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登黄山怀古】宽韵

山高帽染雪,崖峭臂横虹。

松老盘龙势,石坚凝国忠。

登临知地阔,俯仰见天崇。

此是中华脊,千年傲碧空。

赏析:

《登黄山怀古》以拟人化的笔触与雄浑的意象,将黄山的自然风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熔铸为一,在山水登临的怀古之情中激荡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全诗从景物刻画到情志升华,结构严谨而气韵贯通,堪称自然物象与家国精神的精妙绾合。

一、拟人化写景:雄奇山水的人格化赋形

首联“山高帽染雪,崖峭臂横虹”以奇绝的想象开启全篇:山巅积雪如巨人冠帽覆雪,陡峭崖壁似臂膀横亘虹影。“帽”“臂”二字将黄山峰崖化为有姿态、有力量的生命体,既精准勾勒出黄山“奇险天下第一”的地貌特征(如天都峰的积雪、始信峰的绝壁),又以拟人化的动态赋予山水以凛然风骨——雪帽显其高洁,臂虹见其雄阔,为后文的精神象征埋下伏笔。这种写法突破了单纯的景物描摹,让自然山水成为民族品格的视觉载体。

二、托物言志:自然物象中的家国精魂

颔联“松老盘龙势,石坚凝国忠”是全诗的情感枢纽。黄山松以“奇松”闻名,诗中以“盘龙势”状其盘曲苍劲,既契合迎客松、卧龙松等实景,又以“龙”这一民族图腾喻指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石坚”则暗合黄山奇石(如“猴子观海”“飞来石”)的嶙峋风骨,而“凝国忠”三字堪称神来之笔——将坚硬的岩石人格化为凝聚着“国之忠诚”的精神丰碑,使自然物象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忠臣义士气节的象征。此处“松”与“石”的对举,恰似民族精神中“韧性”与“刚毅”的双重特质,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三、时空俯仰:登临体验中的家国情怀

颈联“登临知地阔,俯仰见天崇”从个人视角拓展至天地境界。“登临”呼应题目“登黄山”,既是实写登山动作,也象征着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知地阔”以空间辽阔感唤起对祖国疆域的自豪感,“见天崇”则以天宇崇高喻指民族精神的不朽。这两句通过“俯仰”的动作(俯观大地,仰瞻苍穹),在时空交织中构建出“个人—山水—家国”的情感脉络:人在山水间虽渺小,却能通过登临感悟天地之壮阔、历史之厚重,从而将个人情怀融入对家国的深沉眷恋。

四、卒章显志:黄山作为“中华脊”的精神象征

尾联“此是中华脊,千年傲碧空”以斩钉截铁的判断收束全篇,将黄山直接升华为“中华脊梁”。这一比喻极具张力:黄山群峰的巍峨屹立,恰似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倒的坚韧;“傲碧空”三字既写黄山云巅高耸的自然姿态,又暗喻民族精神的崇高不屈——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峰,更是文化与精神上的丰碑。“千年”二字则将自然山水的永恒与民族历史的绵长相勾连,使“怀古”之意落在“今之傲立”的现实情怀上,最终将对黄山的赞美升华为对祖国的礼赞。

五、声韵与结构:宽韵中的雄浑气象

全诗押平水韵上平一东(虹、忠、崇、空),属宽韵范畴,韵脚字声调舒展(平声),适合表达豪迈之情。结构上,首联绘形,颔联铸魂,颈联拓境,尾联升华,从“景”到“情”再到“志”,层层递进。尤其“国忠”“中华脊”等词的运用,将山水诗的传统题材与爱国主题深度融合,既不失古典诗词的含蓄韵味,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使黄山这一自然景观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