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乱世顽童

曹操家世

公元155年,在中国历史上为东汉桓帝永寿元年。这一年的阳历7月18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户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曹操。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相貌普通的男婴,将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曹操的出生,给曹家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于是其家人将他叫作“吉利”,另外又给他取一个小名“阿瞒”。尽管曹操是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的“家庭成分”却不太好。

这里,先从曹操的家世说起。

曹操的父亲叫作曹嵩,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在汉顺帝刘保做皇太子时,邓太后因曹腾年轻谨慎厚重,使他侍候皇太子读书,特别受到汉顺帝亲爱。汉顺帝即位后,昔日陪读的曹腾也沾了主子的光,任小黄门,升迁为中常侍。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年仅三十岁的汉顺帝驾崩,随之由他刚满两岁的儿子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

永熹元年(公元145年)正月,继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夭折了。汉冲帝不满三岁就驾崩了,自然没有留下子嗣继承皇位。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立一位年长有德的宗室当皇帝,全部属意于严谨持重、举止有度的清河王刘蒜。不过,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拥立了八岁的勃海孝王刘鸿之子刘缵为皇帝,是为汉质帝。虽然汉质帝是一个小孩子,但也看不惯不可一世的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气势凌人。在一次朝会中,汉质帝当着群臣的面指着梁冀,义愤填膺地说道:“此跋扈将军也”。退朝后,梁冀衔恨在心,觉得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为人聪慧早熟,又是一国之主,担心汉质帝长大后难以掌控,决定害死他。随后,梁冀用毒饼毒死了汉质帝。汉质帝中毒身亡时才九岁,自然也没有子嗣。

有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汉质帝死后,朝臣议立新帝,以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为首的朝廷三公大臣们再次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为帝。不过,梁冀想拥立时年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继承皇位,这样更方便他继续把持朝政。尽管梁冀是手握大权的大将军,但是以李固等朝廷三公为首的“拥蒜派”占据着社会舆论优势,因此梁冀难以做出抉择——究竟是一意孤行强行拥立刘志为帝,还是顺从民意立刘蒜为帝呢?

就在梁冀犹豫不决时,曹腾在一天深夜里秘密拜访梁府,告诉梁冀,以他为首的宦官群体支持大将军拥立刘志为帝的决定。吃了定心丸的梁冀,在次日的朝会上耍起流氓来,手按宝剑用激烈的言辞强烈要求朝臣拥立刘志为帝,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同意他的决定的朝臣退朝后可以自行站着出去,不同意的就躺着被人抬出去!

朝臣也料不到梁冀突然来了这一手,一下子被吓住。面对死亡威胁,胡广、赵戒首先认怂了,都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们听从大将军的命令。”尽管李固不畏淫威,依然坚持己见,但是他孤掌难鸣,不能改变立君结果。就这样,刘志在梁冀的拥护之下登基为帝,是为汉桓帝。

刘志当了皇帝后,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大致相当于太监总管),加位特进。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历经四朝,都未曾有过失,所受到的宠遇一直未减,可谓宦官届的“常青树”,这实在难得。(《后汉书·宦者列传》:“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下诏追尊曹腾为高皇帝。这无形之中,曹腾也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他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上,唯一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假设曹腾出现在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面前,估计魏忠贤也得毕恭毕敬地称呼对方一声“老前辈”,毕竟人家才是这个行业的真正大佬。

依靠养父曹腾的关系与人脉,曹嵩在官场上也混得开,官拜司隶校尉。

汉桓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窦太后同意让宗室成员解渎亭侯刘宏继承大统,是为汉灵帝。汉灵帝即位后,更加宠信宦官,甚至认为宦官首领张让、赵忠是他的父母。作为宦官佼佼者曹腾养子的曹嵩,也得到汉灵帝的重用,擢拜为大鸿胪、大司农,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尽管曹嵩已经位列九卿,位高权重,但是这位仁兄还是很有进取心的,在仕途上还想更进一步,而官职在九卿之上的无疑是三公了。

东汉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地位尊崇,是很多人向往的官职。在当时,三公之位非德高望重之人不可担任。像曹嵩这种资质平庸且出身于宦官之家的人,本是没有希望位居三公的。不过,灵帝一朝,卖官鬻爵已是常态,就连地位尊崇的三公之位都可以像货物一样被摆上台面公开售卖。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太尉一位空缺出来后,顿时成为抢手的官职。

