌拜心里一顿:我从来都是带剑面君,怎么今天要我交出佩剑?莫非……不过这个念头只是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鳌拜不信康熙会这么快对他下手。而且作为满洲第一巴图鲁,他也不在乎带不带剑。鳌拜解下佩剑交给索额图,昂然跨入武英殿。

这一步跨出去,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一开始康熙还是很客气,一口一个鳌中堂地叫,说些可有可无的客套话。鳌拜嘴上也哼哼哈哈地应付着,顺便看了看武英殿,一切都很正常,既没有廊下的刀斧手,也没有屏后的御林军,只有几个陪皇上摔跤的小侍卫,鳌拜这就放心了。

康熙笑容可掬,命人给鳌中堂赐座上茶。座是早就摆好的,孤零零一把太师椅。为了表示尊重,还专门有个侍卫在椅子后面扶着。鳌拜谢了恩,欠身坐下。

康熙先是对鳌拜最近的工作表示嘉许,说:“最近各地灾情有所缓解,都是鳌中堂领导有方。朕虽然亲政了,但还是离不开您的教导和辅佐,希望今后您不辞辛苦,继续为国家多做贡献。”

鳌拜忙起身表示感谢,康熙摆摆手:“别起来,坐着说坐着说。”接着就上茶。侍卫用托盘托着一盏茶躬身举到鳌拜面前。鳌拜单手端茶,手刚端起茶碗,才发现茶碗滚烫,自己根本端不住!

啪!茶碗落地!

正在鳌拜愣怔时,站在他身后扶椅的侍卫一退步,椅子腿突然断了,鳌拜仰面朝天,摔倒在地。十来个侍卫瞬间飞身上前,将鳌拜死死压在身下,鳌拜再想挣扎,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鳌拜年近六旬,这些年养尊处优,享尽人间富贵,早已不是那个金戈铁马的满洲巴图鲁了。而且这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他根本没有还手的可能。顷刻间,鳌拜已经被五花大绑,捆得像米粽一般。

康熙缓缓站起身来宣布:“鳌拜大不敬,交部议处。”

“智擒鳌拜”的故事说起来一大段,其实就是电光石火之间。但这里有几个技术性的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首先,茶杯有点烫手是正常的,但是烫到端不住就不正常了。据说是康熙事先命人把茶杯放在水里煮,煮到冒泡才端出来给鳌拜用。这一招实在是高,简直把摔杯为号玩成了行为艺术:让你自己摔!

然后就是椅子问题,那把神奇的椅子的腿早就被提前锯断了一半,可以坐,但是不能动,一动就断。为了保证它断得恰到好处,康熙还派了个人在后面手工操作。这一套流程,侍卫们可能已经演习过很多遍了,估计椅子都锯断了好几把,才能达到这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效果。

人抓了,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理。

有时候,这种后续问题的处理比动武抓人更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朝局动荡。智擒鳌拜看似天衣无缝,其实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别说鳌拜了,魏忠贤当年号称“九千岁”,崇祯说拿下也就拿下了。真正难的,是后续处理不能出纰漏。

大家不要以为封建社会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帝也是要讲法律的,特别是处理朝廷重臣,是杀是剐都得说个理由,起码名义上要说得通才行。康熙下旨,命议政王大臣会同三法司审讯鳌拜及其党羽。

像这种皇上督办的大案,效率一向很高。很快,议政王会议和三法司就给出了处理意见。鳌拜是首犯,特别关照了三十条大罪,具体就不展开了,反正犯了哪一条都活不了,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三十条大罪里没有一条是说鳌拜要造反。最后判鳌拜及其兄弟儿子全部斩立决,妻妾发配为奴,籍没家产。

鳌拜在牢里听到判决结果之后,强烈要求面见康熙,康熙答应了。

据当时在现场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鳌拜见到康熙之后,便脱掉上衣,历数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累累疤痕,痛哭流涕,康熙也为之动容。

鳌拜的命保住了,康熙特旨免去鳌拜一死,“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其实拘禁也只是换了一种体面的死法而已,这是爱新觉罗家的传统技能,从舒尔哈齐到阿敏,再到后来的八阿哥胤禩,全是在拘禁中莫名其妙地死了。鳌拜当然也没有例外。康熙八年(1669年)底,鳌拜病死于狱中。

鳌拜之所以不用上刑场,一是因为他确实有功劳。战功赫赫自不必说,在皇太极猝死以后,鳌拜更是力怼多尔衮,不惜兵戎相见,也要立皇太极的子嗣为新帝。可以说顺治能成为皇帝,鳌拜功不可没。而正是因为顺治登基,才有了后来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念着这个功劳,免其一死,情有可原。二是因为鳌拜一党波及范围太大,康熙不杀鳌拜,也有迅速稳定朝局的考虑。

至于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康熙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本来遏必隆也被定为死罪,但康熙只是将他革职了事,甚至一年之后又加封一等公。更奇怪的是,康熙还让遏必隆担任了宿卫内廷的职务。把一个罪臣放在自己身边做警卫工作,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后世很多人甚至怀疑遏必隆是康熙放在鳌拜身边的探子,扳倒鳌拜之后论功行赏,不然完全无法解释康熙的这种操作。

但帝王心术讲究的是恩威并施,康熙可以不杀鳌拜,但鳌拜的党羽是一定要杀的,不但要杀,还要杀一儆百。帝王如果只有仁义而没有杀伐决断,何以服众?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班布尔善的罪名一共二十一条,还有零有整,论罪处绞刑,最后念及他是皇室子弟,康熙给了个座——就是坐着绞死。

流传千古的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鳌拜打死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戏剧性的结尾收场。他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自己竟然成了家喻户晓的清宫剧里的主角之一。

那么鳌拜是奸臣吗?

不是,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臣。

鳌拜始终活在上一个时代,也就是八旗议政、各主其事的时代。杀苏克萨哈是对多尔衮两白旗打击的延续;换地案,也是继续扩大两黄旗的势力范围。在他看来,为两黄旗争权夺利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想过造反谋逆,起码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这是康熙亲口承认的。

然而时代变了,清朝也变了。从多尔衮的改革开始,到顺治延续执行政策,特别是大量汉臣参与其中,清朝已经逐步从八旗议政王制度向中央集权转变,皇帝本人也从过去的旗主联盟领袖逐步向大一统集权政府首脑转变。鳌拜想的是让两黄旗利益最大化,皇帝想的是怎样削弱旗主的权力,并加强皇权,双方的矛盾自然无法调和。与其说这场斗争是康熙和鳌拜的斗争,不如说是中央集权制度与八旗主议政王会议制度之间的斗争,是新旧两种制度的碰撞。事实上,这种斗争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军机处设立之后才算彻底结束。

那鳌拜死得冤吗?

不冤,他嚣张跋扈,辅政变为乱政,从政水平极低,窝里斗倒是把好手,从朝堂到民间都被他搞得天怒人怨。鳌拜没有被直接处死,已经是康熙的宽仁大度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也就是康熙六十岁大寿的这一年,康熙终于为鳌拜平反了:“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雍正继位后赏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爵位,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1731年)加封鳌拜为超武公。

不过,这些对鳌拜来说都不重要了——他已然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