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保保败走甘肃 徐达凯旋镇北方

朔风裹挟着残雪,如无数把锋利的匕首,无情地掠过太原城头。王保保紧攥缰绳,指节泛白,青筋在皮肤上凸起,仿佛一条条蛰伏的青蛇。身后马蹄声渐远,十八骑踏碎满地寒霜,扬起阵阵雪雾,宛如一幅苍凉悲壮的画卷。他忍不住回头望去,只见明军旌旗似红云般漫过城墙,箭楼上火把连成赤色长龙,将夜幕照得通红,那熊熊燃烧的火光,恰似元朝气数将尽的预兆。

腰间虎符硌得肋骨生疼,那是去年元顺帝亲赐的“征虏大元帅”印信,往日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与权力,此刻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灼得他心焦。这枚虎符,曾见证他的辉煌,如今却成了他败逃的沉重枷锁。

“大帅,追兵在五里外!”亲卫哈剌勒住马,焦急地喊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惧。王保保猛地勒紧马缰,枣骝马人立而起,前蹄在冻土里刨出两道深沟,嘶鸣声回荡在寒夜中,那声音凄厉而绝望,仿佛也在为这败局悲鸣。他望着西北天际铅云翻涌,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十年前。那时,他麾下铁骑如云,在雁门关大破明军,威名远扬,连朱元璋都曾派人送来联姻书信,试图拉拢。可如今,时移世易,竟落得如此狼狈逃窜的境地,命运的无常,让他心中满是苦涩与不甘。

残部行至汾河渡口,河面浮冰如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预示着前路的凶险。王保保解下披风,轻轻裹住怀中啼哭的幼子,眼神中满是疼爱与担忧。这披风,曾为他抵挡无数严寒,如今却要用来保护他最珍视的骨肉。就在这时,对岸突然传来梆子响,三百明军伏兵从芦苇荡里如鬼魅般跃出,箭矢破空声瞬间划破寂静的夜空,宛如死神的召唤。

哈剌眼疾手快,挥刀替王保保挡下三支流矢,然而,第四支箭却无情地射中他的脖颈,鲜血如泉涌般喷出:“保...保住大帅!”哈剌艰难地挤出几个字,便栽倒在地。王保保目眦欲裂,望着哈剌倒下的身影,心中涌起一阵剧痛。哈剌跟随他多年,忠心耿耿,如今却为了保护他而死。他咬牙挥鞭,枣骝马嘶鸣着踏碎薄冰,冰水浸透皮靴,寒意直钻骨髓,可他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带着幼子逃离险境,为元朝留下一丝血脉。

与此同时,太原城内,徐达正将缴获的元军帅旗展开。金丝绣的蟠龙缺了半只爪子,在夜风的撕扯下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元军的衰败。“传令下去,三日之内不得扰民。”徐达望着百姓们怯生生推开的门缝,对副将说道,眼神中满是悲悯,“把军粮分一半给老弱,就说是替元廷还十年的税。”他深知,收服民心远比占领城池更为重要。在这乱世之中,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要让太原的百姓知道,明军与腐朽的元军不同,是他们的希望。

夜幕降临,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帐内众人的脸上跳动,仿佛在演绎着这场战争的跌宕起伏。徐达将王保保遗留的兵符掷在案上,语气中带着一丝轻蔑:“这孛罗帖木儿的徒弟,终究是棋差一着。”孛罗帖木儿曾是元朝的名将,而王保保作为他的徒弟,却未能延续师傅的辉煌,在徐达面前一败涂地。谋士刘伯温抚须笑道:“王保保若死守太原,以逸待劳,倒还棘手。偏生他贪功冒进,反中了将军‘围魏救赵’之计。”

原来,徐达深知太原城城高池深,强攻必然伤亡惨重。于是,他佯装攻打别处,引诱王保保出兵救援,实则暗中集结兵力,直取太原。王保保果然中计,离开太原,等他发觉时,太原已落入徐达之手。正说着,帐外忽有马蹄声急,信使滚鞍下马,呈上孙兴从北平发来的急报。徐达展开急报,眉头微微皱起,北平局势危急,元军正全力攻城。

