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门显学。

所谓显学,就是指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说和学派。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研究它的文字,能够成文成说的,已经写了数千万字,如果再算上网络等途径上不成文的推测与研究,必定早已突破一亿字。而《红楼梦》全书仅仅百余万字而已。就一部小说而言,《红楼梦》蕴含了多少内容,可见一斑,这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今时今日的人们接触《红楼梦》,最初,多半是听说了一些零星的碎片信息,全面接触则是通过影视剧的居多,少数是通过小人书、片段性的小故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去读原著,并且略有所懂。这就是一门显学面向大众时的问题所在。影视剧固然精彩,但它只能呈现情节和画面,无法呈现原著的文字,影视剧与图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载体,影视剧无法彻底取代图书,它只能呈现大致的情节脉络,尤其是对《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作品来说。片段性的小故事更是如此。片面地观赏和阅读很容易给人造成“我已经知道《红楼梦》在讲什么”的错觉,而事实上,人们知道的可能仅仅是一些情节,还有可能对情节产生误解,无法全面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真正的精髓。

我始终建议,少年读者也好,成人读者也罢,最好能直接阅读原著。如果读不懂,再找辅助阅读的办法,比如查阅脂砚斋等历代批评家的批注,或相关的鉴赏解读类书籍。

读《红楼梦》,历代先贤都有不同的切入点。

有人主要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出身、家世、经历,认为摸透了这些,那么作者想要通过《红楼梦》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自然就会一目了然,姑且可以称之为“曹学”;有人专注于索隐,他们想要透过《红楼梦》字里行间的影射,再配以搜集文献史料,来寻找小说隐去的“本事”,试图以此搞清楚作者的所思所想;还有人,是考证派与索隐派兼而有之;又由于《红楼梦》现存版本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已经遗失,于是又有“探轶学”,致力于寻找曹雪芹原著及原著线索;再有专注于研究《红楼梦》传抄初期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去解读《红楼梦》的,姑且可称为“脂学”……这些探索都是在深化《红楼梦》的研究。事实上,不只各种研究方法很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每个人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结果。

人们研究《红楼梦》的文字浩如烟海。我们无法在本书中将它们一一陈述,大众读者也没必要深入研究到那个地步。至少在本书中,在这“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系列中,我不想去过多地探究曹雪芹的出身、履历,他哪年遇到过什么人促使他写出了人物张三和人物李四,他哪年遭遇了什么变故促使他写出这样一场悲欢离合……说到底,那都是作者自己的事情罢了。读者——至少少年读者——看到《红楼梦》一书,首先应该关注到的,是《红楼梦》的文字本身,而不是背后那些考证与索隐。说得更直白一些:我们必须先搞清楚《红楼梦》这部书究竟好在哪里,它凭什么位居中国文学的巅峰。它的所有伏笔、暗笔、隐喻、深意,以及那些费尽心思塑造的复杂人物,你都了解了吗?或者说,能够有个基本概念吗?如果有,那么再去了解考证与索隐不迟。如果没有,如果还不能欣赏到《红楼梦》的文字本身,只能记住一些额外的探究,恐怕也不过是出于无聊的猎奇心理罢了,是舍本求末,舍近求远。

因此,本书的解读,主要侧重于引导读者鉴赏《红楼梦》的文字本身。

本书主要解读的,是曹雪芹所留原著前八十回。

受篇幅所限,本书将前八十回缩写为四十七节。数量看似少了,但主线内容并无删减。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所有人物的结局,本书将关于结局的推测放在人物评析部分。

本书的故事缩写部分,力求尊重原著,务必保留最能体现曹雪芹世界观的文字,尽量将原著中最不能割舍的精华呈现出来,基本只略去了细腻的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等,尤其在文字风格和具体措辞方面,都尽量保有原著本来的风味。

本书的解读部分,参考了脂砚斋等历代批评家的批注,力求将《红楼梦》中的言外之意、文中之文剖析解读出来,呈现给今时今日的少年读者们。

高鹗(一说无名氏)续写的后四十回内容,普遍认为文学水平较低,且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因此不予逐章详细解读,只概述其主要内容,放在“后四十回”部分。

究竟怎样才能读好《红楼梦》呢?

诚然,《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小说,我们如今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从来不会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可以被超越的。即使新时代小说的情节可以更精彩,设定可以更丰富,也很难有作品可以达到《红楼梦》的思想高度。它是博大的,既能理解大人物的立场,也能洞悉小人物的内心,它对社会各层人物的理解和包容,对富贵人家的写实与批判,对恶中有善、善中有恶的洞彻,对黛玉充满欣赏的同时也对宝钗同样敬重,以及对自由主义的超前追求……这都是原著作者的思想阅历之深的直接体现,也是这部巨著之所以不朽的文学价值。

欣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很需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长久以来,有人厌恶林黛玉哭哭啼啼,有人不喜欢薛宝钗颇有心机,又有人因为同情林黛玉而厌恶薛宝钗,有人因为自我代入成贾宝玉而厌恶林黛玉……这些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非要拉出个对立面的思维,会阻碍读者客观地阅读《红楼梦》。至少,先虚心下来,忘掉想听热闹故事的动机,抛下所有既往认知,踏踏实实地真正走入红楼世界,去看待曹雪芹留下的每一个文字,耐心地琢磨一下文学巅峰与普通故事的区别……看清《红楼梦》,然后透过它去看整个世界,最后或许又可以回过头来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