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雨瓷

林晚棠在坠入黑暗前最后看到的,是龙泉博物馆那件梅子青釉双鱼洗内壁细密的冰裂纹。

2023年的暴雨冲刷着考古现场临时搭建的雨棚,她作为古陶瓷材料学专家,正弯腰检查刚出土的窑具。突然,脚下经年累月被酸性雨水腐蚀的夯土层塌陷,失重感伴随着土腥味扑面而来。

“砰——“

后脑的剧痛让她的意识短暂清明。身下不是预想中的考古探方底层,而是泛着潮气的稻草堆。鼻腔里充斥着柴火混着某种矿物质燃烧的辛辣味,远比实验室里电窑模拟的龙窑气息复杂得多。

“赔钱货还装死?“粗粝的嗓音震得耳膜发疼,一瓢冷水泼在脸上。

睁开眼,斑驳的日光从茅草屋顶的缝隙漏下来,照在面前壮实妇人手中的粗陶碗上——那碗沿参差的褐色釉泪,正是南宋民窑典型的施釉过厚特征。妇人腰间晃动的木牌闪过“庆元路龙泉县“几个模糊的刻字。

(注:庆元路为南宋后期行政设置,时在1195-1276年间)

“今日再烧裂半窑,就把你填了窑眼!“妇人拽着她胳膊拖出门外。林晚棠踉跄间看到自己缩水的手掌,腕间还有道结痂的鞭痕。

三百步外,依山而建的龙窑像条沉睡的巨蟒盘踞在坡地。二十余丈长的窑身上,窑工们正用铁钩挑开窑门。热浪扭曲的空气中,搬运匣钵的队列如同蚂蚁行军,每个人脚踝都系着褪色的红布条——窑神崇拜的活化石。

“童养媳就得认命。“妇人把装泥坯的竹筐塞过来,“你男人昨夜赌输了釉料钱,这窑再不成...“话音被窑口突然爆发的咒骂打断。

“又裂了七成!“赤膊青年摔碎一片青瓷,“这见鬼的釉方...“碎瓷飞溅到林晚棠脚边,断面呈现典型的灰白色,正是现代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的钙长石结晶过度现象。

她本能地捡起碎片,指尖摩挲釉面:“是草木灰碱度不够,钙含量太高导致...“突然噤声,因为发现所有人正用见鬼似的眼神盯着她。

(科学细节:南宋龙泉青瓷釉料配比失衡会导致釉层膨胀系数不匹配,冷却时产生应力裂纹)

暮色渐浓时,她被关进柴房。透过墙缝,望见窑场账房正在登记破损数——“癸巳年十月初七,大窑镇第三窑,损一百又九器“。月光照在墙角堆放的釉料矿上,褐铁矿与紫金土混杂着石英颗粒,在潮湿空气里泛着微妙的光泽。

林晚棠突然笑了。她认出那堆“废料“里露出的孔雀石碎屑——这种含铜矿物,正是现代用来调配霁蓝釉的关键材料。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三更天的铜锣在群山间回荡。她摸到藏在衣领后的铂金项链,实验室门禁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卡面她亲手贴的陶瓷烧结温度曲线贴纸,此刻正压在宋代星空下,像道横跨八百年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