北平城墙下,元军攻城槌撞得砖石崩裂,尘土飞扬,那巨大的声响,仿佛是死神的擂鼓。孙兴站在垛口,望着漫山遍野的元军营帐,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深知,援军即将到来,元军的末日也即将来临。忽闻城西号角震天,烟尘中“徐”字大旗猎猎招展。围困北平的元军阵脚大乱,被两面夹击,顿时砍得人仰马翻。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悲壮的战争交响曲。

孙兴提刀跃下城墙,刀锋劈开元军将领的头盔时,远处传来唢呐声——徐达的凯旋军正穿过通州驿道。那激昂的唢呐声,仿佛是胜利的号角,宣告着明军的辉煌战绩。

北平城朱雀大街,百姓们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徐达身披玄铁甲,威风凛凛,马鞍上挂着王保保的雕弓,那是他胜利的象征。街边孩童追着战马跑,亲兵们笑着抛给他们几个铜钱,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回荡在街道上,为这历经战火的城市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

庆功宴设在都督府,府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徐达端起酒碗环视众将,神色庄重:“这碗酒,先敬战死的弟兄。”酒液泼在青砖上,洇出暗褐色痕迹,像极了太原城头未干的血迹,提醒着众人胜利的来之不易。每一滴酒,都饱含着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与敬意;每一道痕迹,都铭刻着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众将纷纷端起酒碗,一饮而尽。他们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他们要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稳固,继续征战四方,披荆斩棘。在这胜利的喜悦中,他们也深知,战争尚未结束,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但他们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至正二十八年深冬,元上都皇宫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雕龙鎏金的龙椅空了大半日,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攥着密报的手指微微发抖,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案上狼毫笔杆骨碌碌滚落,浓墨在“太原失陷”四字上晕开,仿佛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覆灭。

“王保保...王保保!”元顺帝怒不可遏,一脚踹翻青铜鹤灯。鎏金鹤首砸在青砖上,火星溅上帷幕,顿时浓烟滚滚。火焰舔舐着蟠龙纹帐幔,将天子苍白的面容映得狰狞可怖。“当年若听脱脱之言,何至于此!”他的嘶吼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震得梁间燕雀扑棱乱飞。

窗外,风雪呼啸着掠过城墙,恍惚间似有明军战鼓传来。元顺帝踉跄着扶住龙椅,望着殿外翻飞的雪花,心中满是恐惧与绝望。曾经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如今竟到了如此田地。他想起脱脱丞相被谗赐死时那悲怆的眼神,悔恨如潮水般涌来。若不是自己轻信谗言,自毁长城,怎会落得今日这般境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太原城头,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身披铁甲,正在深夜巡城。月光漫过箭楼的垛口,照见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寒风卷着细雪,打在他刚毅的面庞上。城头士卒裹着单衣打盹,有的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徐达见此情景,心中满是不忍,当即解下披风披在一名少年兵身上。

“将军,您...”少年兵惊醒,惶恐地要起身。

徐达按住他的肩膀,温声道:“好好歇着,莫要冻坏了。”

远处更夫敲过三更,梆子声混着胡笳呜咽,隐隐传来塞北方向。徐达望着星斗闪烁的天际,想起朱元璋临行前的嘱托:“北境不平,卿不得还朝。”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握紧腰间的佩刀。太原虽是重镇,但不过是北伐的第一步,平定北方的大业,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黄河岸边,王保保望着对岸甘肃的山峦,心中一片凄凉。曾经的扩廓帖木儿,大元帝国的柱石,如今残部只剩七骑。他怀中幼子高烧呓语,小脸烧得通红,滚烫的体温透过衣襟传来。河冰下传来裂帛般的声响,仿佛天地在脚下崩解。

“大人,虎符!”亲卫一声惊呼。

王保保低头,只见腰间虎符不知何时滑落,坠入浊流。青铜虎符在冰水中激起细小的漩涡,转瞬便被冰凌掩盖。他望着虎符消失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那不仅仅是一块虎符,更是他辉煌过去的象征。曾经,他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跟随孛罗帖木儿南征北战,为元朝立下赫赫战功。他曾以为,自己能够力挽狂澜,重振元朝的声威。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将他的梦想击碎。

