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空城计

第137章 空城计

李德诚原为南吴国中书令,自然也逃不过徐温探子的眼睛。当徐温听说李德诚喜欢在晚上秉烛夜游的报告后,果然心生疑虑,可是又抓不到更多的把柄,就将李德诚外迁江州。李德诚人老成精,在润州干得好好的,突然被调走,立刻想到可能是自己做了什么让徐温猜忌的事情。

于是李德诚派自己最喜欢的四儿子李建勋专程去给徐温问好,并嘱咐他如果徐温需要的话,就留在其帐下听用。徐温带着一肚子问号接待了李建勋。当李建勋说出父亲因为消化不良,每晚都要遵医嘱散步,可晚上光线不好,故需秉烛而行的事后,徐温虽不全信,但也基本消除了疑问。随后,李建勋也不等徐温提出留用自己的要求,主动说想在徐伯父帐下效力。这下徐温心情大好,李德诚都把最看好的亲儿子送到自己手下当人质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再仔细端详一下,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少好学能属文,尤工诗"的淮南才子,索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建勋。李建勋后来成为南唐相臣,就是从此发迹的。

徐温知道自己的墨水不多,于是养了很多门客,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中最信任的是严可求和骆知祥两人。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聚财兴利。

在严、骆二人的尽心辅佐下,徐温政尚宽平,赢得了吴地百姓的拥戴。

出身贫寒的徐温,对于乱世求生的百姓充满同情,曾经为百姓做过四件实事:

其一是分发救命粮。当年徐温随杨行密攻打宣州,破城后,诸将都拼命抢掠宝货,只有他带兵占据粮库,取出粮食煮粥分给城中饥饿已极的百姓,活人无数,时人争相点赞。

其二是派送暖身衣。徐温母亲去世时,将士们做了很多偶人前往坟前祭奠。并且给偶人制作了精美的服饰。这些华服用过后打算烧掉,徐温对众人说:这么好的衣服全是百姓辛苦织就,与其将它烧掉,不如祭祀后分给衣不蔽体的百姓。他相信这样做母亲泉下有知也会同意的。

其三是实施清正令。徐温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每次处理政事时都要让僚属帮他详解相关文件,然后据此作出判断,处理的结果大抵合情合理。徐温曾对属下们说,现在国家粗安,我们应实行清明公道的政令,好让百姓睡个安稳觉。

其四是不做糊涂人。某位将军酒后对徐温的奖赏表示严重不满,结果他的满腹牢骚被人报告给了徐温。徐温听说后没有像其他权臣那样稀里糊涂地把将军杀掉,而是主动承认错误,并迅速把将军提升为刺史。

作为权力顶峰的角逐者,徐温的“温情”着实让人感动,也为徐氏代杨铺平了道路。

三国周郎对于今人来说,始终是个梦幻般的存在。美姿貌、善音律、雅量高致、运筹帷幄的周公瑾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而五代时杨吴大将周本正是他的后裔。

据说周瑜殁后,葬于舒州宿松,其后人遂居宿松,守护先祖祠庙。

周氏显赫一时,至周本时早已家道中落、孤苦无依。幸好周本勇力过人,曾经在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的严恭山上徒手格杀猛虎一只,声名鹊起。彼时北有李存孝,南有周本,都是凭着打虎起家,看来生在那个年代的老虎真的很悲催。

西风残照下的大唐经过黄巢起义的冲击,早已威风扫地,只能听任强藩崛起,坐看群雄逐鹿。周本的日子更加艰难,山里的野兽都快让饥饿的百姓吃光了,周本空有一身本领,却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周本决定告别故乡,从军打出一方天地来。正好赶上池州节度使赵锽招兵,周本毅然投效旗下。一力降十会的周本凭着实打实的战功,很快成为军中悍将。

赵锽不是乱世之主,注定会成为周本的人生过客。就在赵锽调任宣州时,周本遇上了自己的命中主公。

杨行密被孙儒逼出扬州后,看上了宣州,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杨行密率军急速赶到宣州的门户曷山,然后就坚壁不出。镇守曷山的赵军大将多次搦战,杨行密只是一顿乱箭射退了事。久而久之,赵军认为杨大个子怯战,便不作防备。结果杨行密选准时机,一举杀上曷山。此后,杨行密尾随败军一路掩杀,顺利冲进了宣州。周本虽勇,也架不住杨军势众,兵败被捉。

周本的名气和勇武受到杨行密的赏识。他不仅不杀周本,还将他待若上宾,上马金下马银地伺候着,颇有点曹操待关公的规格。周本深受感动,从此甘心为杨行密效命。

为报答杨行密的知遇之恩,周本披坚执锐,每战必前。周本在激战中伤痕遍体也不顾及,战后竟然自烧烙铁烫治创口。烙铁接触皮肤发出嗞嗞的声音,一缕焦烟窜入鼻中,胆小的看得心惊肉跳,周本却谈笑自若了无惧色。

在周本的神助攻下,杨行密的大军先后攻取了浙西、苏州、常州、滁州、和州等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公元892年,杨行密重新进入扬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周本晋升为淮南马步军指挥使,协掌兵权。

