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学年结束

在East实验装置的三天里,杨辰的笔记本记满了环形真空室焊缝的应力分布参数。

当他深夜在招待所核对数据时,发现王教授提供的超导线圈失超保护模型与三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存在0.7%的误差区间,这个发现让他彻夜未眠。

返程高铁穿越丘陵时,杨辰手里的平板电脑始终亮着,屏幕上滚动的拉格朗日方程和粘滞系数修正项。

在杨辰返回国防科技大学过后。

林教授把杨辰再叫到了办公室,算是谈心。

“感觉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无聊。”

没等杨辰回答,林教授继续说道:“其实在你研究出的三钛合金问世之前,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并没有那么振奋人心。”

“反而比较枯燥,只能够用一次次实验,积累经验数据,然后修正实验装置的一些细节,争取下一次运行多出几秒,几十秒的时间,这样不断积累。”

听着林教授宽慰的话语,杨辰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两个字。

“还好。”

对于之前看到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杨辰并没有那么激动,但也谈不上什么失望。

至于枯燥,杨辰对于枯燥,孤独,似乎还是有些耐性的。

“嗯,不嫌枯燥就好。”

林教授望着杨辰挺拔的身姿,点了点头。

虽然他这回想要劝杨辰专注于一个领域,继续在材料或电磁领域深耕,这样更有可能出成绩。

但想想杨辰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好像也没有什么说的必要。

而且,作为长者,看得出一个年轻有才华的天才,的确是需要大量丰富而复杂的知识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那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想了想林教授又补充了一句。

“如果有什么问题,是我可以提供帮助的,尽管来问我。”

“谢谢林教授。”

杨辰对林教授的关心平淡的回复了一下,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

三个月后,当梧桐树开始落叶时,2026年的冬季学期进入尾声

不过,对于杨辰的学习本身,倒是没有啥影响。

这次杨辰选择了在寒假留校继续学习。

学校也给学生,提供了方便。

在寒假期间,学生依旧可以在校住宿。

而虽然课在寒假里是上不了,但图书馆依旧开放,同时,还留了值班的教授,开放了一些实验室。

可供留校的其他学生在继续自学的同时,在值班教授的指导下或者独立的进行一些实验。

不过大多数实验都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研究环境,而不是真的研究出什么。

不过目前理论物理的前沿,大多数都已经脱离实验很久了。

“大神,你真的寒假都不回去?”

和杨辰交好的同班同学,郑飞光在图书馆找到了正在看书的杨辰,依旧有些不死心地问了句。

杨辰抬起头,笑着,摇了摇头,对于他来说,在哪都无所谓。

郑飞光继续追问:“大神,我看你这几天一直在啃核聚变工程的书,是真打算往这方向深挖了?”

杨辰一边翻动着手里的书页一边回答:“嗯,可控核聚变是能源革命的钥匙,现在实验堆刚有突破,但离实用化还有不少瓶颈。”

飞光听到杨辰的回答,薅着自己的头发,闷着头,在杨辰看书的桌前又来回走了两圈,然后,咬了咬牙,不走了。一屁股坐到了杨辰旁边的位置。

杨辰这儿都本系断层第一了,都还在这儿狠狠的卷,他这个前三都稳不住的,实在是有点怕了。

这要是松懈一下,可得了。

“可这领域涉及等离子体物理、超导材料……咱本科生能掺和进去吗?”

“先吃透基础理论。这本笔记里整理了托卡马克的磁约束模型和能量平衡方程,你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开始。”

杨辰笑了笑,从身前书柜上抽了本书出来递给了郑飞光。

“谢谢大神。”

郑飞光接过,然后就如同报仇雪恨般,狠狠拿着书学了起来。

而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杨辰这‘不正之风’的影响。

事实上,不只是郑飞光,整个年级的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二个寒假,超过一半的人都选择了留校。

这些之前基本没有感受过压力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反而久违的体会了一下。

这对杨辰倒是没有什么影响。

他的目标是很确定的,利用学习的知识解锁脑海中系统的知识。

就目前掌握的知识来解锁系统中可控核聚变知识,远远不够。

而杨辰的整个学习过程,也不光是涉及到物理专业,可控核聚变需要的知识不像电磁、材料学那么单一,需要很多杨辰打造出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知识框架。

当王教授的加密邮件发来EAST装置连续运行的数据包时,杨辰正在推导超导线圈的洛伦兹力分布方程。屏幕里闪烁的0.3%形变率,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名字将永远烙在人类能源史的拐点上。

时间,就在充实的状态下快速流逝。

一个月,寒假结束,国防科技大学重新开学。

七月份第二学年结束,并进行了一次较为正式的考核,没有任何例外的。杨辰段档第一。

凡是杨辰学习过的科目,基本都在满分和接近满分的位置。看得刚拿到成绩单的林教授等人一时都说出话来。

满分不奇怪,但杨辰学习的进度太快了,涉及到的科目也过于杂了。杨辰又一次展现出了夸张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学年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将进入另一种模式。

没有什么别的情况的话,这一届的教学架构在第二学年末迎来转变。

学校的教务系统将所有人的课程状态切换为「自主研究模式」,原本排列着不同学科课程的电子课表,变成了动态更新的学术资源矩阵——包含多个跨学科实验室的实时设备空置率、多个国家级项目的开放子课题列表。

以及根据个人学习历史生成的文献推送算法。

然后继续深入学习,朝着所学领域目前已经积累的知识的边界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