逃亡路上,王保保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十四岁那年,他随养父孛罗帖木儿出征,在居庸关大破红巾军。那时的他,纵马驰骋在沙场上,弯刀所指,敌军无不望风披靡。他记得义父临终前的嘱托:“保保,大元的天下,就靠你了。”从那时起,他便将复兴元朝视为己任。

后来,他独当一面,与李思齐等军阀争雄,虽内耗不断,但也曾多次击败明军。太原之战前,他手握十万大军,踌躇满志。谁能想到,一场火攻,便将他的精锐付之一炬。徐达那看似简单的计策,却如雷霆万钧,打得他措手不及。

幼子的一声啼哭打断了他的思绪。王保保低头看着怀中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柔情。无论如何,他都要保护好自己的骨肉,为元朝留下一丝希望。于是,他强打起精神,带领着残部继续向甘肃方向行进。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躲避明军的追杀。寒风中,战马的嘶鸣与孩子的啼哭交织在一起,更添几分凄凉。

而此时的北平城,徐达在稍作休整后,便开始着手部署北方的防御。他深知,王保保虽然战败,但仍有一定的实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且,元朝的残余势力也并未完全消灭,北方边境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徐达召集众将,在帅府大堂内展开军事会议。大堂中,烛火摇曳,众将目光炯炯。徐达展开地图,详细分析当前的局势:“王保保虽败走,但甘肃一带地势险要,他定会据险而守。且元朝残余势力仍在草原活动,随时可能南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他先是加强了各重要城池的防御工事,增派兵力,储备粮草。在北平、大同、宣府等重镇,城墙加厚加固,城防器械一应俱全。同时,他还派遣探子深入草原,密切关注元军的动向。这些探子乔装打扮,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牧民,在草原上建立起情报网络。

此外,徐达还积极与当地的部落进行沟通。他亲自接见各部落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他承诺保护部落的安全,给予贸易便利,同时也希望部落能协助明军抵御元军的侵扰。在他的努力下,许多部落纷纷表示愿意与大明合作。

在徐达精心治理下,北方边境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恢复正常,田野间又响起了耕作的声音,集市上也热闹起来。然而,徐达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时刻牢记着朱元璋的嘱托,日夜坚守在北方,守护着大明的疆土。他常常亲自巡查军营,督促士兵训练,改进战术。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王保保一路艰辛地逃到甘肃后,立即着手收拢残部,企图东山再起。他深知,甘肃地理位置重要,易守难攻,是他重整旗鼓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绕,关隘林立,进可攻,退可守。于是,他在兰州、甘州、肃州等地设立据点,开始招兵买马,训练士卒。

他派人四处张贴告示,以恢复大元荣光为号召,招募勇士。一些元朝旧部、当地豪强纷纷响应,投靠到他的麾下。同时,他还与当地的一些势力进行联络,寻求支持。他与吐蕃部落结盟,与哈密王互通书信,试图建立起对抗明军的联盟。

王保保在训练士卒时,吸取了之前战败的教训,改进战术。他加强了骑兵的机动性训练,注重火器的使用,还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重装骑兵。他亲自示范,讲解战术要领,士兵们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训练十分刻苦。

在粮草方面,他鼓励士兵屯田,开垦荒地,同时征收赋税,储备物资。他还派人修缮城池,加固防御工事,在险要之处设立烽火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随着王保保势力的逐渐恢复,北方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徐达得到情报后,立即调整部署。他在边境增派了更多的兵力,加强了巡逻。同时,他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应对王保保的进攻。

一场新的较量,在北方的大地上悄然拉开帷幕。徐达与王保保,这两位军事天才,即将再次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他们一个是大明崛起的军事统帅,一个是元朝最后的希望,究竟谁能笑到最后,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将继续书写下去,留下无数传奇与故事,供后人传颂与评说。在这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博弈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每一场战斗都将载入史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