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公羊家政治哲学探微
- 平飞
- 2862字
- 2025-04-22 16:53:32
一 政治的哲学思考与政治哲学
人是政治的动物,对政治的思考体现了人对自身本性的高度自觉,也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人类对政治的思考,实有不同的思考层次与思考方式。有学者认为:“政治思考、政治思想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古典意义的政治学(Politics)的方式、现代意义的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方式以及试图将政治问题的基本预设揭示出来的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的方式。”[1]这种划分是从西方学科分类与分化的角度作出的,也较为清楚地勾勒出西方政治思考的历史逻辑,富有启示意义。其实,政治思考的这三种方式,可以简化为二,即政治的科学思考与政治的哲学思考。当然,这种划分只有在学科研究的意义上才有必要,真正实际的思考经常是两种思考同时呈现,只不过更侧重哪个层面而已。[2]
冯友兰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曾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作正式的哲学论著。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料,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语,可以说是东鳞西爪。因此就使人有一种印象,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没有系统。如果是就形式上的系统而言,这种情况是有的,也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形式上的系统不等于实质上的系统。”因此,他认为:“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的一个任务,就是从过去的哲学家们的没有形式上的系统的资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找出他的思想体系,用所能看见的一鳞半爪,恢复一条龙出来。在写的哲学史中恢复的这条龙,必须尽可能地接近于本来的哲学史中的那条龙的本来面目,不可多也不可少。”[3]按照这个来推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没有正式的政治哲学论著,但立足思想表达的实质系统来考量,中国古代思想家肯定有对政治的科学思考与哲学思考。根据实质系统,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勾勒出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形式系统,当是政治哲学研究工作者的一个任务。
政治哲学是一个很现代的术语,是现代学科不断分化发展的产物。正如著名的政治哲学史家施特劳斯所指出的:“哲学和科学的分野得以确立,政治哲学和作为一种研究政治事物的自然科学的政治科学之间的区分也随之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从传统上看,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是一回事。”[4]传统中国就是把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当作一回事的。
中国学者任剑涛曾认为:“政治哲学思考问题的进路不是政治事实,而是政治价值、政治应然之类的问题。”“政治哲学不向实际的政治生活具体负责,政治哲学的理论规范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政治哲学的一个特点。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来讲,所有的政治哲学思考,强调的都是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和哲学性在思辨上的结合。这样的政治哲学负责的不是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而是政治生活应该构造成什么样的状态,以及现实的政治生活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正当的。”[5]这个界说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般理解。他在与政治科学的比较中指出,与政治科学关心“实然性”问题,即“是什么”的事实问题不同,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应然性”问题,即“该是什么”的价值问题;与政治科学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事实对应不同,政治哲学不必与现实的政治生活一一对应。
其实,政治哲学也并非不关注“是”,只不过关注的不是政治生活现象的偶然性的“是”,而是必然性的“是”,以及“是其所是”的“是”,也就是必须经过哲学反思才有可能把握的“真是”。施特劳斯说:“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整的了解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6]从“求是”的层面说,这是非常深刻的。同时,政治哲学既面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是”,而又超越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是”,并对现实政治生活说“否”,而且还提出“应该是”。说“否”与“应该是”表明,哲学对政治的考问绝不能满足于直接描述并默认实然的“是”,而要对政治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并确立判断的价值标准,考究“政治的善”和“善的政治”。如此看来,认为“政治哲学是道德哲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与延伸”,[7]当是对政治进行哲学考问得出的结论。“求是”与“求善”都是政治哲学所关心的,但这个“是”并非一般的“是”即“事实是”,而是“本质是”,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政治哲学不必与现实的政治生活一一对应,但真正的政治哲学总是想使自己消灭在政治生活当中,化成实实在在的“善的政治”。而政治哲学能否消灭自身,不仅取决于这种哲学是否彻底,而且取决于是否具备现实条件。
对于什么是政治哲学,不妨来一次顾名思义。所谓政治哲学,就是从哲学注重反思,寻根究底,追问应然等的角度或高度来探讨政治生活的基源、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事物的本性、政治判断的标准等问题而形成的学问。李天然在《译者前言》中对施特劳斯定义的概括就指明了这一点:“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问题。施特劳斯解释说,对于政治领域中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不持赞成或反对、选择或排斥、赞美或谴责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涉及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是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前提的,政治哲学的努力就是要探讨这些标准,以期获得关于这些标准的真正知识。因此,政治哲学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它的目的既在于认识政治事物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社会制度。”[8]这个概括性表述既突出了政治的根本问题,又突出了哲学的思维问题,既突出了“哲学求是”的问题,又突出了“政治求善”的问题。
紧扣政治与哲学两个关键词来考究,追问出来的政治哲学主题是哲学层面的政治,包括政治生活的基源问题、政治现象的本质问题、政治事物的本性问题、政治判断的标准问题、政治话语的建构问题、政治理念的核心问题,等等。追问出来的方式是政治主题的哲学思考,突出表现为对政治生活各种根本问题的前提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建构性思考,等等。
政治的哲学思考可以参看亚里士多德采取的一条路径:“政治研究第一应考虑何者是最优良的政体。如果没有外因的妨碍,则最切合于理想的政体要具备并发展哪些要素。第二,政治学术应该考虑到不同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政体。第三,政治学术还应该考虑,在某种假设的情况下,应以那种政体为相宜。第四,政治学术还应懂得最相宜于一般城邦政体的通用形式。”[9]必须指出,亚里士多德路径只是一种路径,因为哲学思考本没有固定的路径,但哲学思考始终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即世间又超世间,这是一样的。与这种侧重比较、选择、假设的哲学思考不同,中国古代侧重系统、整体、圆融的哲学思考,如对宗法社会的政治等级秩序结构的建立与设置的思考:“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10]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国、家、室、宗、隶子弟、分亲是政治治理的对象,上下一贯,构成了一个等差有序的政治结构体。[11]
进入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哲学思维世界,不难根据“实质系统”编码出一个具有“形式系统”的政治哲学,因为儒家最关注的就是“善的政治”与“政治的善”,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政治秩序、政治信仰、政治判断、政治言说、政治理念、政治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