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拴娃娃”拴来诡异事
“余两三岁时,尝见四五小儿,彩衣金钏,随余嬉戏,皆呼余为弟,意似甚相爱。稍长时,乃皆不见。”
写这段话的,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他在两三岁时经常跟一些穿着彩衣金钏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把他当成小弟弟般友爱。但长大一些后,这些小朋友突然就不见了。纪晓岚便去问自己的父亲,小朋友们去哪儿了?最后得到的回答是,那些不是人,而是一些泥娃娃。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说,纪晓岚的“前母”(即纪容舒的第一位夫人,非纪晓岚生母)由于一直没有生孩子,便让尼媪“以彩丝系神庙泥孩归”。随后,前母将其放在卧室里,不仅给它们每个都起了乳名,还“日饲果饵,与哺子无异”。这位夫人去世后,纪容舒便命人将这些泥娃娃移出房间,埋在后面的院子里。后来害怕它们兴风作浪,本来想挖出扔到别的地方,但时间太久,“已迷其处矣”。
这种类似“拴娃娃”的习俗,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今河北一带十分盛行。但“拴”回家的泥娃娃未必能起到助续香火的功用,有时一些泥娃娃反而会成为作祟的根源。如清代学者李庆辰在《醉茶志怪》一书中就写过这样一件事:“津中风俗,妇人乏嗣者,向寺中抱一泥娃归,令塑工捏成小像如婴儿,谓之压子。”有个妇人就这样抱回一尊泥娃娃,并对它日供飧馔,跟对待真的孩子一样。有一天,妇人回娘家去了,把泥娃娃留在屋子里,并没有按时供奉饮食,“辄闻室中儿啼声甚厉”。家人听后都惊恐万分,不敢进屋查看,只敢开窗窥之,最后发现“乃泥娃也”。
清代学者曾衍东的《小豆棚》则讲了一篇“反拴娃娃”的故事。山东淄博颜神镇一位姓国的女子,嫁人后即生了重病,“未久而死”。她的丈夫非常伤心,哭泣不已。“数日后,夫独宿,忽见妻牵帏入,华妆盛服,艳逾生时”。丈夫又惊又喜,将她抱在怀中,“见其言笑,皆极燕婉情意”,便忍不住好一番温存。之后,丈夫向妻子诉说思念之情,备极凄楚,而妻子也对他愈加温柔。那以后,国氏每夜必至,凌晨揽衣而去,唯一奇怪的是她的衣服“作纸折声”。过了一个多月,家人发觉了这一情况,都以为是鬼祟,想尽办法禳驱之,皆以失败告终,只好任他们继续幽会。转眼一年过去,丈夫发现妻子的小腹鼓胀似有孕,不知是怎么回事。妻子对他说:“我要去泰山了,不能再回来。但现在已经怀了你的孩子,待分娩后,送来交汝育之。”遂去,自此寂然。第二年,丈夫一夜睡醒,觉得身下硌得慌,一摸发现竟是个泥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