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听到陈总的斥责,孟星海一脸惭愧的说:

“不好意思啊,火药的量没把握好。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固体推进剂,所以用量过猛了……”

鲁翔也气喘吁吁赶到了,“老孟,你是真能折腾啊,魂儿都要被你吓没了!”

陈鼎摆摆手:“行了,先把现场拾掇一下吧,把人都喊过来帮忙。”

鲁翔、孟星海、杨超毅等人捡拾碎片的时候,陈鼎叉着腰打量抱龙峪。

已经20年没回这里了。

抱龙峪中央是一大片水泥平地,旁边除了几座小碉楼外,还有一座大点的试验楼。

这些固若金汤的碉楼,水泥墙壁足有一米厚,被钢筋特别加固过的房顶就像金字塔尖。

像刚刚那种规模的爆炸,对这些掩体来说其实就是挠痒痒。

而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矿坑边缘的一座巨型混凝土三脚架。

这座赫然耸立的水泥建筑,仿佛是二战时期某个超级文明留下的古老遗迹,实则是一座露天的垂直试车台。

只不过由于先锋1号的爆炸事故,混凝土三脚架多出一个大窟窿,仍在重建当中。

陈鼎来到一座山坡坐下,吹了会儿风。

没多久孟星海也跟着爬上来。

“陈总,这些天我设计了一些推进剂的配方,目前大致测试过以下几种推进剂的组合……”

孟星海在旁汇报道:“一种是复合固体推进剂,其中氧化剂选择硝酸铵、还原剂选择铝粉,是目前推力最强的,能轻松突破200秒的比冲!”

比冲属于航天物理量,通常是指让1千克的燃料产生1千克的推力,所能维持的时间。

这个数值越大,说明燃料的能量密度越高、性能越好。

陈鼎说:“这比冲挺高啊,怎么不选它做推进剂?”

“燃烧速度太快了,一罐燃料几乎5秒就燃烧殆尽!”

孟星海摇头道:“这导致滞空时间仅有短短20几秒,且最大瞬时速度超过了300米/秒。”

陈鼎顿时沉默下来,如果是这样的速度,确实不行。

他给引雷火箭设计的额定速度,就限制在200米/秒内,决不能超过这个上限。

毕竟火箭尾部还拖着一根金属丝,以目前的工艺水平,超过该速度就容易将其扯断、前功尽弃;

但速度也不能太慢,否则火箭追不上电荷的漂移速度,同样不能触发引雷。

陈鼎讲道:

“虽然引雷火箭对速度有要求,但也没那么高,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要是慢点就好了,不要一开始就把燃料烧光……”

“这就像运动会,同样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有的人擅长百米赛跑,速度能达到10米/秒;而有的人擅长五千米长跑,速度或许只有6米/秒。”

“而引雷火箭需要的是后者,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老孟,你觉得把5秒的燃料,拖延到燃烧15秒,难度大不大?”

孟星海沉吟了一会儿,“可以试着增加一下HTPB的剂量,但我认为可行性不大。复合固体推进剂,本身就是烟花的进阶版,燃烧快是硬伤……”

HTPB也就是黏合剂,负责将铝粉和硝酸铵黏合在一起、形成药柱。

增加黏合剂的量来延缓燃烧,只能说是个笨办法。

陈鼎前世主要跟液氧煤油、液氧液氢、液氧甲烷打交道,一时半会也拿固体燃料没什么辙。

他决定一放,继续问道:“还测试过哪些推进剂?”

“用硝化棉+硝化甘油也行,这是一种双基推进剂,不携带氧化剂比冲也有200多。缺点是燃烧不稳定、极易挥发,加硼酸盐可以补救一下。”

“绝对不行,引雷火箭卖出去,有些单位可能往库房存放大半年,到时候点不着火,咱们得被骂死!光是挥发这一条,就得pass掉。”

“Emmm……甲醇+硝酸铵的推进剂组合也行,但是比冲略低,需要增加装药量……”

“目前引雷火箭的设计稿已经定了,没有多余的装药空间。如果甲醇+硝酸铵的推力不足矣使引雷火箭到1.5千米的高度,也要放弃。”

陈鼎和孟星海俩人讨论半天,都没什么好的头绪。

孟星海说:“陈总,再给我几天时间吧,我一定尽快搞出合适的推进剂配方,您要不先回去等消息?”

陈鼎悻悻一笑:“算了吧,我留下一块研究推进剂的配方吧。凭你今天闹出的动静,我真怕回去之后,哪天就见不到你了。”

孟星海悻悻的挠头。

接下来,陈鼎便留在了抱龙峪,与孟星海通力合作。

动力推进部几乎一半的技术骨干,都加入到引雷火箭的配方研究中。

他们白天一起在抱龙峪折腾燃料,晚上就一起坐在山坡上,畅所欲言的聊着火箭的极限,甚至讨论起心目中最理想的宇宙飞船。

同时陈鼎还打印了一些关于固体推进剂的文献,一篇篇仔细研读,希望能从中获取灵感。

几天下来,他将这些文献知识一点点吸收,读的头昏脑涨。

思绪放空,看向窗外的苍翠山林。

陈鼎知道,国内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引雷火箭的研究,只不过进展缓慢。

一方面是引雷所需的复合材料技术、复合固体推进剂,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

另一方面就是气象科技不够发达,缺乏监测雷暴云电荷及地面电场的设备,点火时机只能靠经验判断。

再加上火箭一直被视为军工技术,仅限于保密单位在小范围研发,势单力薄,顶多拿来研究一些闪电波形、伽马射线暴、地磁扰动等。

但今时不同往日,三司的商业航天法已经打破了火箭技术的国有垄断!

在民间资本的涌入下,这些曾桎梏重重的火箭技术必将突破,并形成良性市场竞争,价格低廉且大规模列装使用。

陈鼎瞅准的就是这个时机。

在同行们拼命的卷大火箭时,太空先锋公司则去抢占小火箭市场。

大火箭周期长、盈利慢、风险高,往往几年都颗粒无收,创始人们都幻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不断出让股份、换取融资,还被外行人指手画脚。

而陈鼎重生回来,就是要彻底摆脱资本的参与,赚小火箭的钱投资大火箭!

并且他比任何人清楚,引雷火箭这样的小火箭,未来是一片何等广阔的蓝海。

自己不仅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要吃干抹净!

这时,地面设备部的杨超毅急匆匆跑来:“陈总,你快去看看吧……老孟搬了一罐二氧化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