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治愈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崭新的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程浩站在“静安堂“新诊所的中央,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油漆味和草药香。三个月前那个拥挤的小诊所已经成了历史,现在他们拥有这个两百平米的空间——明亮的诊室、现代化的理疗区、甚至还有一个小型中药展示厅。

“网络调试好了吗?“宁雅的声音从药房传来。

“马上。“程浩蹲在路由器旁,最后检查了一遍网线。他的指尖还残留着搬家时的细小划痕,但胸口那块宁父的玉佩贴着他的皮肤,温润如常。

周先生投资的速度超过程浩预期。第一次会面后仅两周,五百万启动资金就到账了。他们在市中心边缘找到了这个位置——不如黄金地段昂贵,但交通便利,停车方便,最重要的是,离原来的社区不远,老患者们还能找过来。

“试试看。“程浩站起身,向宁雅展示新安装的预约系统。大屏幕显示器上,实时显示着未来一周的预约情况,超过一半的位置已经填满。

宁雅走近屏幕,发梢掠过程浩的肩膀,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她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改良旗袍,衬得肤色如玉。自从决定扩大诊所规模后,宁雅似乎也在慢慢改变——虽然依然不施粉黛,但衣着更讲究了;虽然还是话不多,但眼神中的防备少了。

“这个颜色区分是什么意思?“她指着屏幕上不同颜色的标记。

“绿色是复诊患者,黄色是新患者,红色是...“程浩顿了顿,“你标注的'特殊病例'。“

宁雅点点头。这套系统是程浩专门为她设计的,保留了中医诊疗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管理元素。患者进门先填电子问诊单,包括症状、病史甚至舌苔照片,然后系统会根据关键词给出初步的辨证建议,最后由宁雅确诊。

“周先生下午三点到。“程浩看了眼日程,“他想看'康桥'平台的demo。“

宁雅的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一下:“名字定下来了?“

“嗯,'康桥'——健康之桥,传统与现代之桥。“程浩轻声解释,“也是...我们之间的桥。“

最后一句话他说得很轻,但宁雅肯定听到了,因为她耳尖微微泛红,迅速转身去整理药柜。

程浩摸了摸鼻子上的汗。自从戴上那块玉佩,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掩饰对宁雅的感情。每次看到她专注把脉时的侧脸,或是深夜为他热药膳时的背影,胸口就会涌起一股暖流。但他始终没敢表白——一方面是担心影响工作关系,另一方面...他总觉得宁雅心里还有一堵墙,没完全推倒。

下午两点五十分,周先生准时到达。与上次不同,这次他带了两位助手,一位是技术专家,一位是市场总监。

“变化很大啊!“周先生环顾四周,满意地点头,“这才像个现代化中医诊所。“

程浩带着他们参观新设施,详细介绍“康桥“平台的构想——线上健康咨询、个性化养生方案、中药配送服务,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融合中西医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

“核心是这个。“程浩调出平台后台,“我们开发的智能辨证系统。宁医生过去五年的所有医案都数字化了,AI通过学习这些数据,可以对新患者的症状给出初步判断。“

技术专家凑近屏幕:“准确率如何?“

“目前约65%。“程浩诚实地说,“但关键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提高效率。最终诊断永远需要宁医生这样的专业中医师。“

周先生看向一直沉默的宁雅:“宁医生,你觉得这套系统会改变中医的本质吗?“

所有人都转向宁雅。程浩屏住呼吸——这个问题直指宁雅最核心的担忧。

“水车和电泵都是工具。“宁雅平静地说,“关键是用工具的人是否明白'水'的性质。“她走到药柜前,取出一包配好的药材,“AI可以分析千万病例,但无法替代医生把脉时的手指感知。我们追求的,是用现代技术放大传统智慧,而不是取代它。“

程浩胸口一热。这正是他花了三个月才理解的中医精髓——整体观、个体化、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宁雅用如此简洁的比喻就表达了出来。

周先生露出欣赏的笑容:“说得好。我追加五百万投资,你们加快平台开发。“

会议结束后,程浩送周先生到停车场。

“年轻人,“周先生突然转身,“你知道我为什么投资你们吗?“

程浩摇头。

“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两种人:尊重传统精髓的创新者,和拥抱现代科技的传统守护者。“周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你和宁医生,恰好是彼此的镜子。“

程浩怔在原地。周先生的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他心中某个锁住的门。也许他对宁雅的感情,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吸引,更是两种世界观在碰撞后的相互成全。