尽管“三公”之位售价贵点,但是买得起的人并不少。所以,对于当时的曹嵩来说,只有赶紧出大价钱才能将太尉之职买过来。而曹嵩并不是个清廉之人,因权导利,多年为官并不少捞。所以,曹嵩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赶紧掏钱买官,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万,成功当上了太尉,位列三公,由此走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后汉书·宦者列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不过,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汉灵帝便找了一个借口,罢免了曹嵩。就这样,曹嵩在太尉这个位置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赶回家了。

曹嵩花了亿万钱买个太尉才当了几个月,只不过是过了一把三公之瘾罢了。

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三国志》作者陈寿说曹嵩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不过,为了谨慎起见,陈寿又添加了这样一句话——“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话意思是说,没有人知道曹嵩是从哪家哪户过继给宦官曹腾的,曹嵩的祖宗是谁也没有人知道。据其他一些史料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过继给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根据以后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亲密关系来看,这个说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个说法在现代已被推翻了。2013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验证了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嵩、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嵩、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同时又确认了夏侯氏后人DNA的Y染色体类型,没有遗传学数据说明曹操有夏侯氏血统,从而推翻了曹嵩本姓夏侯的说法。也有一些书籍认为,曹嵩是曹腾从自家兄弟那里过继过来的亲侄子。对此,有人也曾经提出一些质疑理由,不足以验证曹嵩是曹氏家族内过继的说法。时至今日,曹操身世众说纷纭,依然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出现之前,人们对于曹操身世之争会继续存在的。

总之,曹操异于常人的出身,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问题少年

曹操虽然出身不太好,但其父曹嵩在京都洛阳担任朝廷要职,位高权重。曹操家境优渥,曹家可谓富甲一方。换言之,曹操家里有钱,他是一个不差钱的公子。

尽管家里很有钱,不过曹操的父亲曹嵩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读书学习也很少过问。由于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曹操成了一个问题少年。

既然是问题少年,我们来看看少年曹操都干了哪些让大人头疼的事儿。

据《曹瞒传》记载,曹操“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换句话说,曹操喜欢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不放过,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曹操的一位叔叔看不惯,屡次将曹操的过分行为告诉曹嵩,要求好好管教孩子,免得以后长大学坏了。

这位叔叔的“告状”,让曹操着实担忧了一阵子。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这位叔叔,便假装面瘫,歪脸咧嘴,嘴角流着涎水。这位叔叔见状,忙问其故。曹操答道:“我忽然中风了。”这位叔叔很是担心,未及细想就马上告诉了曹嵩。

曹嵩大吃一惊,连忙叫儿子过来,却见曹操好端端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曹嵩问道:“叔叔说你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答道:“我本来就没有中风,是叔叔不疼爱我,所以他在您面前说我的坏话。”

曹操的鬼点子得逞了,从此曹嵩再也不相信这位叔叔关于儿子曹操的“小报告”了。此后,曹操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得意妄为的曹操,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

反正都闲着没事干,那就找一件刺激的事去干吧。——这是曹操和袁绍这些纨绔子弟达成的共识。

这件刺激的事儿是——闹洞房抢新娘。

据说,抢新娘这件事儿是这样的:有一次,这俩哥儿结伴出来闲逛,看见一个村里有人举行婚礼,宾客正在热闹地吃喝。他们看见别人有好事,就条件反射地动了歪心思,想恶搞人家一把,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大。——“我就是见不得你好!”这估计就是当时曹操和袁绍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俩哥儿等到天黑了,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

果然,不出所料,众宾客都出去抓小偷了,连新郎也慌里慌张地出来凑热闹。趁大家都乱成一团去抓小偷这个空当,这俩哥儿蹑手蹑脚趁乱溜进了洞房,成功抢走了新娘。

在抢走新娘的过程中,袁绍笨手笨脚,慌乱之间不择路,掉进了荆棘丛中,衣服被荆棘挂住了——跑不动了。

怎么办呢?

