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春蚕食叶的代码声与砚田新耕的慢火功
惊蛰过后的京市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奇墨清丞总部大楼的空中花园里,新栽种的砚台松正抽出嫩红的芽。金晋凯端着茶杯走过“非遗算法走廊“,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武动乾坤》第二季的制作手稿,其中一页林动的武脉设定图上,还留着小林用铅笔标注的“此处需加入云冈石窟佛像肩部肌肉走向“的字迹。
“金总,故宫那边来电话了,“行政部的小周抱着平板电脑跟上来,屏幕上是紫禁城角楼的三维扫描图,“他们想把养心殿的陈设做成跨次元体验,特别提到要让'三希堂'的法帖动起来。“金晋凯停在一幅《快雪时晴帖》的全息投影前,王羲之的墨痕在光影中微微起伏,那是赵磊团队用脑波数据重构的“笔势呼吸“。
技术部的早会在“墨枢实验室“召开。赵磊正带着小马调试新研发的“笔意捕捉手套2.0“,手套表面的柔性传感器能实时记录毛笔运笔时的二十七个压力节点。“故宫要求《中秋帖》的字能跟着观众的意念飘动,“赵磊调出神经信号图谱,“但上次测试发现,现代人写'一笔书'时的脑波频率,和王献之的古籍记载差了0.3赫兹。“新来的神经科学博士陈曦推了推眼镜:“我在研究宋代《笔阵图》,里面说'力在笔尖',可能需要调整传感器的着力点。“
林薇的艺术总监办公室里,小苏正在整理“三希堂“的陈设资料。她用3D建模还原的《伯远帖》卷轴,纸面纹理不仅有宣纸的纤维数据,还叠加了故宫文物修复师记录的“虫蛀轨迹“。“林姐,“小苏指着虚拟卷轴的边缘,“修复师说这卷帖在乾隆年间被重新装裱过,浆糊里加了糯米和明矾,能不能让赛博空间的卷轴也有这种'岁月感'?“林薇调出材质编辑器,将糯米浆的分子结构转化为光影参数,卷轴表面顿时泛起类似古画的包浆光泽。
公司的新员工培训在春分日开始。二十位来自不同专业的新人围坐在圆形会议桌旁,金晋凯将刻着“奇墨清丞“的狼毫笔递给每人一支:“这不是让你们学书法,“他指着笔杆上的二维码,“扫码能看到这支笔的'数字孪生'——从狼毫的动物毛囊数据,到竹杆的生长年轮,都做成了可交互的3D模型。“有位学数据可视化的女生突然举手:“金总,这和我们老家做毛笔时'齐、锐、圆、健'的四德标准有关联吗?“
“三希堂“项目的难点在“法帖互动“模块。赵磊团队尝试了三种方案:脑机接口直接控制字的移动,但用户反馈“意念写字太累“;手势识别又缺乏毛笔的提按变化;直到陈曦从《林泉高致》里找到灵感:“古人说'山水乃心印',或许可以让观众通过呼吸来控制笔势。“实验室里,当小苏佩戴上呼吸传感器,她的每次吸气对应着王羲之的“提锋“,呼气则是“按笔“,全息投影中的《快雪时晴帖》“晴“字末笔,竟真的出现了飞扬的飞白。
林薇带着人设组去故宫采风时,在养心殿的库房里发现了乾隆御笔的草稿。那些被虫蛀的宣纸上,朱批的修改痕迹让她突然意识到:“赛博法帖不能是完美的,“她在内部群里发了段语音,“要把乾隆修改时的墨色深浅、纸张褶皱都做进去,就像我们在《武动乾坤》里做的'武脉进化'一样。“小苏立刻响应,她用AI修复了草稿的虫蛀洞,却故意保留了三处墨迹晕染的“败笔“,因为文物专家说那是乾隆蘸墨过多的真实记录。
公司的文化长廊在暮春时节更新。左侧展示着《武动乾坤》第二季的观众反馈数据,其中“文化细节考据“的讨论量占比42%;右侧则是“三希堂“项目的工作手记,林薇画的分镜稿旁,贴着小苏记录的修复师访谈录音片段。金晋凯看着长廊尽头的玻璃幕墙,外面的砚台松已经长出巴掌大的叶子,阳光透过叶隙,在地板上投下类似砚台冰裂的光影。
“三希堂“跨次元体验的内测在立夏举行。当第一批观众走进模拟的养心殿时,脚下的金砖会根据《营造法式》的“材份制“亮起对应的卦象光纹。最震撼的是“法帖互动“环节——观众戴上呼吸传感器,就能让全息投影中的《中秋帖》随呼吸展开,王献之的“一笔书“在赛博空间中流动,笔断意连之处,竟自动生成了《笔阵图》里描述的“万岁枯藤“意象。有位书法老师当场落泪:“这不是简单的动画,是让古人的笔意活过来了。“
项目庆功会上,赵磊展示了新开发的“文化基因库“系统。《武动乾坤》的武脉数据与“三希堂“的法帖算法正在云端融合,形成可生长的文化知识库。“现在输入'颜体楷书',系统会自动关联到《祭侄文稿》的情感算法,再结合量子物理的弦理论,生成全新的赛博字体。“他调出一个演示视频,屏幕上的字体像活物般生长,横画是《多宝塔碑》的厚重,竖画却带着数据流动的轻盈。
深夜的办公室里,金晋凯站在“非遗星图“的全息投影前。代表《武动乾坤》的星辰正在与“三希堂“的光点共振,新的文化算法如同墨滴入水,在数据海洋中缓缓晕染。他想起创业初期那间用字典垫桌脚的工作室,如今的“墨鳞六号“量子计算机房里,除了闪烁的服务器,还摆着实习生从老家带来的砚台,砚池里蓄着真正的徽墨研磨的墨汁。
茶水间的超声波清洗仪还在工作,这次清洗的是用于“文化基因库“的纳米级毛笔头。金晋凯拿起一支,笔尖的狼毫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二维码般的结构——那是用非遗制笔工艺与量子存储技术结合的产物。窗外,京市的春夜细雨绵绵,打在砚台松的叶子上,声音如同当年旧工作室里的键盘声,缓慢而持续地,谱写着奇墨清丞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耕砚不辍的,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