回到诊所,他发现宁雅正在给一位年轻女孩做针灸。女孩约莫二十出头,脸色苍白,眼下挂着浓重的黑眼圈,手腕上还有几道浅浅的疤痕。

“这是小林,我们的新患者。“宁雅简短介绍,“程浩,能帮忙倒杯温水吗?“

程浩会意,去厨房倒了杯水,加入少许宁雅配制的安神药粉。回到诊室时,听到女孩低声啜泣:“...吃了三年抗抑郁药,越吃越难受...“

“肝郁气滞,心神失养。“宁雅的声音异常柔和,“药物重要,但调理同样关键。试试这个方子两周,配合每天晒太阳和穴位按摩。“

程浩轻轻放下水杯,注意到宁雅针灸的穴位与平常不同——更多集中在头顶和耳周。

女孩离开后,宁雅才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自伤倾向。西医诊断没错,但治疗方案太单一了。“

“你能帮她吗?“程浩问。

“配合心理治疗,有希望。“宁雅收拾着针具,“中医讲'形神合一',她的'神'受伤了,'形'也跟着出问题。“

接下来的两周,小林每周来三次。程浩负责记录她的睡眠、饮食和情绪变化,宁雅则调整针灸方案和药方。渐渐地,女孩的眼神开始有神采,甚至偶尔会笑了。

“程哥,宁医生,“一天治疗结束后,小林突然说,“我能抱抱你们吗?“

宁雅明显愣住了,但很快张开双臂。三人轻轻拥抱,程浩闻到宁雅发间淡淡的菊花香,混合着药草的苦涩。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为什么宁雅选择坚守这个行业——有些治愈,无法用金钱衡量。

小林康复的那天,带来一幅自己画的水彩——一株在岩石间生长的兰花,题字“医者仁心“。

“挂在这里吧。“程浩建议,指着接待处最显眼的墙面。

宁雅点头,亲自钉上钉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画上,也照在她的侧脸,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线。程浩站在她身后,突然有种想要拥抱她的冲动。

但他只是递上了锤子:“明天团建,别忘了。“

这是周先生团队的建议——每月一次员工活动,增进凝聚力。虽然他们所谓的“团队“目前只有五个人:宁雅、程浩、兼职前台的小张、药房主管李姐,和刚招聘的IT工程师小王。

团建地点选在郊外的植物园。初夏的阳光正好,园中草药区百花盛开。宁雅难得地脱下白大褂,换上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扎成马尾,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岁。

“这是益母草。“她指着一片紫色花丛,难得地主动讲解,“调经活血。“

小王好奇地问:“宁医生,你怎么能记住这么多草药的功效?“

“从小背《本草纲目》。“宁雅难得地开了个玩笑,“父亲说背错一味药,晚饭就少一道菜。“

程浩笑着递给她一瓶水,指尖不经意相触,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阳光下,宁雅的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不知是热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回程的车上,大家玩起了成语接龙。轮到宁雅时,她脱口而出:“心心相印。“

程浩心头一跳。下一个是他,他接道:“印累绶若。“然后偷瞄宁雅的反应。她望着窗外,嘴角却微微上扬。

晚上,程浩独自留在诊所调试系统。新预约已经排到两个月后,“康桥“平台的测试用户也超过五百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除了...他和宁雅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手机突然震动,是宁雅发来的消息:【还在诊所?】

【嗯,调试新功能。】程浩回复。

【厨房有汤,热了再喝。】停顿片刻,又发来一条,【别太晚。】

简单的关心,却让程浩胸口发烫。他想起周先生的话——“彼此的镜子“。也许他和宁雅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合作伙伴或朋友关系,但又还没准备好跨入那个更亲密的领域。

他打开电脑,调出“康桥“平台的LOGO设计——一座桥,桥的一边是现代城市轮廓,另一边是山水田园,桥下流水潺潺。这个设计花了程浩三个通宵,却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

现在他突然明白了。程浩打开绘图软件,在桥中央添加了两个微小的人影——一个穿着白大褂,一个拿着笔记本电脑,并肩而立。

保存文件后,他摸了摸胸前的玉佩,做了一个决定:等平台正式上线,他要告诉宁雅自己的心意。不是作为合作伙伴,不是作为朋友,而是作为一个爱她的男人。

窗外,一轮满月挂在夜空,清辉洒在新诊所的招牌上。“静安堂“三个字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旁边是程浩坚持加上的一行小字:“传统智慧,现代关怀“。

两种看似矛盾的理念,在这里和谐共存,就像他和宁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