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在本书所依托的众多历史文献资料中,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料集是主要参考部分,对全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已收集的历史文献资料、书籍和论文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进行界定,同时概括出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最后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进行相关评述。

本书的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有关东北解放区的资料选编、史稿和公开发行的报刊。《东北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早期重要的报纸,《东北日报》对于了解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方针以及基本的历史活动有重要的帮助。 《新生报》《胜利报》《西满日报》《辽东日报》对本书也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报纸的阅读资料比较繁杂,必须进行仔细地甄别。文献资料方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资料选编,如魏宏运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的《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等等,这些文献资料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解放战争期间各个解放区出台的各项政策和相关文件;此外,文献资料中还包括以内容作为线索的资料选编,如《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4 辑),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税务局、档案馆编的《东北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3册)》,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这些史料集对于了解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等内容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以主体作为线索的资料集,例如青年运动资料集、妇女运动资料集等。陆雅萍等主编的《东北青年大事记》,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主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妇女运动史》等资料对社会保障中的机构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本书第二章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的写作有着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毛泽东、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选、年谱及回忆录等资料,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解放战争这一时期东北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基本状况。郑功成著的《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对社会保障概念及学科属性的界定,社会保障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及其对制度实践影响的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模式等宏观关系进行了探讨。刘燕生著的《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以社会生活中的老、弱、病、残、失去工作机会等弱势群体保护的责任为主线,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了保障家庭、互助、市场、政府机制各自的产生、原理、运行规律、优势、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层次的探讨。这些关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论著对研究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岳宗福的《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历史和概况,并提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模式和道路选择。蔡勤禹的《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研究了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以及国民政府的社会救济,同时对民间社会的互助共济进行了阐述,进而对民国时期社会救济进行了反思。黄惠运著的《中央苏区社会保障研究》,作为第一本中央苏区社会保障史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书中从社会保障条件、社会保障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优抚工作、社会救助活动、社会保险政策、社会福利待遇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央苏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开展的社会保障事业,并由此得出一些经验启迪,对新时期开展社会保障事业,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焦润明、张春艳著的《中国东北近代灾荒及救助研究》,分别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灾、旱灾、饥荒、瘟疫、灾荒的民间慈善救助、政府的赈灾筹款措施、近代东北的公共卫生防疫法规及公共卫生防疫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注意分析和深入挖掘史料背后的历史原因,还原历史本真,对本书社会救济部分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朱建华主编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通过对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与外贸、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归纳叙述,说明了财政经济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政府各个部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苏甫主编的《东北解放区教育史》、王建中等著的《东北解放区文学史》、东北解放区印钞简史编辑委员会的《东北解放区印钞简史》都对本书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在已发表的论文中,目前尚没有全面、系统研究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文章。目前,搜集到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关于社会保障的相关文章、社会保障综合性文章、社会救济救灾方面的文章、与劳动立法相关的文章,社会保险、卫生防疫方面的文章以及相关的学位论文,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予以介绍。

1.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

社会保障属于社会学的重要内容,赵世瑜、邓庆平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史进行了综合分析。姜卓娅、王薇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欧阳万鹏、谢少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及其思想教育意义》,高君、夏丽霞的《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价值》,李静、柯卉兵的《毛泽东战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中国化的过程、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对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保障的综合研究

王媛的《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研究》,对1921—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思想与做法进行梳理。赵艳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事业研究》,对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保障工作发展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为新时期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借鉴。

3.对社会救助的研究

对社会救助的研究是社会保障中研究最充分的内容,高中华、孙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史进行了综合梳理。赵朝峰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对解放区出现的灾荒、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采取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了梳理。王利军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社会救助》,论述了解放区对难民、灾民等弱势群体进行有计划的安置等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对当今社会的社会救助起到借鉴作用。高冬梅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理念及实践历史考察》,对弱势群体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解放战争时期弱势群体的出现以及救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行了经验总结。关于对社会救助的研究还有张玮的《社会救助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措施与成效》等。这些文章都详细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灾害以及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些灾害采取的措施,对于研究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救济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社会优抚的研究

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对解放区社会优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军人的优抚安置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罗平飞的《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军人抚恤优待及退役安置政策研究》、谢苗的《中国共产党的抚恤政策研究(1949—1966)》、刘爱民的《建国以来军人优抚制度回顾》。这些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军人优抚工作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对社会保险的研究

吕伟俊、岳宗福的《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领导的社会保险立法》,对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进行评述。这方面研究还有宋士云的《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险政策探析》。此外,李琼的《民国时期社会保险初探》,对1921—1949年中国出现的以20世纪30 年代上海租界人力车夫互助保险、简易人寿保险和20世纪40年代川北盐工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险进行阐述。高学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劳动保护立法》《新民主主义政权劳动立法的历史考察》,张友南、孙伟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劳动立法浅析》,刘志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动立法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等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动立法的发展概况以及历史意义。杨云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工劳动立法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妇女这个社会群体中劳动立法的发展。

6.对社会福利的研究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妇女、儿童、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福利诉求上。相关论文有严奇岩的《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段彩屏的《评建国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政策》,安江虹的《民国时期民族企业福利的发展、特征与效应初探》,吕红平的《民国时期的妇女社会工作》,张智伟的《战后上海难童教养问题研究(1945—19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