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造福百姓

“亮儿,你已尽得为师真传,是时候下山游历了。“

孙思邈的声音在终南山顶的晨雾中显得格外清晰。十八岁的黄鸿亮跪在师父面前,额头触地。十年学艺,今日终于到了出师的时刻。

“弟子谨记师父教诲,必以医者仁心济世救人。“黄鸿亮声音微颤。十年朝夕相处,师父于他,早已如同生父。

孙思邈扶起爱徒,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为师近年整理的《千金翼方》,尚未传世。你且带去,或可助你应对疑难。“

黄鸿亮双手接过,心中一震。这在后世可是无价之宝啊!

“另外,“孙思邈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那些...特别的想法,用之得当,可活人无数;用之不当,恐招祸端。切记慎之。“

黄鸿亮背脊一凉——师父果然早察觉他的现代医学知识不寻常。

拜别恩师,黄鸿亮背着药箱下山,腰间挂着师父赠的青铜药壶,壶身刻着“大医精诚“四字。他的第一站选在了长安城外的青柳镇,这里离京城不远不近,既能接触各类病患,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青柳镇因镇口几株百年垂柳得名。黄鸿亮刚进镇子,就见一群人围在镇中心的告示栏前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林员外家独子得了怪病,悬赏百两求医呢!“

“多少郎中看过了,连长安城的太医都请过,全摇头走了...“

黄鸿亮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林府高墙深院,门口家丁见来的是个年轻郎中,面露不屑:“又来个骗赏钱的。小子,前面十几个郎中都治不了,你行吗?“

黄鸿亮不恼,微微一笑:“治不好,分文不取;治好了,赏金减半,只要五十两。“

家丁将信将疑,还是领他进了府。林府少爷躺在锦榻上,面色青白,腹部隆起如鼓,呼吸微弱。黄鸿亮诊脉后,又轻轻按压患者腹部,心中已有判断——这是肠痈,现代称为阑尾炎,已到化脓阶段,再不治疗恐有性命之忧。

“令郎患的是肠痈,需立即治疗。“黄鸿亮沉声道。

林员外苦笑:“之前郎中也这么说,可药石无效啊!“

“他们用的何法?“

“不外乎大黄牡丹汤加减...“

黄鸿亮摇头:“令郎病情已重,寻常药力难以奏效。我需用针刀放出脓血,再辅以汤药。“他所说的“针刀“实则是他私下按现代手术刀概念让铁匠特制的工具。

林员外大惊:“开膛破肚?这...这岂不危险?“

“不治更危险。“黄鸿亮直视林员外,“我可立生死状,若治死令郎,愿抵命。“

室内一片寂静。终于,林员外咬牙点头:“治!“

黄鸿亮立刻要求准备沸水、干净麻布和高度酒。他用沸水消毒工具,以酒擦拭患者腹部,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刀。脓血涌出,腥臭满室。旁观者无不掩鼻变色,唯有黄鸿亮面不改色,熟练地清理创口,敷上特制草药,最后缝合。

“今夜最危险,需有人时刻看守。“术后,黄鸿亮交代注意事项,又开了消炎解毒的方子。

三天后,林府少爷热度退去,能进流食了。七日后,竟能下床行走。林府上下视黄鸿亮为神明,林员外亲自奉上白银百两。

“在下说过,只要五十两。“黄鸿亮推回一半银子,“剩余五十两,请员外资助镇上贫困学子读书。“

林员外大为感动:“黄郎中高义!不知郎中可在镇上行医?“

“正有此意。“

“老夫在镇西有处闲置院落,赠予郎中开医馆如何?“

就这样,黄鸿亮的“济世堂“在青柳镇开张了。门楣上挂着“穷者分文不取,富者酌情付费“的木匾,引来不少议论。开馆首月,多是好奇观望者,真正来看病的寥寥无几。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镇上王屠户的妻子难产,稳婆束手无策,眼看母子性命不保。黄鸿亮被紧急请去,用针灸配合特殊手法,竟让难产变顺产,母子平安。

“黄郎中神技啊!“王屠户抱着大胖儿子,喜极而泣,“从今往后,我家买肉,郎中只管来取!“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济世堂的门槛很快被踏破。黄鸿亮看病不分贵贱,穷苦人家不仅免费诊治,有时还倒贴药钱;富户官绅则视情况收费,但绝不漫天要价。

