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更好地促进中医骨伤科学术发展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培养出更多的中医骨伤科临床专业人才,反映著名中医骨科专家何天祥、何氏祖孙六代及其传人从事中医骨伤科工作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我们策划编写了《何天祥骨伤科精粹》。这也是继“何氏骨科流派”入选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之后,我们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
何天祥(1923—2019),研究员,蒙古族,为何氏骨科第五代嫡传传人。在七十多年的中医骨伤科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中,何天祥全面继承了何氏先辈在缺医少药的大漠草原中积累出的骨伤治疗方面的诊疗经验,极富传统的蒙医风格。同时,融入中医学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逐渐形成何氏骨科的学术思想和较为系统的骨伤科理法方药诊疗技术。他以中医药为本,结合舞蹈艺术、运动医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知识,首创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艺术医学,为中医骨伤科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术发展道路,在中医骨伤科领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他始终坚持践行“大医精诚”,将良好的医德医风贯穿于医疗临床实践中,在为患者诊疗取得确切疗效的同时,还构建出友善的医患关系。其医术和医德在国内外患者中口碑相传。
何天祥在九十高龄时仍然亲临医疗第一线,悉心指导弟子们的临床工作。他对临床体会和治疗经验,从来都是毫无保留的。只要弟子们请教,他都详细讲解和示范。他非常重视医疗的责任心与社会功能的发挥,常说“治愈病员恢复伤前的工作、劳动能力,事关国家需要的生产力”“见彼疾苦,若己有之,一心赴救”。他以爱心感化患者及其家属,期望能够带动大家养成具有爱心的美德。他还提倡预防为主的健康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的行为方式,期望人们能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开创了中医艺术医学。199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首届艺术医学大会上,何天祥首次就他的研究成果《中国艺术形体损伤特点、规律及防治》做大会发言交流,相关论文被收录于美国《南方医学杂志》和“国际艺术医学最新进展”丛书。其后何天祥多次应邀在国际艺术医学论坛交流,推动了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为弘扬和传承祖国传统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作为国家批准的何天祥学术经验的首批继承人,长期侍诊在侧,感受极深。
何天祥十分重视学术传承与教育工作。他认为“教人疗伤,一时之效;著书育人,功在千秋”。在他的指导下,我们专心整理其一生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梳理成册,稿凡数易,期望能够供中医骨伤科、艺术医学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这不仅是一本汇集了几代中医人临床诊疗心血的中医骨伤科学专著,也是一本反映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珍贵文献集成,学术性、实用性兼备,可供中医骨伤科专业人员在临床中研究和中医药学生学习,也可以作为中医临床技能培训教材。
由于医、教、研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只能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编写工作。时间紧,学识浅,书中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尚祈同道指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先生题写书名并为本书作序,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也为本书作序;北京中医药大学毛嘉陵研究员为何氏骨科学术研讨和本书出版开展了系列策划与组织协调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何洪阳教授对本书编撰工作进行了指导。在此,谨致衷心感谢。
何浚治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