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杨贵妃之死 二
逃亡中的李隆基,残存的人性如萤火寒星,散发出可怜的微光。一行人蹒跚行至咸阳附近,向来养尊处优的公主、皇孙们饥渴难耐,李隆基只得亲自找到百姓门上讨饭吃:“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但且将来。”百姓还是通情达理的,一看他们沦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争献粝饭,杂以麦豆”。这些平日吃腻了珍馐佳肴、山珍海味的皇子皇孙们,此时才体会到什么是饥饿,“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从来不曾尝过艰辛的李隆基,此时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吩咐随从给百姓付了饭钱,并表示感谢与慰问。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走到唐玄宗面前说道:“早在几年前,安禄山造反的野心就非常明显了。很多人向朝廷告发,可朝廷不但不调查,还把告发的人关起来或者杀死。陛下周围的大臣,除了阿谀奉承之外,什么本事也没有。有他们这群人在身边,陛下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我们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是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要不是陛下逃到这里,我们又怎么能够见到陛下呢?”唐玄宗非常沮丧地说:“今天这种局面,全是朕一手造成的,朕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啊!”
随后,玄宗与父老乡亲告别,一路向西走,来到兴平县的马嵬驿。在这里,玄宗将失去自己心爱的杨贵妃。
一行人狼狈赶路,疲惫不堪,禁军将士早已急了眼,骚动情绪越来越强烈。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将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战吗?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于是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首领陈玄礼担任护卫多年,经验老道,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将引发哗变。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件事肯定需要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支持,这里除了玄宗,平时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杨国忠本人了。
突然,陈玄礼转念一想,不对,还有一个人——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时,45岁的李亨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二十年来,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初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李瑛遭武惠妃诬陷,与另外两个兄弟被玄宗赐死。李亨这太子之位坐得一点儿都不安稳,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其处处打压,太子党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文臣武将被一一翦除,此外还要忍受父亲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
当时,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分为两大部分,除了陈玄礼率领的左右龙武军外,太子李亨手里还有一支禁军精锐——飞龙禁军。太子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典亲兵扈从”。因此,陈玄礼立即通过与飞龙军有特殊关系的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让其决断是否杀杨国忠。
李亨早已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史书记载,“太子未决”。
但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陈玄礼遂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的罪名,带兵将他处死。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为首的是骑士张小敬,他“先射国忠落马”,众将士才一拥而上。杨国忠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杀,自刎而死。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把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他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外示众。
唐玄宗一听事态紧急,赶紧拄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将士们一动不动,杀气腾腾。玄宗慌了,让高力士去问将士们还有何要求。将士们齐声说:“贼本尚在。”
陈玄礼向玄宗解释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杨国忠因贵妃得宠而受到重用,将士们一定要将她斩草除根。
大臣韦谔见唐玄宗犹豫不决,上前连着磕了几个头,血流满面,劝谏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玄宗大惊失色地说:“贵妃深居宫中,即使杨国忠谋反,她也没有罪啊。”
高力士奏道:“贵妃诚无罪,但众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犹在帝左右,将士岂能自安?愿皇爷审思之,将士安则圣躬安。”玄宗乃步入行宫见贵妃,可他一个字也说不出口。这时门外哗声愈甚,高力士道:“事宜速决。”玄宗携贵妃出至驿道北墙口,大哭道:“杨妃,我和你从此永别矣!”杨妃也涕泣呜咽道:“陛下保重。妾负罪良多,死无所恨,乞容礼佛而死。”唐玄宗哭道:“愿仗佛力,使妃子善地受生。”于是回顾高力士说道:“你可引贵妃至佛堂善处之。”说罢大哭而入。杨贵妃至佛堂礼佛毕,高力士奉上罗巾,促令她自缢于佛堂前面的梨树之上。时年三十有八。
杨妃既死,高力士即出驿门对众宣言道:“杨妃已被皇上赐死了!”众军不肯相信,高力士将杨妃之尸置于驿庭中,陈玄礼揭其半衾,抬其首以示众人。众人知其果死,激动的情绪才平静下来,大家都返回军营之中。
杨贵妃与寿王同居四年,与唐玄宗同居十九年,可是杨贵妃和她的两个丈夫都没有子嗣,这是什么缘故呢?许多专家认为,杨贵妃不能生育和她常年携带麝香囊有关系。因为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必须带上香包来掩盖这种气味。麝香有抗怀孕的作用,所以她一直没能生孩子。
平息了马嵬兵变后,唐玄宗决定继续入蜀避难,可是当地老百姓却将皇帝的车驾拦下来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玄宗听了父老的话后沉默许久,可还是拉起辔头往蜀道的方向逃去。
发现皇帝不听劝,大家转而围住太子李亨喊道:
“我们愿率子弟跟随殿下破贼,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还能奉谁为主?”
