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张振邦入职

次日,张建军等四人吃了点东西就出发。

他老子张振邦再次检查自己的介绍信,昨天让队长开的,没有这东西,去县城入职就有些麻烦了。

除了黄鳝、田鸡、泥鳅和为数不多的塘鲺鱼,张建军还把昨日孩子们捡的知了壳带上。

同行的权叔等人,羡慕地看着张振邦。

他们都收到消息,张建军给他老子在县里找到一份工作。今天跟过去,大概率就是去入职的吧?

那可是工人呀!

“振邦,你去上班,一个月有多少工资?”有人好奇询问。

张振邦哪知道?也没人跟他说过。

“这你得问建军,我也不了解。”张振邦摇头。

见大家都看向自己,张建军开口道:“我爸刚进去,正式工都还不算,可能就是二十元左右,转正后有27.5元。”

这时候的工人,工资标准为1-8级,级别越小工资越少,级别越高工资越高。

等自己老爸进去工作,张建军也会帮他刷刷业绩,加上刘皓大伯的关系,转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转正的事不用担心。

柱子叔他们一听,更加羡慕了。

一个月二十多元,那么一年就是两三百元。

他们在生产队就是干到死,一年也绝对挣不到一百元。

还是当工人好呀!收入高,地位也高。

他们又看了看张建军,心里暗道:别人家的孩子!

一边赶路,一边聊,时间过得很快,也没那么累。

到了县城,他们直奔同德堂。权叔他们是为了卖蛇,今天的蛇也不少,按照生产队这个捉法,。不用几天,村里的蛇都能被他们捉光。

“德叔,我看你们这还收知了壳,什么价呀?”趁着柱子叔他们到后院去,张建军问道。

德叔瞅了一眼张建军脚边的一个麻袋,已经猜到里面装的是什么了。

他不由笑道:“知了壳很轻,一斤12元。一会,我让人把中药统一收购表拿一张给你,了解、了解。”

“多谢德叔!”张建军连忙感谢。

他把那麻袋的知了壳打开,让德叔检查。

品质谈不上很好,但也勉强合格,德叔也就没有鸡蛋里挑骨头,让人称一下。

好家伙!一大麻袋,才2.1斤,收入25.2元。

接着,姓胡的伙计给张建军拿来一张中药收购表,上面记录着大量中药的统一收购价,甘草两毛到五毛一斤,但那是湿重,板蓝根五毛一斤……

最贵的是天然牛黄,两千元一斤。

张建军再次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就是两千元一斤。哪怕他是穿越客,看到这个价也到吸一口凉气。

净麝香也贵,要六百多元。

“胡大哥,谢啦!”张建军谢道。

那伙计笑道:“跟我客气啥?”

走的时候,张建军留下那几斤的泥鳅,让胡大哥和德叔他们分一分。

胡小鹏很高兴,泥鳅炖一炖,想想都流口水。其实,油炸泥鳅更好吃,但太耗油,他家可没有那么多油给他炸。

紧接着,张建军他们去玻璃厂。

刘皓已经先跑一步,去跟他大伯邀功。黄鳝、田鸡等加起来,可是上百斤的肉呀!有他的一份功劳。

“刘伯伯,这是我爸张振邦,以后就要在您手下混饭吃了。”张建军介绍道。

刘主任笑道:“都是自己人,不说这些。老弟,私底下你喊我刘哥好了。你儿子厉害呀!我家小子连个高中都考不上。”

他看出张振邦有点局促,于是主动握手。

看到刘主任这种态度,张振邦才松了口气,连忙打招呼,恭维几句。

“刘哥,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

刘主任喊人去处理那些黄鳝之类,尽快给钱,然后亲自带张振邦去入职。他还是挺看重张振邦的,最近几天的肉都来自张振邦的村子。

有他带去入职,厂里没有不长眼的,对刚入职的张振邦态度友好。

张建军提前给他老子准备了香烟,就为了让他更好跟同事打交道,尽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

张振邦先是去领了一些入职的物资,比如工服、暖水壶、肥皂、盆、毛巾等,东西还蛮多。

他原本是带了钱和票过来的,没想到好多都不用自己买,厂里会发。

刘主任告诉张振邦,会尽快给他安排住所。

没办法!自己那侄子都求上门了。

刘皓提着竹鸡和竹鼠回家,吹得天花乱坠。

他也确实有吹嘘的资本。

给家里带回来肉不说,还挣了五块钱。

是的!张建军给他分了五块钱。

这收入,让刘皓一跃成为家里最挣钱的主,谁不服呀?在这之前,他老子的工资最高,一个月70.4元,平均每天也就两块多而已。

“爸!家里的自行车我骑。”刘皓顺势提出自己的要求。

刘向南瞪眼睛:“凭什么?你骑自行车,我怎么去上班?”

“走路呗!反正也不远。凭我赚得比你多,妈,你说是不是?”刘皓看向自己老妈,希望能得到自己老妈的支持。

刘母还是疼孩子的,点头道:“当家的,小皓是比你更需要自行车。”

她给丈夫留了面子,没说他挣得比儿子还少,只是说儿子每天要走二三十公里路,太辛苦。

再说,儿子带回来的肉,还不是你吃最多?

把自行车让出来,也应该吧?

“是呀!爸,小皓每天这么走路,不容易。”刘皓的大哥也开口。

看在肉的份上,他这次“站队”老弟。

刘向南:“……”

他郁闷道:“行吧!”

“小皓,你那同学建军呢?怎么不请人家上门吃饭?”刘母责怪道。

“今天没时间,我们一会就走。”

说完,刘皓自己都不逗留了。他还要去干个事——帮张建军租一辆自行车。

目前,买自行车还不现实,时机不成熟。

这还是昨晚他和张建军商量过的。

刘皓去了自己一位哥们的家中。

“陈叔,你家自行车租给我呗!”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

“要用就拿去,租什么租?”

刘皓摇头:“我是帮一个同学要的,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哪能白用您的车?我同学出五毛钱一天。”

他陈叔听后,眼睛一亮:“五毛一天?”

一个月可就15块钱了。

“五毛一天。”刘皓点头。

“推去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