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危篇
第一章
慎思虑 蚁穴溃长堤,君子慎其微
思想超前,做事奇特, 王莽真的是个“穿越者”?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侯将相,个人的力量再强大,在大势面前,也无异于一粒沙尘坠入汪洋。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认清局势,顺势而行,如此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消除祸患。
公元9年,王莽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许多后人调侃王莽是“穿越者”,因为他的一系列政策看上去好像是穿越过来搞改革的,但真相却是,他根本就不懂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王莽从小在一个“官二代”家庭里长大,但跟那些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不同,他走的是清贫励志路线—穿着布衣,吃着粗粮,脸上还总是挂着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义感。凭着这股子不合时宜的古板劲儿,他迅速在朝中赢得了一帮“粉丝”。大家都说:“这人,不像一般的官啊,还挺正派!”在百官的拥护与个人的奋斗下,王莽被一步步推上了权力的巅峰。
一当上皇帝,王莽可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他先是推出土地国有化,把豪强手中的地全收了回来;又搞起了货币大改革,想用新发明的钱币来稳定市场。乍一看,这些政策的制定者简直就是天才!问题是,这些“好点子”在当时完全就是行不通的空想,没几个人搭理他。
咱们说说王莽为什么会失败吧,他始终抱着儒家那套“古之圣贤”的思想,认为只要按照先秦那些古老的理论来办事,世界就能一切太平。然而,时代早就换频道了啊!他还在用老皇历办新事情,结果搞得百姓们一个头两个大。
这就好比你非要在当下拿着个大哥大到处显摆,你觉得自己特别有范儿,但别人看你就跟看一个笑话似的。王莽的改革虽然初衷是为百姓着想,但他忽略了实际的社会需求,还把自己摆在了“我最懂”的位置上,不接地气,改革自然就成了一场灾难。
逆势而为的事,王莽干的自然不止这些。
土地政策失败后,他没有及时反省,考虑如何安抚天下人心,而是大手一挥,又开始打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在西周时期,中原才是正统,外族是没有资格称王的。这一行为又导致边关起火,战事不断。
历史证明,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人,无一例外都会以惨败告终。更何况,王莽要用的这把“剑”,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生锈了。他不顾眼前的实际情况,执意逆势而为,这就如同大树逆风而摆,后果可想而知。盲目推行周代制度,他亲手将一副好牌打得乱七八糟。
王莽不顾时代发展需求,逆势而行,自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身处顺境,必须有危机意识,认清形势,顺势而为。任何人都要有危机意识,凡事多思,能根据局势变化,随时规正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方案,及时消除危机。如此,地位才能越来越稳固。
在这一点上,雍正皇帝就做得比较好。
1722年,康熙在畅春园驾崩,胤禛奉康熙遗诏,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夺得皇位,照理说,雍正是该松口气了。但实际上,他却比做皇子时更紧张了。因为在继位之初,他就敏锐地看到了清朝潜藏在“盛世”外壳下的巨大危机。
危机有很多,比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国库空虚等。关外还有战事急需平息。
雍正身在高位,感受着四面吹来的冷风,不禁瑟瑟发抖。这个时候,倘若他只顾及康熙的颜面,跟其他人一同高唱赞歌,而没有居安思危,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那很可能只会取得暂时的安稳。那些隐藏在四周的危机,迟早会爆发出来,甚至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雪崩,将所有人埋葬其中。
雍正选择顺应大局、消除危机。他忍受着天下人的质疑,否定了康熙所谓的“无为而治”,用极大的代价,将那些危机一个一个挖出来,再逐一解决。顶着诸多大臣的反对,他实施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等“损官利民”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毫无疑问都顺应了时代大势。
历史证明,雍正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一系列顺应时势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康熙一朝遗留的隐患被清除殆尽,国家再次走上正轨。这为清朝之后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醒录
不管身处什么位置,我们都必须有危机意识,学会顺势而为,用高超的手段,化解潜藏的危机。那些不懂福祸相依、逆风行事者,只会让身边的危机悄然演化为龙卷风,铺天盖地,撕毁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