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用好企业中的“二流人才”

在某地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美国公司北京分公司居然打出“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不收”的告示,他们的理由是:公司只需要“二流人才”。尽管这种举动引起了颇多争议,但在招聘会中,“二流人才”受欢迎的现象并不少见。

按理说,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要“二流人才”,也不要“一流人才”呢?其实,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不讲究毕业的院校、学历、籍贯、年龄,而主要看人的能力。毕业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一流人才”要求的待遇相对较高,对同样的待遇,一流的人才觉得是理所应得的,而“二流人才”会感到备受重视,进而努力工作。

第三,“二流人才”充满潜力,稍加培养,有可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第四,“一流人才”企业不敢要,因为“庙小留不住人”。

综合上述原因,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宁要“二流人才”,不要“一流人才”。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有表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渴望得到哈佛大学毕业的人才。因为哈佛毕业的人才价码太高,鉴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企业更希望用“经济适用”的“二流人才”。因为有些工作,大专生、本科生就能胜任。

管理心得

企业重视“二流人才”,既是对“二流人才”的尊重,也是一种务实的发展态度,从唯文凭论、唯名校论走向唯能力论,这是企业用人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