三个月后,一位不速之客登门——青柳镇原来的头号名医周大夫。

“听说黄郎中治好了林府少爷的肠痈?老朽特来讨教。“周大夫年约六旬,语气中透着不服。

黄鸿亮恭敬行礼:“周前辈请坐。晚辈侥幸成功,实属运气。“

“运气?“周大夫冷笑,“老朽行医四十载,从未见过开膛破肚还能活命的!黄郎中用的是何派医术?“

黄鸿亮心知来者不善,却不急不恼:“医道无派,有效为上。前辈若有疑问,不妨明日来看一个病例。“

次日,周大夫如约而至。患者是个咳血数月的中年男子,之前求医无数,连周大夫自己也诊断为肺痨,用药无效。

黄鸿亮先让患者服下他特制的麻醉汤药,待其昏睡后,取出一根中空银针,在众人惊讶目光中,从患者背部刺入。

“这是...抽脓?“周大夫瞪大眼睛。

“非也。“黄鸿亮缓缓抽出针管,带出少许液体,“患者非肺痨,乃肺痈。我这是取样确诊。“

原来黄鸿亮暗中制作了简易的穿刺针和显微镜(用高透明度水晶磨制透镜),能初步观察细菌形态。结合患者症状和“显微镜“下的发现,他确诊为肺脓肿。

接下来的治疗更让周大夫瞠目——黄鸿亮竟用一根细银管导入药液直接冲洗脓肿!半月后,患者咳血停止,面色转红润,病症大减。

周大夫再次登门,这次却带着几分敬意:“黄郎中医术神妙,老朽佩服。不知可否请教那导药入肺之法...“

黄鸿亮大方分享了一些技巧,但隐去了现代医学理论部分。周大夫满意而归,逢人便夸黄郎中医术高明。济世堂名声更盛,连长安城都有病患慕名而来。

这天傍晚,黄鸿亮正在整理病历——他将现代病历管理系统引入济世堂,每个患者都有详细记录。忽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张姑娘?“黄鸿亮抬头,惊喜地看到张柔站在门口。五年过去,当年市集上仗义执言的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杏眼樱唇,身姿婀娜。

“黄郎中还记得我?“张柔浅浅一笑,颊边酒窝若隐若现。

“自然记得。“黄鸿亮连忙起身相迎,“令堂头痛可好些了?“

“多亏郎中当年的方子,已大有好转。“张柔从篮子里取出一包东西,“家母特意让我送来,是自家做的桂花糕,谢郎中当年恩情。“

黄鸿亮请张柔入内喝茶,两人聊起别后种种。原来张柔父亲张铁匠手艺精湛,被征召到长安兵器监做工,家境有所改善;而张柔则跟着母亲学了一手好绣工。

“听说郎中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连长安太医都不如。“张柔眼中闪着钦佩的光芒。

黄鸿亮摆摆手:“医海无涯,我不过是有些取巧的法子。“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张姑娘可知镇上赵家药铺?“

张柔脸色微变:“自然知道。赵家是青柳镇首富,家主赵德才与长安赵德才药行的东家是堂兄弟。黄郎中为何问起?“

“没什么,随便问问。“黄鸿亮没提当年与赵元庆的过节。送走张柔后,他陷入沉思——济世堂的兴起,势必影响赵家药铺的生意,冲突恐怕难以避免。

果然,几日后,黄鸿亮收到赵家请帖,邀他赴宴。宴席上,赵德才满脸堆笑,却字字带刺:“黄郎中年轻有为,只是这'穷者分文不取'的规矩,怕是坏了行当啊。“

黄鸿亮不卑不亢:“赵东家言重了。医者仁术,济世为怀。富人多付,穷人少付或不付,正是平衡之道。“

“呵呵,好个平衡之道。“赵德才眯起眼睛,“郎中用的某些疗法,老朽闻所未闻,不知师承何处?“

“家师孙思邈。“黄鸿亮平静回答。

席间众人顿时肃然——药王孙思邈的名号,在大唐医界如雷贯耳。赵德才脸色变了变,随即又堆起笑容:“原来如此!难怪难怪!来,敬黄郎中一杯!“

宴后归途,黄鸿亮总觉得有人尾随。拐入一条暗巷时,三个蒙面人突然持棍冲出!

“小子,有人出钱买你一只手!“为首者恶狠狠道。

黄鸿亮早有准备,从袖中掏出一个纸包猛地撒出——是他特制的胡椒混合辣椒粉。趁歹徒捂眼惨叫之际,他迅速脱身。

回到济世堂,黄鸿亮锁好门窗,点亮油灯,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三日之内离开青柳镇,否则下次不是警告。“没有署名,但幕后主使不言而喻。

“果然来了。“黄鸿亮冷笑,将信投入火盆。他非但不会离开,还要给赵家一个难忘的教训。

次日一早,济世堂外贴出告示:“本堂三日后公开讲解常见药材真伪辨别之法,欢迎各界人士莅临。“这招直击赵家命脉——他们常以次充好,高价售卖劣质药材。

告示一出,全镇哗然。赵德才闻讯,气得摔了茶杯:“好个黄毛小子,竟敢跟我叫板!“

赵元庆此时已长成青年,阴鸷地建议:“爹,不如我们这样...“

当夜,济世堂药库突然起火。幸亏黄鸿亮尚未就寝,及时发现扑灭,损失不大。他在灰烬中发现火油痕迹,明显是人为纵火。

“既然你们不讲规矩,就别怪我不客气了。“黄鸿亮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三日后,药材辨别讲座如期举行。镇上药铺掌柜、郎中、普通百姓挤满了济世堂前院。黄鸿亮当众展示各种药材真伪对比,讲解简单易行的辨别方法,众人啧啧称奇。

“最后,请看这个。“黄鸿亮取出两包药粉,“这是从赵家药铺购买的'上等茯苓粉',而这是真茯苓粉。大家请看区别...“

他当场演示了几种检验方法,证明赵家的“茯苓粉“掺了大量米粉和石膏。现场一片哗然,几个刚从赵家买过药的百姓当场怒骂起来。

讲座结束不久,赵德才匆匆赶来,脸色铁青:“黄郎中,有事好商量!何必闹得如此难堪?“

黄鸿亮故作惊讶:“赵东家何出此言?在下不过是普及医药常识,造福百姓啊。“

赵德才咬牙低声道:“郎中想要什么,直说吧。“

“很简单。“黄鸿亮直视对方,“我要赵家药铺从此货真价实,不得欺压百姓。否则,下次讲座我会邀请长安药商同行参加。“

赵德才额头冒汗,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若长安总店知道他坏了家族名声,他的分店就别想开了。

“...依郎中就是。“赵德才最终低头,悻悻而去。

黄鸿亮知道,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此刻,他站在济世堂门前,看着夕阳下排队等候诊治的百姓,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终于在这大唐盛世,迈出了实现医者理想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