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渡时代的“造桥”者:陈衡哲评传
- 李火秀
- 2398字
- 2025-04-25 19:23:44
前言
陈衡哲(l890—1976),英文名Sophia H.Z.Chen,原籍湖南衡山,1890年7月12日出生在江苏常州。陈衡哲一生堪称传奇,她有多个“一”的称誉,如中国首批清华留美女学生之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中国第一个女西洋史学者,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教授等。陈衡哲幼时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在舅父庄蕴宽的影响下,勇敢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离开家人辗转广州、上海等地求学。1914年,陈衡哲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并先后任职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陈衡哲曾4次代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主编《中国文化论集》。中西贯通的教育经历使她在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都颇有成就。陈衡哲不仅从事西洋史研究,而且创作领域如小说、诗歌、散文方面颇多名篇佳作,主要著述有《西洋史》(上下册)、《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西风》、《陈衡哲早年自传》等。
在阅读与追踪陈衡哲的思想人生时,最深切的感受是她反抗命运,勇于“造命”。事实上,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万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陈衡哲曾说:“我曾经是那些经历过民国成立前后剧烈的文化和社会矛盾,并且试图在旋涡中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中的一员。因此,我的早年生活可以被看作一个标本,它揭示了危流之争中一个生命的痛楚与欢愉。”她的奋斗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处于过渡时代旋涡中知识女性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可以说,陈衡哲实现自我“造命”是不易而艰辛的,而她奋力搏击命运的决心与勇气正是时代新女性把握自己命运、不随波逐流的真实写照。当然,陈衡哲也的确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女性的人生道路。她的人生思想不仅涤荡了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而且,她糅合中西古今文化传统、建构出修身立德、立言齐家的新女性范型,展露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现代中国女知识分子所达到的新境界。
胡适十分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这用来形容陈衡哲,也颇有意味。在人生开辟、白话文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陈衡哲都是处于过渡时代的一个开风气的创新型人物。当她学成归国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此时,为人所耳熟能详的冰心、庐隐、凌叔华、苏雪林等最早一批女作家还都是大学生,而享誉40年代中国文坛的苏青、张爱玲那时仍是深受家庭束缚不得自由的闺阁女子。由此来看,陈衡哲无疑是她们的师辈。而在轰轰烈烈的“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当胡适摇旗呐喊深感孤独时,是陈衡哲率先用白话文创作来回应、支持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国内的陈独秀遥相呼应,高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陈衡哲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阵。1917年,她用白话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堪称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1928年,胡适为陈衡哲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序时称,陈衡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陈衡哲在学术研究方面,着力编著出版了《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其中《西洋史》影响最大,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此书在当时一版再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陈衡哲既是教师、作家,也是学者,集多元身份于一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而且能怀抱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情怀。她曾写过一篇名为《纪念但丁》的文章,其中谈到纪念但丁的理由,“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特别过渡时代的人”,“过渡时代的人,比如渡河的人,有的是坐在船上呆等着上岸的,有的是被挤到水里去淹死的,有的是去造桥的。但丁便是最后一种,所以我们尤当纪念他”。[1]陈衡哲怀抱着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确立了自己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造桥工作。”她说:“我们生在这个过渡时代的人,却没有现成享受这些的福气;我们须得用脑汁心血去换取,我们须得裂肤折骨的去争得。这便是我们的造桥工作。”[2]陈衡哲关心时事,爱护青年,热心社会演说,她秉笔直书,大胆揭露社会问题,引起国人疗救的注意。从某种程度而言,知识分子追求知识价值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衡哲有此宏愿和抱负,尽管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路途中荆棘遍布,举步维艰。然而,陈衡哲终其一生,都抱着这一理想与信念,矢志不渝。
陈衡哲是一位既有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又有深厚史学功底的学者型女作家,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是很困难的。因为她在学术研究、教学、创作等方面皆有涉及,她既是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新旧的学者,也是一位对民族复兴、国家兴亡有着深沉思考的知识分子。因此,展开对陈衡哲的学术思想、文学创作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回顾和总结20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变迁与历史进程,梳理女性文学在现当代的流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撰写,即是基于上述思考维度展开的。全书以陈衡哲一生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为逻辑线索,分别就陈衡哲的家庭背景、早年教育、思想志趣、理想追求、留学生活、教书经历、《西洋史》(上下册)编写、《小雨点》《陈衡哲早年自传》《衡哲散文集》《川行琐记》事件、参加太平洋学术会议与主编《中国文化论集》、晚年岁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剖析和阐述。全书着力于按历史与逻辑、思想与美学相统一的原则,追踪陈衡哲一生活动的思想轨迹,从中探寻陈衡哲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洋历史、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等命题的认识、理解与反思,以期管窥这位学者型女作家的思想境界、精神内质和文化心灵。
[1] 陈衡哲:《衡哲散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2] 陈衡哲:《衡哲散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