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吴三桂要反正?

“你是平西伯派来的?!”永历猛地从椅上站起,衣袖带翻茶盏,也浑然不觉,只是死死盯住顾言。

沐天波闻言脸色一变,张口欲言,却又生生忍住,眼中全是狐疑之色。

顾言叩首:“回禀陛下,正是,平西伯常言,当年本欲借兵平贼,却不料引狼入室,为满人所趁!这些年来,每每思及此事,他总是长叹不已。”

永历帝脸上的震惊逐渐转为喜色,手指紧紧抓住椅子扶手。“吴卿......当真如此说?”

“千真万确。”顾言抬起头,“平西伯每每深夜惊醒,必长叹不已。听闻缅人轻慢陛下,更是扼腕叹息,恨不得即刻提兵南下,直捣阿瓦城!”

“吴卿...吴卿有心了!”永历帝声音颤抖,眼中泛起泪光。十六年的流亡生涯中,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故臣的挂念。

沐天波终于按捺不住:“陛下!吴三桂反复无常,当年亲手绞杀隆武帝,如今怎会...”

“沐卿!”永历帝厉声喝止,转向顾言时却又和颜悦色,“吴卿果真有意反正?”

顾言心中暗叹,果然南明从永历帝开始,君臣对吴三桂始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年吴三桂入缅,永历被擒,还过写信劝吴三桂反正,自然是徒劳,最终却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

这些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他面上却愈发恭敬:“正是,平西伯来时,让我告诉陛下一句话,愿陛下暂忍其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平西伯已决意起兵反正,特命微臣前来救驾。只要陛下安然返回云南,大事可成!”

永历帝激动地在屋内来回踱步,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疑虑:“既是如此,为何先前不直言相告?”

顾言立即伏地叩首:“临行前,吴王再三叮嘱在下,此事非同小可,关乎身家性命,如有半点泄露,则吴王必须立即起兵。然云南新定,粮草未足,士卒新练,时机还未成熟.....”

“朕明白了!”永历帝突然打断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若平西伯能举兵复明,朕便封他为秦王!不...”

他急切地补充,“朕现在就下诏,封吴卿为秦王!”

沐天波再也按捺不住,一步上前,挡在永历帝与顾言之间:“且慢!陛下请三思!”

他转身逼视顾言,目光如刀:“平西伯既决心反正,那可有亲笔书信为证?”

“在下身上并无书信!此事非同小可,事关九族性命,如书信失落,臣纵万死难辞其咎。”顾言说完,还=未等沐天波再次发问,他转向身后红璃,“这位是平西伯爱女,自幼随父习武。此次为表诚意,特意随行护驾。”

段红璃恍然,这才明白临行前,顾言为何坚持要她带上那枚吴三桂所赐玉佩。她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将玉佩呈上:“臣女参见陛下。”

永历帝颤抖着接过玉佩,指尖摩挲着玉面上“平西赐福“四个篆字,又想起沐天波这几日派人密查,使团随行的数百精骑,也只有吴三桂手下才有如此精良装备,他脸上疑虑尽消。

他想起一事,接着问道:“若我随你们先行回滇,那如何确保皇后和诸位大臣平安?”

顾言从容回道:“陛下宽心,不用担心皇后与诸位大臣,待您与太子安全离开,平西伯自会派兵接应。届时缅王必不敢阻拦。”

永历帝连连点头,清瘦脸上焕发出久违的神采:“好!好!就依吴卿之计!”

他转向沐天波,“沐卿,速去准备,我们这几日内就启程!”

沐天波张口欲言,却在永历帝期待的目光中生生咽下劝谏。

永历唤来门前小太监,命他找来纸笔,亲手写下诏书,勉励吴三桂,并封他为秦王。

十年前他拒绝给孙可望封王,导致南明内乱,把两蹶名王后大好局势葬送之后,永历就已常常后悔,现在知道吴三桂愿意反正,他毫不犹豫给吴三桂封了秦王。

待他写完诏书,又转头对段红璃说道:“封吴氏女红璃为一品浩命。”

转向顾言时,他语气缓和下来,“顾爱卿远道而来,辛苦了,取十两银子赏给顾爱卿。”

小太监从角落一个破旧的木箱中取出仅剩的几锭银子,双手奉给顾言。

“微臣谢陛下赏赐。”顾言接过时,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想起之前永历砸金印分给群臣之事,看来入缅两年,永历帝是真穷。

永历帝却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希望中,丝毫没有察觉顾言的异样:“顾爱卿,秦王计划如何接应朕?”

顾言早有准备:“回陛下,微臣正在说服莽白,如莽白愿意放陛下回去,自是最好。”

“如果他执意不放,那只有委屈陛下,易装混入使团。”

“好,好!”永历帝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朕这就准备。朕要去告诉皇后和太子,大明复国有望了!”

沐天波眉头紧锁,上前进谏:“陛下,事以密成,言以泄败,你万万不可再将此事泄露,特别秦王之事,万万不可再对人说!”

永历勉强一笑,“那就听沐卿之话,我不会将此事说给别人!”

顾言拜别永历,红璃再也忍不住,上前问道:“你说我们是吴三桂所派,此事后面如何收场?”

“嘘!”顾言环顾四周,狡黠一笑:“没事,先把永历骗走,等到了地方再慢慢解释。”

“这可是欺君之罪!”

“永历优柔寡断,如果不是这样,他肯定不会走。何况,我这边的确是受了吴三桂指派来的,也不算欺骗。”

“那你还真要把永历送回云南?”

“不会,我敢送,吴三桂也不敢收啊。我计划到了八莫,就联系李定国白文选,在缅北另立根基,再徐图西南。”

-----------------------------------------

1651年,永历帝封孙可望为“平东王”,但孙可望认为“平东”仅与李定国(封安西王)、刘文秀(封抚南王)同级,无法体现其“盟主”地位,遂拒绝接受。

孙可望转而要求封“秦王”,但明制度规定,异姓非军功显赫不得封王,且“秦王”属宗室封号,孙可望以“流寇”出身求封,遭官僚集团激烈反对。

永历帝担忧孙可望借封号专权,故拖延不封,引发孙可望不满。

1652年,孙可望以“清君侧”为名,派部将贺九义率军入贵州安龙(永历帝驻地),诛杀反对封王的南明官员,软禁永历帝,史称“安龙之变”。

而李定国对孙可望专权不满,两人矛盾激化,为后来孙李决裂埋下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