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色陆地在折射透镜外晕染成幻影,杨戎洁扯下除埫器的瞬间,回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
3147年深秋的会议室里,牛顿-埃坦马埫直线粒子对撞机的全息投影正在吞噬最后一线自然光。全球百名顶尖学者被蓝光镌刻成沉默的剪影,没有人意识到这场论证会将成为人类纪元的黄昏。
“会议开始,请各界学者入座。”冰冷的机械音遍布会议室,随后,杨戎洁和所有学者面前的全息屏上显示出对撞机的信息。
“本对撞机的首要目的旨在人工合成第155号元素“埫”,该物质由杨戎洁女士和她带领的团队共同发现,下面由杨戎洁女士作为代表发言。在发言结束后,请各位学者投票决定是否要进行该项试验。”
杨戎洁正了正紧绷的衣领,起身鞠躬。
“首先很感谢GCSTR(全球科技研究组织中心)和CAS(龙国科学院)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在场各位想必已经十分了解埫这种元素了,但该元素与其他第一主族的元素略有不同,一般来讲,第一主族的元素都极为活泼,例如钾钠锂等元素,但该元素在原子态下,核外电子的分布是未知的,我们团队也把这种分布叫做“埫态分布”,这导致在有且仅有一个埫原子的时候,它向外界释放的能量约为二十万公斤的铀235释放的能量,在理论上,它向外释放能量的速度是温和的,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同时该元素并不具有放射性,在能量完全释放后将衰变成惰性气体。”杨戎洁把手中的资料投影在显示屏上“各位请看,这便是我们团队两年半来所得出的结论,目前我们没有任何除牛顿-埃坦马埫直线粒子对撞机外能创造它的方法,这便是我的介绍,各位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说明,谢谢。”
当所有人听到这夸张的数据时都一脸不可置信,二十万公斤铀235所释放的能量,而且仅是一个原子释放出来的能量。
质疑声在第三分钟开始炸响。
“但杨教授,它真的没有任何危害吗?要知道,仅仅是铀钚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了。”一位R国学者起身提问。
北美代表霍夫曼教授推开悬浮椅,全息屏蓝光将他眼角的皱纹蚀刻成沟壑:“放射性管控的幽灵还在太平洋飘荡,杨教授如何保证这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关于这一块,我们做过数据模拟。”杨戎洁皱起眉头,将屏幕切到下一个画面——是埫原子在地球环境下的模拟实验,只见埫原子在空中缓慢而温和的释放着热能和光能,像一个微缩的人造恒星。
“明天也是牛顿-埃坦马埫直线粒子对撞机正式完工的日子,在机器测试后,我希望将我们发现的埫元素来进行第一次试验,请各位投票吧,多谢各位学者的支持。”
学者们议论纷纷,有人举手支持杨戎洁,认为这是人类能源问题的一大突破,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灾难,模拟数据不代表真实的情况。
57:41:7。
宣布结果的刹那,对撞机的环形甬道在模拟图中开始旋转。杨戎洁抚过发烫的终端机,没注意到反对派学者离席时撞翻的咖啡,正沿着桌沿滴落成宿命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