杨行密善于网罗人才,帐下智将颇多,以勇力闻名的周本难以出头。不过杨行密死后,随着一大批功臣宿将相继凋零,周本也一改形象,展现出不亚于先祖的无双智谋。

公元909年,割据抚州的危全讽野心膨胀,趁着杨隆演刚刚上台的混乱之机,联络周边的信、袁、吉数州,合兵十万,进攻杨氏控制的洪州。同时,还约会湖南的马殷出兵进攻高安。

洪州城中只有千余镇兵,众寡悬殊,吏民惶惧,形势十分危急。幸好镇守洪州的老将刘威颇有勇略,他一面遣使告急,一面置酒高会故作镇定。危全讽不知虚实,遂下令驻军象牙潭,等后续军队集合完毕再定行止。

此时的杨吴政权实际上已落入徐温之手。徐温派周本率军迎敌。

徐温询问周本要带多少兵马。周本认为率领的军队多了会调度不灵,再者洪州危急渴盼救兵,召集大军多费时日,不如只率7000人马赴援破敌。

周本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马殷进攻高安,无非是为了声援危全讽,并非一定要攻取高安,所以只要破了危全讽,高安之围自解。

徐温见周本主意已定,只得任命周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率军救援洪州。

周本赶到洪州,见到刘威后询问战况,听说危全讽大军逗留观望不前,不觉大笑道:“危全讽不通军略,破之易也!”刘威听说周本军少,颇有些担心地问:“几时进攻?”周本道:“我军远来不知危军势众,故宜急战,否则时日一长,难免军心动摇!”

刘威与周本相交多年,自然知道周本不是蛮勇之夫,从不打无把握之战,既然周本有心破敌,必是胜券在握,自己只需要做好接应就是。

果然,当周本率领跟随自己多年的7000士兵到达象牙潭时,危全讽的大军仍在象牙潭临溪扎营,连绵数十里,颇具气势。曾经打过几仗、败过几个小敌的危全讽根本看不起周本,虽然他并不清楚周本到底带来多少军队,却知道周本的军队远远少于自己。而且他认为周本只是个一勇之夫,不足为惧。多年的养尊处优、顺风顺水,早就让这位体质明秀、豪勇任气的抚州大吏找不到北了。

七月十七日这天,双方军队隔溪列阵。

周本为了麻痹敌人,同时试探敌军虚实,故意派出老弱士兵在前,渡过溪水疾攻危全讽营垒。危全讽见周本兵少,却率先进攻,真是自不量力,不觉大怒,命令部下全力反击,一定要让周本吃到苦头。哪知周本的老兵虽然上了点岁数,却都是老兵油子,见势不妙虚晃一枪,转身上了筏子就向对岸逃去。

早就被周本气晕了头的危全讽二话不说,命令大军渡溪追击。危军渡溪工具虽然不少,但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渡过全军,只有一部分军队踏上了对岸。

就在危军立足未稳之际,早就蓄势待发的周军伏兵从两翼冲出来,对着危军发起猛攻。周军久经战阵,无不以一当百。危军过惯了太平日子,加上又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且指挥者尚未过河,因此虽然人多,却不堪一击。很快,危军前锋就被打垮了,败兵转身向后队冲去。

战场上最可怕的就是乱军,一旦这些只顾逃命的乱军冲入自家队伍,那么战场上就没有什么悬念。危军这回变成了“危军”,成功渡溪的危军要么战死当场,要么淹死溪中,要么举手投降。那些未及渡溪的危军看到这一幕登时傻了眼。

就在这时,周本派出的先遣小校王舆又来了临门一脚。他率领的劲卒悄然出现在危军后方,乘乱攻入水栅。然后站在高处大喊:“危全讽败了,大营已破!”危军信以为真,撒开脚丫子就逃。

周本树起大将旗鼓,率领大军快速渡过溪水,然后徐徐冲入危军之中。危军哪里还有胆量反抗,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可怜的危全讽此时还据在胡床上,不停地挥舞旗帜制止部下逃跑,可是现在谁也不听他的。周本一把将危全讽抄到马上,同时被俘的将士达到5000余人。

周本全取危氏地盘,杨吴政权逐步深入江西。高安的楚军闻讯立即退走。

象牙潭之战,周本示形用兵,施计诱歼,以7000兵破数万之众,可谓以少胜多之战。吴帝嘉功,升周本为信州剌史。

公元918年。闽、楚、吴越三家组团,共同对付国势蒸蒸日上的杨吴。三国联军共计2万人,浩浩荡荡地杀向信州,打算以此为突破口,给杨吴政权迎头痛击。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周本不免有些紧张。因为城中的守兵太少,只有区区数百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徐温猜忌周本,借故裁撤了他的部伍。徐温甚至想借三国联军之手除掉周本。

很快联军进至信州城下。周本知道一旦弃城,恐怕难逃徐温制裁,于是决定剑走偏锋,充分利用敌军分属不同阵营心思不齐,加上过于谨慎不肯行险的机会,打一场心理战。

周本命令部下打开城门,“张虚幕于门内,召僚佐登城楼作乐宴饮”。面对敌军如蝗虫雨点般的流箭,周本安坐不动。吴越主帅见此情况不明就里,怀疑附近设有伏兵,于是在半夜悄悄撤走,信州转危为安。

此后数年,周本虽然参与的战事少了,可是功名却越发显耀。923年,后唐庄宗封周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这份荣耀超过了淮南第一战将李神福,也让他成为宿松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