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部地区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1]
- 应对百年变局Ⅱ: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强国战略
- 孙铁成
- 4014字
- 2025-05-09 15:10:48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且经济体量占全国比重超1/5,人口占全国近1/4。近年来,随着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态势的不断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并实施,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擘画发展蓝图,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推动中部地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这无疑为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力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教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于“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要求”为基本遵循,始终明确“高质量”这一核心主题,扎实稳步持续推进。着力实现全方位提升。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应当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标准。因此,中部地区在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唯有各领域共同发力,才能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实现全区域一盘棋。[3]中部六省发展水平不同,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度、融合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应对和化解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
从中部地区发展实际来看,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应时之举、权宜之计,必须分阶段设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中部地区要抓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明确重点任务,细化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形成中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竞合效应。具体来讲,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聚焦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挥科研院所密集、智力资源丰富优势,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聚焦协调发展,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
三是聚焦绿色发展,抓住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这个“牛鼻子”,加强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生态建设和治理,科学推进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国土绿化行动,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是聚焦开放发展,加快纵向、横向内陆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经济走廊,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
五是聚焦共享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协同发力,不断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供给配置,深度挖掘和利用区域传统优势文化品牌,进一步传承弘扬革命老区红色精神。[5]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集中反映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确保“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头,且行稳致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不竭的智慧源泉。为此,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具有先天优势。中部地区完全可以基于这个优势,在行政体制机制、经济社会等方面挖掘潜力、不断开拓创新。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发展理念。中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既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为此,只有持续坚持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
第三,协同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协同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部地区地处中华核心地带,具有连接东北、西北、西南、东部等各个地区的天然优势,也拥有协同其他地区的天然动力。中部地区已形成由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的南北呼应、共同支撑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为此,中部地区可以基于区位优势,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第四,循环开放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循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尤为重要的是,它还是内陆高水平开放和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重要支撑区。而构建大口径外循环,较大规模应用内外两种资源和发挥内外两个市场作用,是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只有坚持内循环和外循环双轮驱动,特别是外循环的重要作用,才能构建高质量的双循环和开放发展体系。
第五,共享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而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首先,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才能取得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其次,只有把发展成果分配好,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此,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在承载“三基地一枢纽”的重要功能等方面来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区域板块增长格局演变中把握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作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区域发展板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达到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从2017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年底,连续10个季度的经济增速领跑四大板块。2020年,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5.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的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上半年,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中部地区增长14.7%,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连续2个季度领跑四大板块,为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6]中部地区既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劲的发展动力,又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完全能够肩负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第二,从“三基地一枢纽”的功能提升中把握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2006年,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决策,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这个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西部地区的原材料和矿产品要通过中部地区运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电力输送、能源输送,所以中部地区在全国的骨干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强,这也是它的全局意义所在。
2025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
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要求。一是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主要考虑2025年是“十四五”结束的时间,明确这个时间节点的目标,有利于检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到2035年,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主要考虑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相呼应。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领域分别提出了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一同构成了目标体系。
注释
[1]本文2021年9月15日发表于“学习强国”。
[2]《为什么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载《学习时报》2021年8月6日,第A1版。
[3]《为什么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载《学习时报》2021年8月6日,第A1版。
[4]《为什么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载《学习时报》2021年8月6日,第A1版。
[5]《为什么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载《学习时报》2021年8月6日,第A1版。
[6]《打造重要增长极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合力》,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