面对百姓的挽留,李亨起初也婉拒了,说父皇即将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的应该朝夕在他身边服侍,以尽孝道。说罢一边流泪,一边打算策马追赶玄宗。
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和心腹宦官李辅国将太子的车马一把拉住说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崩离析,若不顺应民心组织平叛,哪里还有复兴的希望。我们入蜀后,贼军要是把栈道烧了,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中原的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殿下还不如到西北调兵,和众将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
李亨一听不再推辞,顺应民心留下来了。
当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阴影,从此与玄宗分道扬镳。
从马嵬驿的沉默,老百姓的挽留,再到身边人的劝说,这些偶然事件拼凑到一起,史书说是巧合,但哪有这么多的巧合。
真实的谋划者其实是李辅国和张良娣。李辅国当时是东宫宦官的首脑,之所以劝李亨分兵自立,是想效仿当年高力士的故智,通过拥立来取得内廷政柄。张良娣是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式的女性,也想通过拥立来分享权力。
唐玄宗走出没多远,左等右等不见太子的人马赶上来,等到探马来报,才知道太子被众人留下不走了。玄宗无奈,只好继续上路。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玄宗终于到达剑阁,不用再担心追兵了。
却说李亨仓皇颠沛,直到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后才得以喘息。
唐玄宗任命寿王李瑁传旨,要求众人配合李亨收拾残局,但并没有传达退位之意。但李瑁却说父亲因为年迈,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传位太子,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之乱。这时群臣虽有异议,可是又无法千里求证。而李亨自己说出这种话是没有用的,只有同样作为皇子且身负传旨之职的李瑁,说出的话才有信服力。李瑁身负夺妻之恨,可是又不能手刃父亲,但是在父亲与兄弟争夺皇位的时候,摆父皇一道还是可以的。
于是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然后派使者去全国各地呼吁勤王。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心里很不高兴。但他又不能说李瑁假传圣旨,那样外敌未灭自家先乱。而且从长安逃奔四川的那一刻起,玄宗就已经失去天下民心了。玄宗只好承认既定事实,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
如何应对李亨的崛起?这是摆在唐玄宗面前的棘手问题,现在李隆基手上仅有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
李隆基任命儿子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盛王和丰王虽有任命,但年纪尚轻,没有实际赴任。
所以李隆基现在要做的便是激发李璘的斗志,让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南方,稳住李隆基的南方大本营。
李璘一刻也不停留,7月份奔赴襄阳。九月份便到了江陵。李磷有恃无恐地扩充武装力量,很快就募集了数万将士。
按理说李璘代表李隆基,他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大唐服务的,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李璘手握四道重兵后,便想效仿东晋司马睿“衣冠南渡”,分割江山占据南方。
李亨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李璘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便下诏要求弟弟回蜀中老巢侍奉老爹。
李璘对哥哥自然不理不睬,而老爹李隆基也暗暗地给他加油打气。
12月,李璘擅自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直奔广陵,声势浩大。
李璘派部将浑惟明袭击吴郡太守李希言,又派部将季广琛在广陵袭击长史李成式。
当李璘率兵进至当涂时,直接把丹徒太守阎敬之杀了。李希言的部将元景曜,李成式的部将李神庆则投降了李璘。
李亨得知李璘在南方的所作所为后十分震惊,派高适去平叛。
李璘父子以为朝廷的大部队到了,于是硬着头皮朝江西方向逃亡。
最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追上李璘,在大庾岭小战一场,李璘中箭被杀。“永王之乱”结束。
外敌未除而同室操戈,李亨为顾忌形象,宣布从此不再重用皇甫侁,并重赏了李璘子女爵位。
李隆基听说李璘被杀,与李亨的父子关系降到了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