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大人们,请用餐。”
细腻的声音响起,穿着得体的厨娘缓步走进餐厅,带有独特花纹的餐盘被有序放下,里面装着的是海滨领特色的晚餐。
烟熏鱼和全麦面包,搭配一些鱼油制品。
餐厅的长桌够大,足够杜伦带着获得胜利的海盗们齐聚一堂。
老三用刀叉摆弄了一会面包,然而只造成了一点皮外伤,于是干脆用手拿起。撕咬起来。
一般情况下,食物的品质和地区的经济水平是正相关的,在海滨领,这些熏鱼和面包往往硬得可以当做武器,好在领主的全麦面包是可以保障的。
领地上的阶层不同,主食也不同,像小麦这类只在自营地少量种植的作物只特供于尊贵的领主大人。
黑麦则是寻常自由民和大多数农奴的主食,燕麦用来喂牛马,或者制成农奴家庭中常见的杂粮粥,可以饱腹。
好在海盗们对吃穿并不是特别讲究,有酿好的小麦酒就又得一顿饱餐。
“嗝。”蹩脚地学着杜伦的样子,晃了晃高脚杯里的澄黄色液体,老三惬意地挥挥手,身旁立刻有女仆过来撤下餐盘。
当初意见最大的老三,也在心里感叹现在的日子虽然辛苦了点,但是有人伺候,手下管着一大帮人,比当初脑袋拴在腰间的海盗生活强上不少。
想到这里,他环视了一圈周围的二十位弟兄,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嗓子。
“能有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多亏了...伯爵大人!”
老三的性格最为直爽,有了他开的头,周围的弟兄们也纷纷举起酒杯,连声附和起来。
“敬伯爵大人!”
“多亏伯爵大人!”
“祝伯爵大人健康常胜,海滨领繁荣不衰!”
酒后最能见人心,看着这群情激昂的手下们,再看看面板上不断浮现的清一色【忠心耿耿】,杜伦感到满意而忧心。
满意的是创业的原班人马平均素质很高,不出意外的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将陪着杜伦和海滨领一起成长下去。
忧心的是海滨领原先的情况已经是兵力溢出,他不可能让没有从事过农桑的海盗们回归生产。
杜伦必须精打细算,估量着能否养得起他带来的这二十名脱产士兵。
杜伦举杯回应了小伙子们的热情。
...
把酒言欢的环节暂时告一段落,伯爵的晚宴结束后,在主宅的书房里,杜伦召来了老二和老三。
说是书房,实际上老伯爵只会带兵打仗,书房里连用作装饰的书籍都懒得摆,有的只是桌面上堆放着的记事本和排开的巨幅海滨领地图。
海滨领总共由三个庄园组成,这也是杜伦的主要收入来源,实际上,更北面的两片领地也在杜伦的继承范围内,情况比海滨领好不了多少。
饭要一口一口吃,治理领地要一步步来,杜伦当前的精力还集中在中央庄园,以及辐射范围内的海滨领土地。
杜伦自认为安排好生产,准备好春耕后,领地的管理会比现在更容易。
领地发展的关键在于交通,而在这一方面,相比于需要开辟道路的内陆领地,和依赖于河流航道的沿河城市,杜伦认为海滨领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需大肆征发徭役开辟道路,无需担心河流干涸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杜伦可以全心全意地将二十名海盗部众安排在开辟航道、护送海商的道路上,这正好是他们最擅长的。
杜伦看着眼前的两位心腹,这几天他们都无时无刻不跟在杜伦身边耳濡目染,就连最粗鲁的老三骑士礼都端正了不少,越发有个正形了。
于是杜伦给老三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老三,这几天你的任务会很重,手底下的弟兄们,在他们学习好骑士事务之前,你都要管照好他们,务必不要出什么差错。”
看着头儿无比严肃的神色,老三的呼吸都仿佛情不自禁地暂停了,认真地听着杜伦的交代。
杜伦理解海盗们在海上压抑了太久,现在内心都有些许浮动。
现在杜伦的威信和大饼双重压制下他们还算比较老实,可现在名义上他们是杜伦的亲卫队,任由他们瞎搞一定会影响到海滨的名声,所以杜伦给他们请了个老师。
就是先前的戴罪骑士莱昂,在杜伦的面板上,他的角色人物正忘乎所以地舞着剑,安排一切顺利,按照杜伦的规划,骑士和海盗们都直接向他负责,顺便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原先身为海盗的武艺和纪律一定不能忘了,每天早上都要带着他们操练,等我安排好了庄园的生产,小伙子们还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每天的训练结束,你们继续负责监督农奴们的堆肥工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三看着杜伦这几天很快地适应了领主的工作,还担心他们的头儿是不是丧失了作为海盗的血性,准备安逸地苟在领地上养老。
现在有了这话,他的心思再次浮动起来,挥舞鞭子的手臂都仿佛更有力了几分。
伯爵大人依然勇武,依然能带领他们驰骋四方!
吩咐完了老三,杜伦的身子转向老二。
司农官被结果后,杜伦将庄园的所有农业事务全权交给了老二负责,最大限度榨干这位农业人才的价值。
事实证明老二完成的很不错,海滨镇中收集起来的肥料,在专业的处理过后都步入了发酵的正轨,就等着这段时间的春寒过后派上用场。
春耕前的其他准备工作杜伦也得交代下去。
比如说挑选种子和耕田,其是在农业基础薄弱的海滨领,做好了完全可以事半功倍。
“老二,司农官死后,生产就交给你了。”杜伦顿了顿,继续说道。
“明天我会让斯图尔特带人收拾了那只米虫的粮仓,具体数据你整合收集一下,做完这项工作之后,我教你如何挑选种子的技术,你推广下去,在春耕前要让所有的农户都了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