眼见上当的村民们正往他们这边赶来,如果不及时跑路,被人家抓回去,屁股少不了一顿打。还是曹操鬼点子多,指着袁绍大喊:“贼就在这里。”吓得袁绍扯破衣服裤子忙不迭地逃跑。

此时,袁绍根本顾不上什么形象,何况黑灯瞎火的光着屁股跑路也不算是什么丢脸的事儿。

这龌龊事的最终结局是:新娘毫发无损地还给人家,恶搞者成功地跑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儿的刺激,还是小时候留下的影响太大,曹操日后养成了一个恶习——就是喜欢抢别人的老婆。

当然,养成抢别人老婆的恶习,后果比较严重。后来,曹操为此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这是后话。

曹操抢新娘是《世说新语》中的记录,有人说属于传说、流言之类,真实性不高。但不管如何,这件事情也体现出民间对这俩铁哥们的印象:小时候放荡不羁,不干正经事。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放荡不羁的事,当然不能全部反映出曹操的个性来。

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还干了一件轰动同龄人的惊天之举。

这件壮举是——“刺杀张让,为民除害”。

“三国第一刺客”曹操刺杀大宦官张让的惊天之举,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情节,而这更直接让一千多年后的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演绎成了“献刀刺杀董卓”。——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移花接木”的能力,简直是连接得天衣无缝啊!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惊天之举”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一样心中有一个侠客梦。

当侠客,自然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这不,曹操真的有一段“侠客行”之旅。

曹操虽然颇为叛逆顽劣,但他疾恶如仇,知道宦官张让是一个十足的大坏人。

是坏人,就该杀;要当侠客,就要杀张让这种大坏蛋!——这是曹操心中的判断。

当时,这个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十常侍之一。此人专权用事,残害忠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因此,张让在官民中的口碑都极差,天下人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曹操自然也有所耳闻,听久了难免就产生了刺杀张让的想法。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正在京城洛阳做官。有一次,曹操去洛阳,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闯进了张让的卧室。

一个刺杀张让的机会来了。

恰巧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曹操便想把蓄谋已久的想法付诸行动,试图行刺张让。

就在曹操血脉偾张正准备动手之时,张让忽然张开眼睛发现了他的危险举动。

“有刺客啊!”张让的尖叫声瞬时惊动了全府。

刹那间,卫士们紧闭大门,荷枪持剑摆好缉拿刺客的姿势,蜂拥而至。

看了这个缉拿刺客的场面,被激情冲昏头脑的曹操也冷静了下来,知道再不赶紧跑恐怕会把小命丢在这里。

曹操使出打狗戟法,行云流水,戟影纷飞,紧密有度,狂风暴雨般让人心惊胆寒。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杀到厅堂,从厅堂打到院墙,边后退还边嚣张地叫道:“挡我者死!”

卫士们傻眼了,不怕死的刺客见多了,但谁也没有见过这泼皮般打法的刺客。

没有一个卫士敢近前,没有一个卫士想去阻拦这个地痞般的刺客,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翻墙而去。

至于一向以害人为能事的张让,为什么没有对此事秋后算账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曹操是蒙面刺客,张让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不知道是谁来刺杀他,也不知道刺客的动机。

第二种情况,张让知道曹操的干爷爷曹腾和自己是同人(都是宦官),不好意思撕破脸把事情搞得太僵,毕竟出门抬头不见低头见。

第三种情况,曹操属于“激情杀人”且未遂,而他父亲曹嵩在京城做官,背后有人给他撑腰,况且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即使惩罚也可能只是从轻发落。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这可能就是一向飞扬跋扈的张让未报案让官府缉拿曹操的原因吧。

太学生涯

根据汉代的文献典籍《四民月令》中记载,贵族子弟九岁上小学,学习内容为识字课的《急就章》《三仓》、数学课《九九》和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识《六甲》《五方》,还有儒家经典《孝经》和《论语》,十四岁小学毕业。等到十五岁时,他们进入太学深造,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曹操的干爷爷和父亲都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都担任过重要官职。由此看来,曹操的家族资源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较的,他一出生就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自然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就这样,十五岁的曹操,从家乡来到洛阳的太学进一步深造。

太学是东汉帝国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的清华北大,这里自然是人才济济,不乏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在讲究门第身世的年代,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说出去确实不怎么光彩。所以,其貌不扬的少年曹操,在太学里就是普通一员。不过,曹操并没有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反而是积极结交一些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学。在太学学习期间,曹操认识了张邈、许攸等人,与袁绍也有交往。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社会精英。可以说,曹操在太学学习期间,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一定的帮助。

曹操虽然不怎么喜欢读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但他对“课外书”有着由衷的喜爱,尤其喜欢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三略》等都读得不亦乐乎。当然,不得不说,曹操的这个业余爱好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意思是说,曹操年少时就机灵能干,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没有认为他有才能。不过,曹操这个顽劣的小屁孩,经过时间的流逝,慢慢地长大了,他在太学里学习了两年时间,无论是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做人处事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不再是以前那个整日里调皮惹事的熊孩子了。

不过,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展现自己胸中的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必须通过走仕途这条路来实现。当然,曹操也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